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二化螟在杂交水稻上发生为害特点新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近6年历史资料的对比分析,总结了2007年芜湖县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并分析了2007年轻发生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控制二化螟发生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水稻二化螟在福州市北峰山区发生为害特点,分析了近几年偏重发生因子,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的发生特点与螟害变重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摸清了二化螟近年来的发生特点和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成功地开展了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5.
赵法宝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116-116,118
叙述了2009年二化螟发生量大,发生盛期长,发蛾峰次增多等重发特点。越冬基数大,二代发生早,发生量大,发生期长和防治因素等是构成当年二化螟重发的主要原因,并从预报与防治上阐述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面积广.为害重,损失大,防治成本高。近几年,福鼎市二化螟种群数量呈现小的起伏变化.总体较平稳。但由于受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有的稻田农药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有加重的趋势。能否有效地防治二化螟和控制螟害.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2014年广德县水稻二化螟在一季中籼稻上的发生情况,分析了本年度二化螟轻发的原因。为防治水稻二化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皖南单季稻区二化螟发生特点及其回升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后期 ,二化螟发生出现了明显的新特点 :回升势头猛、发生型改变、发生期异常等。对皖南单季稻区历年二化螟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认为 :7、8月份高温 ,主防农药品种防效下降 ,秋播免 (少 )耕面积扩大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 ,作物多元化是导致二化螟危害势头回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根据多年田间观察调查,分析了北纬32°分界线上仪征地区第3代二化螟发生为害逐步加重、不完全变成完全代别的过程,总结了为害在症状、时间、损失方面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辽中县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大约在40万h㎡。二化螟是我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害为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率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高者可达15%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先将这种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永康市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早稻、绿肥、冬作(麦、油)种植面积税减,经济作物及单季稻比例迅速增加,水稻二化螟各代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近4年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表明,第1代二化螟发生明显加重,已连续5年大发生;第2代、第3代二化螟则表现为前峰轻,后峰重。针对二化螟蛾峰多,蛾峰时间长,早稻面积小,单位面积受虫量大,危害重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二化螟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麦条锈病是我市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病面积在200万亩左右,危害损失率达10%。2002年我市小麦种植面积18.7万hm~2,其主要品种有89—11、鄂麦14、鄂麦15、华麦8号、西农88、豫麦系列等。由于这些品种普遍不抗条锈病,又加之去年特殊气候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小麦条锈病在我市又一次大发生,发病面积18.7万hm~2,发病程度明显重于2001年和1997年,仅次于1990年。对此,襄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全市上下积极行动,采取非常措施,举全市之力大打了一场防治小麦条锈病的人民战  相似文献   

13.
<正> 油菜菌核病是我市油菜生产上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推广杂交油菜以来,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发病日趋严重。2003年我市油菜种植面积11.33万hm~2,较上年调增2.97万hm~2,其主要品种为华杂4号、6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是长乐市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年发生四代。2003年第四代局部地区发生严重,而且发生期长。主要原因:夏秋高温干旱,苗情提早,错过最佳防治时间;单双季稻混栽,桥梁田增加;扩种杂交稻及盲目用药等。提出了搞好虫情预测预报、避免混栽、加强栽培管理、科学使用农药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我县棉花种植面积1.87万hm2,棉铃虫普遍发生为害,是我县历年来棉铃虫发生为害最严重的一年.据调查统计,各代次发生情况是:二代棉铃虫发生为害0.4万hm2,三代为害1.66万hm2,四代为害1.87万hm2,五代为害1.87万hm2,累计发生为害面积5.80万hm2.  相似文献   

16.
沿江丘陵稻区二化螟发生特点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望江县二化螟种群迅速上升 ,且连年大发生 ,其发生特点是 :冬后有效虫源基数大 ,死亡率低 ,灯下始见期早 ,蛾量大 ,峰次多 ,盛发期长 ,为害症状多 ,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浅析 ,提出“狠治 1代 ,挑治 2代 ,巧治 3代” ,特别是加强有效栽培技术的协调应用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临海市有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为沿海稻区的稻菜轮作制度、中部平原稻区的单双季混栽制度、丘陵稻区的单季稻主栽制度, 针对这3种水稻栽培制度, 分别设立病虫监测区, 开展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研究, 分析螟蛾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表明, 水稻不同栽培制度的二化螟为害发生程度为单双季混栽制度>稻菜轮作制度>单季稻为主栽制度, 造成二化螟发生为害加重的主要原因是种群自身和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
2005年皖南单季稻区水稻病虫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简要分析了广德县2005年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特点,以及由于异常气候、农药抗性、优质稻的大面积种植和天敌控害能力减弱等造成2005年单季稻的病虫大面积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东安县二化螟为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一是耕作制度的改变,二化螟虫源田面积增加,虫源基数上升,二是气候变暖,二化螟四代发育完整,平稳越冬,三是防治质量及效果不理想,致使二化螟为害加重,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