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蚕的软化病,是蚕儿呈现软化黑腐病征的蚕病的总称。在呈现这类病征的蚕病中,除由病毒及细菌引起的以外,也包括微粒子病和农药中毒等蚕病,但由于核多角体病、微粒子病以及中毒症等各有其明确的识别病征,所以不包括在软化病之列。作为所谓软化病的一种病毒性软化病,是1960年由山崎博士发现的。  相似文献   

2.
家蚕浓核病     
<正> 一、发现浓核病的经过软化病历来是威胁养蚕的主要蚕病。凡病蚕出现体躯失去弹性、停食、毙死后尸体软化腐烂等症状的蚕病统称为软化病。我国与日本先后在1959年、1960年查明了这类软化病中。有的起因于病毒感染,此后把这类软化病称为传染性软化病(或称病毒性软化病)。后来,日本把各地发现的病毒进行分离继代,研究了不同病毒株的化学性状,弄清  相似文献   

3.
胶乳凝集反应能检查出蚕的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软化病病毒(IFV)和浓核病病毒(DNV)。但是,为了检测灵敏度比较高,则要求其抗血清具有高的特异性(shimizu清水1982;清水·荒川1986)。 Carter(1973)用微量板测试胶乳凝集反应检出大蛟病毒,两小时以上的反应可以  相似文献   

4.
蚕病述要     
病毒病蚕的主要病毒病,有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空头性软化病三种,其中核型多角体病在春蚕的壮蚕期容易发生,与此不同,质型多角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在早秋的壮蚕期大面积发生,往往成为歉收的原因。 (一)核型多角体病本病也称脓病,世界养蚕国家包括日本在内很早就已知道是一种病毒病。 1.病征幼虫特别壮蚕呈现的病征,首先体色有一点像污染(脏)那样的变色,其  相似文献   

5.
现在,由软化病病毒引发的蚕病,往往被认为危害较小。但是,最近在熊本县感染了浓核病,因而观察了蚕病的发生。关于软化病病毒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新指定的蚕品种对软化病病毒的敏感性,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因此,作者从有利于熊本县的蚕造收成稳定出发,以本县饲养的蚕品种为材料,对新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调查;从现行普通蚕品种中选定五个品种,从具有某种特征的蚕品种中选定二个品种,调查软化病病毒的敏感性。另外,去年作者报导了现行蚕品种对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及品种间敏感性无差异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正> 蚕沙是蚕儿食桑后剩下的残叶,蚕粪和杂物的总称。病蚕的蚕沙带有大量的病原,如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等慢性病,据了解1头中肠型脓病的病蚕在5龄期有6×10.7~80×17~7个多角体,可致数万头蚕感病。又如病毒性软化在感染后48小时排出的蚕粪已含有病原物,病原排出量不断增多,直到病蚕死亡为止。引起蚕病的根本原因是病原微生物,蚕  相似文献   

7.
在盛夏及初秋高温闷热环境下,桑蚕极易发生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由于这两种蚕病,外表症状及发病规律相似,在一批蚕中往往同时并发,故蚕农把两种病统称为 “白口病”。该病是由一种被病毒污染的桑叶被蚕食用,寄生在蚕儿中肠细胞内而引起发病。此病在高温多温闷  相似文献   

8.
为害蚕儿的主要蚕病有软化病、硬化病及脓病.从最近的动向看来,软化病和脓病成为危害的主体.根据养蚕统计年报,1979年蚕作良好,蚕病危害损失率降低到1.8%,其中软化病和脓病所造成的损失率占85%,它的为害85%以上发生在初、晚秋蚕期.统计上所指的软化病,按病原不同可分两类.由病毒引起的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等一类软化病占为害的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所谓细菌性软化病为害较少.鉴于脓病(核多角体病)也是病毒病,所以本文打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蚕病的发生,与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蚕的体质以及蚕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有关,这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夏秋蚕容易生病,主要是饲养过春蚕以后,残留在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种类多、数量大、毒力强、分布广,即使春蚕发病较少,但中肠型脓病或病毒性软化病等都是消化道病,多角体病毒、细菌等都会随粪排出,据调查,一头中肠型脓病蚕,一昼夜随粪排出的多角体,四龄末期为16万个,五龄初期为160万个,五龄中期为2400万个;一头卒倒病蚕尸体内的卒倒  相似文献   

10.
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和胃肠型脓病是当前蚕桑生产上危害比较严重的病毒性蚕病。为了控制这两种蚕病的危害,各地正在广泛开展对这两种蚕病的病原特性、传染规律,药物防治等研究工作。因此收集和纯化这两种病原就成了首要的任务。对于胃肠型脓病病毒(简称CPV)来说,由于它形成病毒包函体—多角体,所以比较容易获得纯的病毒材料,而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简称FV)由于它不形成病毒包函体,一般即以患病蚕的肠组织为病原材料,但因患病毒性软化病的蚕儿,往往并发胃肠型脓病,这就给获取纯碎的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因蚕病而减产的比例约是收茧量的2--3%,其中70%左右是软化病,这与20年前因蚕病而减产的比例约为10%的数字相同。对软化病的处理方法即使有些问题。但在日本欠收的主要原因是软化病。不言而喻,软化病是表示食欲减退、蚕体变软、死后尸体腐败变黑症状的蚕病的总称。从二十年代中期以来,在表示这些病症的软  相似文献   

12.
<正> 家蚕的病毒病已知有核多角体病(脓病)、细胞质多角体病、传染性软化病及脓核病四种。对于这类病毒性蚕病,若不掌握其发病规律,就很难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来控制  相似文献   

13.
<正> 蚕的病毒病包括脓病、中肠型脓病和传染性软化病二种蚕病,其中传染性软化病的病原十分复杂,最近已知至少有两种病毒:一种是我们原来知道的软化病病毒,它寄生在中  相似文献   

14.
<正> 家蚕病毒病是生产上危害严重的传染病,特别是寄生在蚕的肠道细胞内的病毒,为害尤甚,在夏秋蚕期发病更多,往往占全部蚕病的70%以上。家蚕病毒病已发现的有四种、即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传染性软化病和浓核病。除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寄生在体皮、血液、脂肪等组织细胞内,因此发病较快,其他三种  相似文献   

15.
<正> 我省常见的蚕病有肠胃型脓病,软化病(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的)血液型脓病,白殭病,蝇蛆病及卒倒病,败血病等;这些病害都是由于某种微生物或其他寄生物侵入蚕体而引起,在蚕病学上把这些能寄生蚕体引起发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蝇蛆病是寄生性昆虫侵入蚕体引起,但既然作为一种蚕病,一般也将寄生的蝇蛆视为病原。  相似文献   

16.
一、广东蚕区的“白口仔”蚕病系包括中肠型脓病及空头性软化病,它们均属于病毒病,蚕粪,病蚕尸体均带有病毒或多角体,具有传染性。二、接种多量病毒或多角体(10~8粒/ml或组织浸液)于蚁蚕,则二龄开始发病,三龄全部死亡。如接种少量病毒或多角体,则在整个龄期中断断续续出现病蚕,以五龄为多发病过程比较缓慢,接种微量病毒后,饲育环境正常,则不致发病。南农七乙品种的抵抗力较强。三、接种微量病毒或多角体后,如处于高温干燥,高温多湿或低温冲击等不良环境中,则发病率大为提高。尤以低温冲突为最,因此,认为不良环境可以削弱蚕儿体质,感染微量病毒即可以造成暴发性蚕病。  相似文献   

17.
<正>从山东省养蚕户发生的软化病病蚕中收集、分离、纯化山软化病病毒,经病原性和抗原性两个方面的分析,初步证明为家蚕浓核病病毒,说明在我国长江以北地区也有浓核病的存在.七十年代初,日本学者从养蚕农家发生的软化病病蚕中,曾分离出与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IFV)不同的另一种浓核病病毒(densonucleio virus—DNV).  相似文献   

18.
陈旗  罗玉功 《北方蚕业》1995,16(2):13-14
抗氟性试验表明,陕蚕2号的抗氧性最强,陕蚕3号和797·871×798·872的抗氧性居中,菁松×皓月的抗氟性较弱,同时表明蚕体的强健性与其抗氟性是相关的。含氟化物的量越高,对蚕体的危害就越大,表现蚕体缩小,蚕体重减小,就跟不齐、食欲不振,龄期经过延长。  相似文献   

19.
<正> 4号“蚕保素”是西南农学院邹文川老师主持研制的新型蚕药。据多点试验证明:添食后蚕体壮、蚕病少,一般全茧量可增加10%以上。尤其对空头软化病蚕,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为此,从今年夏秋蚕起,在我区进行了多点对比试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在健康蚕儿和罹病蚕儿混育中有关罹病蚕儿混育数和混育时间长短的传染性软化病的发病率。越多的罹病蚕儿混入,其传染性软化病的发病率就变得越高。当混育的时间越长,其传染性软化病的发病率越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