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植物生长分析技术对春大豆早、中、迟熟类型的研究表明,生育期的差异主要在初花后的生殖生长期。在现蕾至现蕾后10天内,株高和叶面积指数(LAI)增加最快。早、中和迟熟品种的LAI分别在现蕾后20和30天达到最大,比叶面积(SLA)和叶重比(LWR)随着生育进程而逐渐下降,SLA处理间无多大变化,而LWR早熟春大豆下降快,至生育后期已降至较低。早、中熟春大豆叶片的相对生长速度(RGR)至现蕾后30天即为较小或为负值,而迟熟类型则在现蕾后50天才出现负值。产量以中、迟熟类型显著较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熟期春大豆若干生长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植物生长分析技术对春大豆早、中、迟熟类型的研究表明,生育期的差异主要在初花后的生殖生长期,在现蕾至现蕾后10天内,株高和叶面积指数(LAI)增加最快,早、中和迟熟品种的LAI分别在现蕾后20和30天达到最大,此叶面积(SLA)和叶重比(LWR)随着生育进程而逐渐下降,SLA处理间无多大变化,而LWR早熟春大豆下降快,至生育后期已降至较低,早、中熟春大豆叶片的相对生长速度(RGR)至现蕾后30天  相似文献   

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在2水平上对甘蔗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中5个因素的组合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冠层相对光照度(RI)和蔗茎产量(Y)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组合间LAI、RI和Y都存在显著差异;LAI主要受盖膜、品种新台糖10和一次施肥的影响;RI主要受盖膜影响;Y主要受益膜和品种新台糖10影响;最优因素水平处理组合为M1T1A0V2B0;另外,根据LAI、RI和Y的相关分析,Y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群体叶面积较大,从而有较大的光合面积,截获较多的太阳辐射能所致。  相似文献   

4.
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结论】随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稻麦两熟制与热量条件因素,初步明确了不同播期应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5.
30个红麻品种在盆栽或大田无株间相互荫蔽条件下测定的单株干物重(W)表明,不同季节的苗期试验和生长中期试验的W的品种间差异极显著;2次苗期试验之间以及苗期试验与生长中期试验之间W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单株叶面积(LA)、净同化率(NAR)和单株比叶重(SLW)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苗期试验的LA与NAR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苗期其他因素之间以及生长中期各因素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光合性状对W的通径系数分析表明,LA是影响W的主导因素。因此,在育种上,选择具有较大LA或LA较快发展的品种很重要;而在高产栽培实践中如何促进LA的发展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态区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区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品种及其适宜播期的科学区划布局提供初步理论依据。【方法】苏南太湖稻区常熟(N 31.4°)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为材料,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N 32.3°)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为材料,苏北淮北稻区东海(N 34.5°)以早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应推迟,生育期明显缩短,总体表现为播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6 d左右。同一品种类型,随纬度的升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逐渐延迟,生育期依次变长。同一试验点,随播期的推迟一般晚粳品种较中粳品种生育期天数缩短略多。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期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变化范围为2-24 d,生殖生长阶段则相对稳定,变化范围仅为-2-1 d。各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表现出随播期的推迟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其差异主要源于抽穗前积温与光照时数的不同,其中尤以拔节前的差异最为明显,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一试验点,各类型品种间生育期的积温与光照时数均表现为晚粳品种大于中粳品种;同一类型品种,随试验点纬度升高,积温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光照时数除杂交品种以外均呈依次增加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类型品种的温光利用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播种至抽穗阶段和生育期的天数随积温的升高而线性增加,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而线性减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天数随积温的升高或日照时数的增加不同处理间表现不尽一致。【结论】播期对直播稻生育期及温光的利用有较大的影响。据此,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直播适宜布局范围进行了初步区划,并综合分析后给出其能够安全成熟的可能播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盐稻9号(原名盐稻0015)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院2001年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米质优、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苏审稻200506)。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选用4个晚粳品种(系).采用了Hayman和Mather法对其双亲本杂交(含回交)组合的抽穗期的世代平均数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及基固效应评估。结果表明:抽穗期呈部分显性或不完全显性表型,其显性方向(早熟或迟熟)则固组合而异。抽穗期的遗传方式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基固的加性效应极显著,而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则皆不显著。在抽穗期的遗传变异中,虽然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都存在,但仍以加性遗传方差为主;其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分别高达77%和95%。以有效因子数目估计值推断,至少有一时显性熟期基因起作用。本文就中熟抗病晚粳类型品种选育中生育期的育种选择及熟期与白叶枯病抗病反应的关联性等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合苏北沿海地区生态条件下种植的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本研究于2021年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对14个优质多抗水稻品种开展了筛选试验,并对其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和抗病性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适合苏北沿海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有2个,分别是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中熟中粳南粳7718,综合表现优异,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适宜在苏北沿海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30个红麻品种在盆栽或大田无株间相互荫蔽条件下测定的单株干物重(W)表明,不同季节的苗期试验和生长中期试验的W的品种间差异极显著;2次苗期试验之间以及苗期试验与生长中期试验之间W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单株叶面积(LA),净同化率(NAR)和单株比叶重(SLW)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苗期试验的LA与NAR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苗期其他因素之间以及生长中期各因素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光合性状对W的通径系数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1.
播期对直播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播期对不同熟期直播水稻的生育特性、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探讨不同茬口直播水稻的安全播期和适宜品种,以不同熟期粳稻品种作试验材料,采取分期播种的试验方法。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和播抽历期均呈明显缩短趋势,但不同品种的灌浆结实期变化不大。(2)随着播期的推迟,主茎叶片数减少,出叶速度不断加快。(3)随着播期的推迟,直播稻产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显著降低是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4)随着播期的推迟,各供试品种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下降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呈上升趋势。(5)随着播期的推迟,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上升,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由试验可知,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适宜直播期应在6月15日前,品种应选用早中熟中粳或迟熟中粳类型。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品种、播期对晚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早中熟品种受播期影响不大,中迟熟品种随播期推迟,结实率明显下降,每穗实粒数减少。从产量上看,早熟品种随播期推迟呈上升趋势;中熟品种在6月25日播种时产量最高;迟熟品种在6月18日播种时产量最好,播期越迟产量越低,且减幅较大;在6月18日至7月3日播种的晚熟品种产量比早熟品种好,且晚熟品种播期越早与早熟品种产量相差越大。  相似文献   

13.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种最多(50%),生育期121-130 d,其次为超晚熟品种(25%),生育期131-140 d,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最少(均为12.5%),生育期分别为101-110 d和111-120 d。60 000株/hm2试验密度下,4个类型品种以晚熟品种产量最高,超晚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产量最低;中熟品种产量比晚熟、超晚熟和中晚熟品种分别低45%、44%和35%。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中熟品种(P<0.05)。灌浆初期,中熟品种百粒重最低,超晚熟品种百粒重最高,灌浆30 d后,中晚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慢。4类熟期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中熟品种的灌浆峰值最高,超晚熟品种最低。各品种达到灌浆峰值后,超晚熟品种灌浆速率下降最慢,中熟品种下降最快。运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籽粒灌浆过程(R>0.99),将各熟期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熟品种籽粒灌浆参数中积累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v2, v3)明显高于其他熟期类型品种,其灌浆活跃期(P)、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2, T3)及渐增期灌浆速率(v1)则明显低于其它熟期类型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熟期品种产量与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t3)、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极显著正相关;与积累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持续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中熟品种灌浆启动快,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短,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灌浆启动慢,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长;在保证籽粒安全成熟前提下,延长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有利于提高不同熟期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夏玉米产量性能动态指标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黄淮海区域不同播期玉米生态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光、温、水等生态因子对玉米高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该区域光、温、水等生态因子与玉米产量性能参数的内在关系,可以为该区域玉米高产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选用早、中、晚3类不同熟期的玉米品种(益农103、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 设早播(5/3)、中播(5/28)、晚播(6/22) 3个播期和4个种植密度(4.5、6.0、7.5和9.0万株/hm2),测定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等指标和记录生育期及田间生态因子。【结果】(1)品种间产量表现为先玉335>郑单958>登海661>益农103;播期间产量表现为早播>中播>晚播。(2)生态因子对不同玉米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作用不同,吐丝后有效积温主要影响平均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净同化率,生育期日均温主要影响生长天数;降雨量和日照时数主要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生态因子与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生育期有效积温(0.64**)、吐丝后有效积温(0.55**)、吐丝后日均温度(0.51**)、生育期日均温度(-0.49*)、吐丝后降雨量(-0.47*)及吐丝后日照时数(0.42*);对生态因子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表明生育期有效积温和吐丝后期有效积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结论】黄淮海区域作物是一年两熟,该区域玉米产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可通过适期早播、选用中熟品种,增加吐丝后期的有效积温,以保证玉米生育后期充足的有效积温和籽粒充足的灌浆时间。  相似文献   

15.
沿江双季稻区早、晚稻不同品种搭配栽培试验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水稻品种的衔接试验,从产量、生育期、抗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以早稻迟熟品种搭配双晚迟熟品种的高产高效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16.
生态因素对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影响及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播期、覆膜调控,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试验结果如下: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生育期表现较大差异,温度是影响玉米生育期的主要生态因子;覆膜对生育期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其影响作用 主要在玉米生育前期,开花期玉米根系数量和最大叶面积指数(LAI)与产量都达极显著正相关;相同播期条件下,掖单13号开花期根系数量和最大LAI大于登海1号品种,适宜生态条件下,玉米穗粒性状变异系数小,果穗发育整齐一致,掖单13穗长较大,易于形成大果穗,高产潜力大,但高温弱光条件下,穗粒性状变异系数大,空秆率高,果穗不整齐,产量低。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时期对晚稻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早中熟品种(110~120d),影响不大,中迟熟品种(120~125d)随播期推迟,结实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产量看,早熟品种随播种推迟呈上升趋势;中熟品种在6月26日播种时产量最高;迟熟品种在6月18日播种产量最好,播期越迟,产量越低,且减幅较大。6月18日~7月3日播种的晚熟品种产量要比早熟品种好,且晚熟品种越早播与早熟品种产量相差越大。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适合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生态条件下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选择17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大丰区进行种植,并对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结构、产量和稻瘟病抗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中熟中粳稻"南粳2728"具有较大的种植潜力,适宜在大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通对泰两优1808、特优366、恒优丝占、华两优3716等6种晚稻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分析了各品种的生育期、经济性状以及产量表现、特征与抗性。结果表明迟熟组泰两优1808、特优366、华两优3716和中熟组恒优丝占等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适合在沙县区夏茂镇进一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十五”前后主栽粳稻品种纹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江苏省"十五"前后主栽的64个常规粳稻品种进行2年纹枯病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纹枯病发病程度及趋势在年度间、同年度重复间表现一致;早、中熟晚粳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相对较好,其次是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品种抗性相对较差;参试品种中没有发现抗病或高度抗病品种,8个中抗品种分布于不同生育期类型。对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抗纹枯病育种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