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底栖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会发生改变。为了解白洋淀的底栖动物组成及水质状况,于2006年12月、2007年3~11月对白洋淀9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3种,其中,软体动物17种、环节动物2种、水生昆虫幼虫4种,与1958年的调查结果对比,发现物种种类数呈降低趋势。其中,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绘环棱螺、羽摇蚊幼虫为全年分布种。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白洋淀水质为中污染。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底栖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将会发生改变。为了解白洋淀的底栖动物组成及水质状况,作者于2006年12月、2007年3月至11月对白洋淀9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3种,其中软体动物17种,环节动物2种,水生昆虫幼虫4种,与1958年的调查结果对比可以发现物种种类数呈降低趋势。其中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绘环棱螺、摇蚊幼虫为全年分布种。应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白洋淀为重、中污染。  相似文献   

3.
2009年,对瓯江干流"玉溪电站~开潭大坝"段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应用Hilsenhoff生物指数和理化指标对此干流段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0种(属),隶属于19科。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126±630)ind./m2,平均生物量为(42.183±10.645)g/m2,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站位变化明显。生物评价显示,3、5、7、8号采样点水体已污染或轻度污染;化学评价显示,大多数采样点水质基本处于Ⅲ类至Ⅴ类水水质水平。结果表明,"玉溪电站~开潭大坝"段水质已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且正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宁夏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状况,于2013年春季、夏季、秋季调查沙湖8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评价沙湖水质状况。结果表明:3个季节在沙湖共采集了17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6科,主要由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组成,且随季节与空间变化显著;沙湖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较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51;依据多样性指数和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对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沙湖水域属重度污染,夏季沙湖污染最严重,秋季沙湖受污染状况略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5.
2005年秋对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通过DPSv7.55软件分析密度和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利用指示生物和生物学指数评价水质现状.研究结果为.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柄动物17种,水生昆虫中摇蚊属占绝对优势类群;底柄动物密度在分布区内变化为:D边缘区D核心区、D上游D下游;底栖动物密度与环境因子中的营养盐DIP关联最大;物种多样性与水体营养水平呈相反趋势.目前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体有向富营养水平过渡的趋势.利用底柄动物群落结构与理化指标相结合能反应水质状况,因此该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2008年夏我们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利用指示生物和生物学指数评价水质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8种,隶属于3门6纲。昆虫纲和腹足纲为绝对优势类群,分别为14种和12种;寡毛纲4种,甲壳纲动物3种,蛭纲1种,辩鳃纲4种。物种分析得到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为扎龙湿地的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各样点呈现一定差异,以扎龙湖入口密度最大,为1744个/m2,而东升水库最小,为176个/m2。扎龙湿地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B)为21.6g/m2,变化范围为3.68~63.36g/m2。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IBP)与Chandler生物指数(ICB)对扎龙湿地的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究黄河源区典型弯曲河流河岸带不同水体(干流、支流和牛轭湖)的底栖动物生态格局,可为黄河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于2012年7月和2013年6月对兰木错曲12个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采样,同时对样点环境参数进行调查监测,对河流水质、底栖动物组成、多样性及其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河段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水质为I-III类。调查期间共采集底栖动物23科、36属、39种;以水生昆虫为主,占物种总数的76.9%;其次为寡毛纲、腹足纲、甲壳纲,分别占5.1%;线虫纲、双壳纲和蛛形纲最少,仅各占2.6%。除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干流、支流和牛轭湖的底栖动物群落存在差异,水文连通性是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对群落变化的解释率为37.0%。干流、支流和牛轭湖的底栖动物多样性也存在差异,干流的底栖动物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支流和牛轭湖。昆虫纲是干流和牛轭湖中的主要类群,密度组成分别大于53%和85%,甲壳纲是支流中的主要类群,密度组成大于70%;干流的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最均匀,其中撕食者、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占优势,其密度之和超过90%,支流和牛轭湖的均匀性相对较差,支流中直接收集者的密度比例最大,超过78%,牛轭湖中撕食者的密度比例最大,超过82%。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常州段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状况和变化趋势,进一步开展河道生态监测与水质评价,通过连续多年对京杭运河常州老运河段底栖动物的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BI指数对河段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进行评价,并利用污染生物效应指数(BPI)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常州段上游的底栖动物种类最多、种群丰富度最高、群落完整性最好、多样性状况最好、生态污染效应最小,中游次之,下游最差,底栖动物多样性正逐年得到恢复;2009-2013年,常州段的污染生物效应指数逐年上升,污染效应逐年下降,污染程度逐年减轻,由此说明该河段的水质正逐年得到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9.
于2014年秋季对济南地区水域的底栖动物的进行设点采样调查,并利用底栖动物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地区水域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门10目33种,以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为主。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865.42个/m2,底栖动物香农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低,平均值分别为1.28和0.67。综合各项指标评价认为济南流域秋季水质污染较为严重,为中度污染,应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底栖动物是一种用于水质生物评价和监测的主要生物群体,本文对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监测的方法(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多样性指数法)进行了总结与比较,提出在应用生物监测时应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并与理化指标相结合,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以达到对水质的准确评价与监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济南地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济南地区河流24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并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水质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35种和33种;底栖动物密度平均值分别为2.49×10~3、0.56×10~3和1.03×10~3 ind·m-2;香农威纳指数三个季节平均值分别为1.33、1.37和1.17;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5、0.67和0.59。综合分析初步表明,济南地区河流水质总体受到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8月,对雅鲁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采集底栖动物12目21科38种,其中水生昆虫22种,分属5目10科,占总数58.90%。雅鲁河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61.38 ind·m-2,生物量为5.32 g·m-2,夏季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高于春季。在各功能摄食生态类群中,刮食者最多,为14种,收集者10种,撕食者8种,捕食者6种。底栖动物优势种仅金线蛭Whitmania sp.1种;常见种有Ephemerella rusa、Dipteromimus tipuliformis、平滑多足摇蚊Cricotopus vierriensis、蚋Simulium、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和湖斜顶螺Acroloxus lacustris等6种。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3种多样性指表明:夏季底栖动物多样性高于春季。采用BI和Shannon-Weiner生物指数对雅鲁河水质进行评价,调查期间雅鲁河水质处于一般以上水平,夏季水质状况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13.
正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是渔业资源种质保护的重要途径,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水质生态系统健康保护亦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作者通过采样点设置、样品采集、数据分析等对邵泊湖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出核心区及实验区域下游物种丰富度较高;沿岸带样点的种类较少,而敞水区样点物种丰富;底栖动物多样性和数量在保护区外明显高于保护区内。  相似文献   

14.
滇池非封闭围隔水体底栖动物的监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昆明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中,非封闭围隔水体试验区马村湾、海东湾底栖动物1年的定量、定性监测结果。调查中共采到底栖动物27科、68种;定量采样点底栖动物全年平均密度为7198.11条/m^2,生物量为60.16g/m^2;分析了本底调查与监测调查中种类的消长、分布;评价了底栖动物与其它生物及生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于2014年夏季对济南流域31个采样点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的进行采样调查并利用底栖动物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对济南流域水质进行评价。此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3门10目40种,其中以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的种类为主。底栖动物密度范围为6.25~6 940.06ind./m2,平均密度为682.57ind./m2。济南流域底栖动物香农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对较低,物香农维纳指数平均值为1.33,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3。通过综合评价认为济南流域水体污染较重,为中度污染,需加强水体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16.
香格里拉岗曲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水质的快速生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针对香格里拉保护区水生生态系统状况进行调查.河源到河口共设置16个采样河段,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共计9目39科(亚科)61种(属),划分为34个不同敏感类群(科或属),并给出不同种类所指示的水质状况.采用香农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和MBI生物指标(Macroinvertebrate Biotic Index)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计算、评价和分类,对岗曲河的水质状况进行快速生物评价.研究表明:除了一些靠近矿山和村庄下游河段,香格里拉保护区水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组成丰富、水质状况良好,其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是进一步开展保护区水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也可作为同类型河流生态系统评价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研究清江利川段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评价水质,为合理实施该重点流域水环境分区管控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5月-2017年3月,在清江(源头至利川城下游)共设置5个采样点,开展了6次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采用大型底栖动物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底栖动物敏感性计分器指数(SIGNAL)进行水质生物学评价。底栖动物共检出5门8纲16目61科,其中源头采样点共采集9目,蜉蝣目数量占74.1%;临村庄采样点共采集7目,蜉蝣目数量占41.6%;近城区上、中、下采样点分别采集10、9和13目,优势目均为十足目,其数量分别占总量的73.5%、79.9%和54.5%。敏感类群蜉蝣目比例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基于底栖动物耐污性及其数量占比分析,该江段污染程度沿水流方向呈加重趋势。综合FBI和SIGNAL底栖生物指数与环境因子的拟合回归结果以及底栖动物污染敏感值,表明SIGNAL指数应作为该江段首选水质污染生物学评价指数。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春季对太湖流域14个湖泊、7座水库及8条河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到底栖动物57种,隶属4门、8纲,其中水生昆虫(17种)和寡毛类(15种)物种数最多。霍甫水丝蚓为整个流域的绝对优势种。聚类分析表明,可将29个水体的底栖动物划分为10种群落类型,其中霍甫水丝蚓在15个水体中占绝对优势,铜锈环棱螺为5个水体的第一优势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741.2个/m2和47.2 g/m2,寡毛纲在密度中占绝对优势(90.9%),双壳纲和腹足纲在生物量中占93.4%。密度河流最高、水库最低;生物量湖泊最高、水库最低,底栖动物类群数量组成水体类型间差异明显。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显著相关,但更多地受均匀度的影响。水库、湖泊的Shannon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河流,物种数差异接近显著水平。养殖型湖泊底栖动物密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型湖泊,生物量、Shannon和均匀度指数相反。Wright指数显示,太湖流域水库水质多处在清洁—轻污染等级,Shannon和BPI指数说明绝大多数湖泊和河流处在中—重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9.
硅藻是海水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和底栖藻类中的最主要类群,也是鱼类、贝类和虾类的重要饵料生物,在养殖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本文对海水养殖水体硅藻的种类多样性、微型硅藻的分布与作用、硅藻的分类研究、硅藻的营养价值与饵料作用等进行了综述,为丰富硅藻的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生产力等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海南省临高县文澜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探索适宜的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为文澜江流域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参考。于2014年11月对文澜江流域17个点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并采用5种生物指数对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文澜江流域共采集底栖动物56种,隶属4门、7纲、29科,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对优势,共38种,占总数的67.86%;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76.11个/m~2和200.79 g/m~2;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 sp.)、米虾属(Caridina sp.)和环棱螺属(Bellamya sp.)为优势种,优势度分别为0.16、0.04和0.03。采用Goodnight-Whitley修正指数(GBI)和生物指数(BI)对文澜江流域水质整体评价结果均为清洁;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生物学污染指数(BPI)的流域水质整体评估结果均为轻污染,3种水质生物指数评估结果基本相似,并与常规水质监测结果基本吻合。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水库出水口和流经临高县县城河道的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程度,表明水产养殖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对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