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陇东地区苹果生产水分适宜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陇东地区水分对苹果生长的水分适宜性特征。【方法】运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4~2006年)和平凉农业气象观测站(2004~2006年)的苹果物候观测资料及两地气象站1971~2006年的气象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Penma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对苹果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进行估算,建立估算水分利用程度的水分适宜度模型,并分析西峰地区苹果产量与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结果】陇东地区苹果的水分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水分适宜度均在0.50以上,川区(崆峒)的水分条件优于塬区(西峰),苹果初始生长期及成熟后期的水分适宜性逐年代下降,但旺盛生长期变化不大;水分适宜度与苹果产量相关性最显著的时期为初始生长期,其次为旺盛生长期,果实成熟后水分适宜度对来年苹果产量影响较小。【结论】建立了水分适宜度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陇东地区苹果的水分适宜性进行评价,从而为当地的苹果种植区划及科学灌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袁雅萍  蒲金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93-17595
运用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8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同时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28年气温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08年天水年平均气温以0.04℃/a的线性趋势上升,其中升温幅度最大的为春季,最小的为夏季。受气温升高的影响,冬小麦全生育期温度适宜性逐年代变好,拔节期~抽穗期、抽穗期~乳熟期温度适宜度线性上升明显。冬小麦返青以后,各生育期提前比较明显,起身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分别以0.97、0.50、0.40、0.36d/a的速度提前。全生育期天数以O.59d/a的速度减少,1988~2008年全生育期减少了20d。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间隔日数分别以0.57、0.16d/a的速度减少。冬小麦生育期天数减少,有利于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但也增加了生长后期的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3.
蒲金涌  姚小英  辛昌业  陶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31-16832,16835
[目的]研究天水杏子水分适宜性。[方法]运用甘肃省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98~2003年杏子物候观测资料和毗邻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1971~2009年的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对杏子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进行估算,建立估算水分利用程度的水分适宜度及满足度模型。[结果]天水市杏子生长期的水分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水分适宜度和满足度分别为0.53、0.68。全生育期杏子水分适宜度随时间呈下降状态,水分胁迫增大;旺盛生长期水分适宜性最差,其次为初始生长期,后期生长期水分适宜度较好。[结论]利用该模型可对天水市杏子的水分适宜性进行评价,从而为当地的杏子种植区划及科学灌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背景下,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以沧州市吴桥县为例,分析该地区1981—201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各项气象因素变化特征,采用SIMETAW模型模拟冬小麦各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分析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提出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重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35年来,气温是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气象因素,其中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增幅为0.41℃/10a,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0.27℃/10a;其次是降雨量的变化,冬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历年来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6.06mm;其他气象因素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在上述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内需水量近3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81—1998年需水量呈下降趋势,1998—2015年呈上升趋势;冬小麦3个生长阶段(播种~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成熟)的需水量均为上升趋势,其中拔节~返青阶段需水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生育阶段,且水分生态适应性最差,降水耦合度多年平均仅为17.84%。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气象因素有所不同,其中影响冬小麦返青~拔节阶段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空气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平均风速(+)、太阳辐射(+)、最低气温(+)。根据回归方程,预测吴桥县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2020和2030年分别为466.7和472.6mm。本研究结果将为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种植制度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求适合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方法]以郑麦98为供试品种,对冬小麦6个不同生育期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冬小麦株高、分蘖、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量影响不同。冬小麦生长前期(苗期、越冬期和返青期)亏水后恢复正常灌溉,对株高、最终的分蘖、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不大。在冬小麦生长前期灌水控制下限为45%田间持水量,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灌水下限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和65%,是适合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结论]该研究提出的灌水模式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了不同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方法]以冬小麦品种长旱58为试材,设肥力和水分2因子高、中、低3水平9个处理组合,通过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养分和水分条件下作物的产量响应。利用2006年9月~2007年7月的气象资料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耗水量。[结果]各生育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百分比以孕穗灌浆期最大,达45.6%,其次为拔节期,约21.5%,越冬期最小,约8.4%。底墒对旱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施肥量过量会影响农田水分循环过程,使得高产农田的产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波动。[结论]提高作物土壤耗水量和土壤底墒利用率是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长阶段水分胁迫对旱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生长阶段水分胁迫对旱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2012-2013和2013-2014两个生长季在遮雨棚人工控水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分段受旱条件下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物候期和产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试验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越冬、返青、拔节、抽穗和灌浆5个主要生长阶段,每相邻两个生长阶段连续受旱,形成4个不同的受旱时段水平(D1-D4),根据小麦生育期的需水量,设置灌水定额分别为40和80 mm两个水平(I1和I2),共形成8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在遮雨棚内采用裂区试验布置,此外在旁边设置1个各生育期全灌水的对照处理。【结果】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进行连续水分胁迫时,明显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越冬期和返青期受旱时冬小麦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都最小,但是拔节后受旱对小麦植株生长影响不明显,且拔节期后冬小麦株高和叶面指数的平均生长速率均为拔节前的10倍;拔节期前各处理小麦的生物量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拔节后各处理差异明显,越冬期和返青期受旱处理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其他各处理,并且后期复水也不能弥补生物量的严重损失;干旱胁迫能缩短冬小麦的生育期,在同一灌溉水平下,受旱阶段D1、D2、D3、D4的抽穗期和开花期比对照处理延迟1-3 d,且受旱时期越早、胁迫程度越大,则生育期越提前,成熟期最多可提前5 d;相同灌溉水平下,若抽穗和灌浆期受旱(即越冬、返青、拔节期灌水)可获得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但千粒重较低;而抽穗和灌浆期灌水,可以提高冬小麦千粒重,但穗数和穗粒数较低;在I1和I2水平下,越冬期和返青期受旱处理的产量最低,仅为对照处理产量的42%左右,但I1水平下拔节期和抽穗期受旱的处理产量最高,约为对照处理的63%,I2水平下返青期和拔节期受旱的处理产量最高,约为对照处理的75%。【结论】灌水定额和受旱阶段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返青期和灌浆期为旱区冬小麦田间水分管理的关键时期,生产中需加强这两个生长阶段的田间水分管理以确保高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变化特征,选用宝鸡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资料和1981-2010年冬小麦生长状况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宝鸡市年平均气温以0.238℃·10a-1倾向率显著升高,以冬、春季升温幅度最为显著,影响冬小麦播种期气温明显升高;气温稳定通过0℃、14℃、18℃的终日以不同趋势延后,冬小麦越冬前有效积温显著增加,平均播种期推迟3~7 d,利于长成壮苗安全越冬;在目前正常的气候年份内适当晚播冬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小麦冬前异常旺长对秋冬气候变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瑜  沈阳  马青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459-12461
[目的]分析冬小麦冬前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和大蘖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为河南省冬小麦的安全越冬、安全生产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使用2006~2007年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田的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并利用Excel2000软件绘制图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月平均气温≥6.5℃时,多年冬前小麦生长高度随气温的上升而明显增高;叶面积指数与≥5℃积温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关系,积温每增加15℃,叶面积指数将提高0.1。[结论]为有效地应对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的负面影响,小麦播期应推迟4d左右。  相似文献   

10.
杨岗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6):170-172
[目的]研究荥经县野生环境种植天麻的适宜海拔范围。[方法]利用泥巴山和荥经气象站198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直线回归方法得到各季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采用内插法计算出泥巴山北坡1 000~2 000 m的平均气温和降雨量,通过对泥巴山野生天麻的生态气候环境分析,在保证优质兼顾产量的条件下,研究其生长适宜的海拔范围。[结果]根据天麻正常生长发育、越冬休眠对温度、水分条件的要求,在保证优质兼顾产量的条件下,确定出荥经县野生环境种植天麻的海拔为1 300~1 800 m。[结论]该研究为荥经县仿野生天麻的种植、农民增收、山地立体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根区水质模型(RZWQM2),结合过去56年(1956~2012年)基本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关键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在过去56年中,冬小麦生育期内"暖干"趋势明显,冬小麦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和有效积温(GDD)均呈增加趋势,增幅每10年分别达0.2℃、44.5℃·d,1983年以后增加趋势更为显著,每10年分别达0.52℃、140.7℃·d,而降水量和太阳辐射整体随着时间变化呈缓慢减小趋势。冬小麦生育期内GDD的增加,显著缩短冬小麦生育期时间,1983年以后,冬小麦返青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历时每10年分别缩短4.7、5.6和5.7d,出苗-越冬期缩短的时间占整个缩短时间的80.7%,返青-开花期缩短的时间占整个缩短时间的17.5%。冬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使得小麦植株干物质累积时间和累积量相应减少,进而影响冬小麦穗的形成和籽粒对氮素的吸收,导致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减小。降水资源是该区域冬小麦生长的决定性气象因子,同时太阳光热资源的变化则进一步限制冬小麦产量潜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3-2014年菏泽市冬小麦农业气象资料,分析了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较好,冬小麦达到增产效果。冬小麦播前农田墒情较好,为丰产奠定了基础;播种期气象条件适宜,冬小麦适期播种;播后光、温适宜,农田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冬前生长及分蘖,冬小麦苗齐、苗全,大多带蘖壮苗越冬。越冬期积雪覆盖,冬小麦安全越冬,积雪增加农田墒情,有利于冬小麦返青生长。春季气象条件使冬小麦长势整体良好,苗情转化升级快,一、二类麦田达90%以上。在冬小麦生长后期持续低温,有利于冬小麦灌浆,千粒重增加,使冬小麦增产。5月降水使农田墒情较好,降低干热风对产量影响。同时利用MODIS卫星遥感植被指数对比分析,2014年菏泽市春季气象条件有利于冬小麦返青生长,苗情较好,生长情况良好,为冬小麦丰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总体评价了气象因素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昆明蚕豆气候因子适宜性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昆明蚕豆气候因子适宜性。[方法]该研究结合昆明蚕豆生理生态特征,建立了温度、降水和日照对蚕豆生长发育的适宜度模型,进而分析气象条件的适宜程度。[结果]多年平均气候条件下,在蚕豆整个生育期内,温度和日照适宜度总体较高,降水适宜度较低,开花结荚期温度较低和降水不足是蚕豆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对2013年蚕豆气象因子适宜度分析表明,2013年蚕豆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总体较高。降水适宜度除苗期在0.6以上外,其余生育期的水分适宜度都较低。[结论]2013年蚕豆在整个生育期中综合气象条件为中等偏上水平。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能客观反映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可为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光温因子对冬小麦发育·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光温因子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根据1981~2008年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冬小麦试验观测资料及相应阶段的温度、日照资料,对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的生长发育受光照、温度的影响程度及光温对冬小麦生长的综合作用光温积进行了分析。[结果]温度时冬小麦的全生育期的影响甚于光照。播种~出苗期间的发育速度主要受有效积温的影响;返青~拔节、拔节。开花及开花~成熟,发育速度受光温积影响较大。抽穗~成熟间的生物量与光照呈正相关;返青~拔节的平均气温与该阶段的生物量呈负相关,拔节一抽穗、抽穗~成熟间的平均气温与生物量呈正相关。[结论]光温积可以反映光照、温度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综合作用.用其来模拟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期的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参数调试和适用性验证后的DSSAT-CERES Wheat作物模型,结合各地农业灌溉习惯,以黄淮地区4个典型灌溉麦区为代表站点,模拟分析了1981—2010年冬小麦在越冬、返青、拔节及抽穗普遍期前后不同日期各灌水1次,产量、产量结构及产量稳定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越冬后10 d内灌溉比越冬普遍日期当日灌溉可提高4.1%~7.0%穗密度;返青普遍日期后15 d内灌溉比返青前灌溉利于提高穗密度和穗粒数,但产量的波动性增大;与拔节普遍期当日灌溉相比,拔节期晚灌导致穗密度和穗粒数大幅降低,提前5~10 d灌溉可获得高产和稳产;在前期无水分补给的情况下,抽穗普遍期前后灌溉对稳产的影响不大,但提前灌溉的最大产量可较抽穗后灌溉平均相差31.1%,抽穗后15~20 d灌溉对粒质量的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喷灌模式下冬小麦耗水规律及喷灌水量与产量的关系。[方法]在冬小麦不同时期喷灌,探讨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分蘖动态及日耗水量、水分生产率的变化。[结果]各处理返青期到收割期的土壤水分变化最大,各处理拔节期后的土壤水分差异较大。各处理冬小麦的日耗水量在拔节期到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为4.25mm。各处理的冬小麦分蘖大体上都呈"几"字形变化,并验证了小麦分蘖动态与产量的关系。拔节-抽穗和抽穗-扬花期为冬小麦的需水关键期,此时多灌10mm水可提高产量400kg/hm2。产量最高处理的水分生产率为1.98kg/m3,不是最高但最经济。[结论]喷灌条件下需水关键期灌水和灌水量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灌水量相同时拔节-抽穗期灌水更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李汉浸  高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09-1210
[目的]分析2012年濮阳市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和实地调查,分析了2012年度濮阳市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气象条件,总体上概括了小麦发育期内的有利、不利气象条件,探讨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2011年10~11月份气温偏高,越冬期推迟,冬前分蘖多,小麦苗情发育较充分;越冬后,小麦苗情转化升级较快,对小麦高产、稳产有一定贡献。2012年小麦播种—成熟前期,日照偏少,降水分布不均,气温波动较大。[结论]2012年濮阳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因素对全市冬小麦各发育期的生长需求和产量贡献有利有弊,从总体气象因素来看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辽宁省1971年以来近40年气候资料和1981年以来25年物候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地理信息系统精细化模拟等方法,对辽宁地区主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在气候变暖过程中的显著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辽宁地区增温趋势明显,气候变暖显著,2001~2006年全省平均大于10℃积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277.4℃,无霜期延长13d。农作物与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近36年(1971~2006年)玉米适宜播期提前4d左右,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近8d,冬小麦可种植北界从盖州北移约250km;近25年(1981~2005年)草本植物春季展叶期每10年提前2-4d,草本、木本植物秋季枯黄期每10年推后5~7d。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冬小麦籽粒产量目标制定及育种策略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同的播期处理,用Logistic方程拟合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分析不同播期对小麦一系列次级灌浆参数及其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播种期偏早(10月10日)的冬小麦越冬前群体主茎叶龄较大,易受冻害的影响,或在拔节抽穗期因群体较大易发生病害。适当晚播(10月24日)可以减轻不利条件对冬小麦的影响。冬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先升高后降低。籽粒灌浆进程中渐增期较高的灌浆速率、快增期和缓增期较长的灌浆持续时间有利于粒重的增加。[结论]冬小麦适播期以10月中下旬为宜。  相似文献   

20.
王焱  毕建杰  刘建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039-7042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备件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动态。[方法]采用盆栽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从器官水平考察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物质积累、分配等的影响,并建立产量和耗水量的关系方程。[结果]在水分适宜条件下,茎秆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较小,为32%,穗部占39%;而过度灌溉和严重水分胁迫条件下,茎秆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3%和34%,穗部所占比例较小,仅为41%和27%。[结论]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生长的拔节至扬花期尤为重要,生产上应特别注意加强扬花期和灌浆期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