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了分布于我国的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蝼蛄总科(Gryllotalpoidea)、菱蝗总科(Tetri-goidea)、蚤蝼总科(Tridactyloidea)、螽斯总科(Tettigonuroidea)、蟋蟀总科(Grylloidea)等14个科的40种桑树害虫,分别介绍了害虫的中文名称、学名、寄主种类及主要分布区域,为了解和控制上述直翅目桑树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
2003~2007年,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人工投喂、跟踪观察和解剖等方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食物选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选择的植物性食物有24科41种,取食部位有植物的花、果实、幼嫩的叶子和茎:动物性食物有蜈蚣目、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4个目的昆虫。  相似文献   

3.
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地处大、小兴安岭之间的嫩江河谷东岸,松嫩平原北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候鸟经松嫩平原迁徒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食物补给站.自1998年开展环志以来,截止2006年12月末,在该地区发现鸟类215种,隶属15目36科,环志鸟类165种184273只,其中,仅燕雀就环志13174只,是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环志数量较多的种类,占环志总数的7.1%.环志研究结果发现,在高峰林区春季迁徙高峰期基本在5月1日;秋季迁徙高峰期基本在9月24日.回收信息表明,燕雀迁徙距离较远,开展燕雀的环志研究,对探索鸟类迁徙规律、物种保护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晋  李显达  方克艰  方克强 《野生动物》2007,28(5):24-26,35
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地处大、小兴安岭之间的嫩江河谷东岸,松嫩平原北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候鸟经松嫩平原迁徒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食物补给站。自1998年开展环志以来,截止2006年12月末,在该地区发现鸟类215种,隶属16目41科,环志鸟类165种184273只,其中,仅黄雀就环志20214只,是高峰鸟类保护环志站环志数量较多的种类,占环志总数的11%。环志研究结果发现,在高峰林区春季迁徙高峰期基本在5月15日,秋季迁徙高峰期基本在10月16日。回收信息表明,开展黄雀的环志研究,对探索鸟类迁徙规律、物种保护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古乌拉特荒漠草原退化红砂灌丛林地内,引入柠条灌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恢复措施。关于人工种植柠条灌丛对天然红砂灌丛林地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研究,是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育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以红砂和柠条灌丛作为研究对象,以灌丛间裸露地为对照。于2018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柠条和红砂灌丛微生境内地面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试验调查期间,共捕获地面节肢动物560只,隶属于10目23科。其中,优势类群有拟步甲科和蚁科,其个体数分别占总个体数的41.07%和22.14%;常见类群有10类,其个体数共占总个体数的32.68%;稀有类群有11类,其个体数共占总个体数的4.11%。2)地面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在红砂灌丛、柠条灌丛和裸露地微生境内存在较大差异,狼蛛科和管巢蛛科仅在柠条灌丛微生境内存在,蜉金龟科和木伪蝎科仅在裸露地微生境内存在。3)地面节肢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在红砂灌丛、柠条灌丛和裸露地微生境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4)红砂灌丛、柠条灌丛和裸露地微生境间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为0.65~0.71,属于高度相似。5)冗余对应分析(RDA)和偏RDA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在乌拉特荒漠草原红砂灌丛林地内种植柠条灌丛,虽然会对地面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其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分布的影响较小,说明种植柠条灌丛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恢复乃至生物多样性恢复均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湖羊瘤胃菌群和血浆氧化三甲胺含量对饲粮氯化胆碱含量变化的响应。选取12只体重相近、育肥期健康公湖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氯化胆碱的试验饲粮,试验持续28 d。分别于试验第27和28天晨饲前采集血样和瘤胃内容物。采用靶向代谢组学、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瘤胃菌群和血浆氧化三甲胺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湖羊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血浆氧化三甲胺含量有升高趋势(P=0.075)。主成分分析(PCoA)结果显示,氯化胆碱改变了细菌菌群结构。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显示,韦荣球菌科(Veillonellaceae)和Oribacterium在对照组中富集,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柔膜菌纲(Mollicutes)、无壁菌门(Tenericutes)、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柔膜细菌RF9在试验组中富集。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氯化胆碱显著促进了瘤胃甲烷马赛球菌目(Methanomassiliicoccales)菌群增殖(P=0.016),但未显著影响胆碱降解细菌cutC基因的丰度(P=0.462)。综上所述,饲粮添加0.05%的氯化胆碱改变了湖羊瘤胃细菌和甲烷菌菌群结构,且有提高血浆中氧化三甲胺含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任涛  朱凡 《草业学报》2014,23(2):296-304
以荒漠草原区6,15,24和36年生人工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陷阱诱捕法调查了每个林地5-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分布,揭示了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获得5纲13目62科72类群,按照食性差异划分为捕食性、植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和杂食性以及寄生性6个营养功能群。步甲科、鳃金龟科以及拟步甲科(主要包括琵甲属、漠甲属和鳖甲属)是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46.71%。2)从5月到6月,每个柠条林地除已有植食性和杂食性类群外开始出现腐食性类群,7月只在36年林地开始出现捕食性优势类群,而8-9月每个林地均开始出现捕食性类群。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9月,而在15年生林地出现在6和9月,24年生林地出现在6,8和9月,36年生林地优势类群高峰期出现在6,7,8和9月。随着林龄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月分布趋于稳定。4)6年生林地的最大类群密度以5和9月最高,8月最低;从15到24年林地逐步转变为5月最高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而到36年林地转变为5月最高,8月次之,而其他月份相对较低的模式。不同年龄林地对地面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和丰富度的影响以8和9月影响最大,5-7月影响较小。5)研究表明,6~24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波动剧烈,36年生柠条林地面节肢动物群落月动态趋于相对稳定,食物网结构趋于复杂。其中,8和9月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受到柠条年龄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