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云南松林内可燃物与计划烧除火行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森林可燃物对林火的发生及发生后林火行为的影响程度,采用小样地调查方法对四川省西康磨盘林区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Franch)林内的可燃物及火行为进行调查,对标准地中的火蔓延速度、火强度、火焰高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火强度下烧失率进行统计。试验结果表明:定期进行计划火烧,能减少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可燃性,具有良好的防火功能;在进行有计划的烧除林内枯枝落叶时,必须有效地控制火强度。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根据森林燃烧环网的原理,在同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燃烧环是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基本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可燃复合体。可燃物类型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它的数量变化与森林燃烧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森林防火基本任务之一旨在调节森林可燃物的数量,而营林用火则是减少可燃物积累主要技术措施;火环境是森林燃烧的重要条件,通过物候相既可掌握什么类型可燃物可以点烧,又可选择最佳点烧条件,如草甸、林缘、林内等地段可燃物类型不同,点烧时段不同;点烧方法将直接影响用火效益,因此,只要掌握上述三种要素,就可将火行为指标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内,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中低强度(300~2000千瓦/  相似文献   

3.
林火动态研究与林火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火动态是一个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稳定指标, 准确掌握林火动态和可燃物特性是制定合理林火管理策略或规划的基础。林火动态与可燃物积累过程密切相关, 了解森林可燃物积累过程是开展林火管理的基础。文中综述了林火动态及可燃物变化的研究进展。林火动态受地形、植被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气候、植被和人为活动的变化, 许多区域林火动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并影响可燃物积累过程及其空间分布。森林结构和可燃物组成的变化会导致火频度、火灾类型和火强度发生变化, 林火管理对策也需要相应调整。我国重点林区的林火管理策略也应根据林火动态变化和可燃物情况进行调整, 以适应变化的气候和植被条件。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的重点火灾区。为了保护好该区的森林资源,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可对不同森林可燃物类型采取不同的防火措施。在森林火灾发生的过程中,可燃物类型不同,火行为、火焰高度、火的蔓延速度、火的强度等也不同,对森林的影响和损失就各异。因此,对森林可燃物类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在大兴安岭地区大致可以划分如下九种可燃物类型: 1.坡地落叶松林: 该类型在大兴安岭地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较陡的山坡或缓坡都有分布。林木组成以兴安  相似文献   

5.
森林可燃物含水率预测及燃烧性等级划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森林可燃物含水率预测及燃烧性等级划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王瑞君黑龙江省第一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于建军吉林省吉林市林业局郑春艳林火预报就是通过测定和计算某些气象因子、人为因素和可燃物含水率等,预报火发生的火险天气、火灾发生以及火灾发生后火...  相似文献   

6.
分析森林能否被引燃、如何蔓延以及整个火行为的过程中,森林可燃物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而可燃物载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森林火灾燃烧的强度,同时不同的可燃物类型会形成不同的燃烧特性。通过对昆明西山森林公园8个林分类型的地表可燃物载量、类型进行调查后发现,华山松林内地表可燃物载量最高,农田-果园最低。并利用植物群落分类法将可燃物划分为5个类型组共6个类型。  相似文献   

7.
森林火灾是在开放环境中的自由燃烧过程 ,由于受可燃物特征与分布、空气湿度、地形与风场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构成了森林火灾的复杂性与随机性。由于自燃、雷击和人为因素等火源不可能彻底排除 ,森林火灾不可避免。大面积高强度火可以烧毁森林 ,造成地面光秃和加速土壤侵蚀 ,但小面积低速度火却可以减少地面多余可燃物 ,有助于林木的火后更新和生物栖息。因此在预防森林火灾中 ,实现森林可燃物可持续管理是发展重点 ,用计划火烧减少可燃物 ,营造防火林带隔断可燃物的连续性 ,可以达到减少和控制森林火灾的目的。1 近年来林火管理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林火动态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积极的森林防火政策导致了我国东北林区的森林火周期延长,并影响到森林结构和可燃物组成的变化。火周期的延长会引起森林可燃物载量增加,并导致火频度、火灾类型和火强度发生改变。森林火周期延长还会引起大兴安岭地区云杉林的分布范围增大。植被的变化又对林火动态有反作用。为适应林火动态和可燃物的变化,我国东北林区森林防火政策需要作相应调整,采用林火管理思想开展森林防火工作。  相似文献   

9.
实现森林可燃物阻隔技术是减少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基础.基于可燃物阻隔技术的火烧阻隔带和生物阻隔带技术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可燃物阻隔带技术易于形成不利于可燃物燃烧的环境,并使可燃物呈不连续分布.火烧阻隔带技术是充分利用火的作用,烧去燃烧的森林可燃物,降低森林火灾危险性.目前火烧阻隔带技术已成为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南部春季火行为特征及可燃物消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标准地调查分析2007年春季大兴安岭2起森林火灾的火行为及可燃物变化.采用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FWI)系统分析火险变化,地表可燃物载量调查采用线状相交可燃物调查方法,并利用MODIS遥感数据对火烧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表明:FWI系统各指标可以很好地指示森林火险变化,2007年4-5月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基本都在90以上,腐殖质湿度码(DMC)和干旱指数(DC)在4月份持续升高,2场大火也发生在火险高的时段.火烧类型以地表火为主,部分林分有冲冠火.火后阔叶林地表径级可燃物增加不明显,针阔混交林主要是5.0~6.99 cm径级可燃物增加,而落叶松纯林火烧后除0.50~0.99 cm径级可燃物减少外,其他径级可燃物都明显增加.不同火烧程度对地表可燃物载量的影响有差异.中度和重度火烧后草本盖度明显下降,有些林分下木层死亡率较高.罕诺河火场和松岭区壮志林场过火区重度火烧分别占33.2%和46.4%.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黑龙江省森林防火的现状,结合落叶松自身的理化性质和抗火阻火特性,采用调查分析、模拟试验等方法,对落叶松防火林带的郁闭度、枝叶含水率、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地表可燃物载量四项阻火性能指标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落叶松防火林带的更新时间及其更新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的危险性持续增加,可燃物是唯一可人为调控的火环境因子.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结构简单,且以富含油脂的纯林为主,同时多为中幼龄林,易发生森林火灾.文中从人工林可燃物特点及其与林火引燃和火行为的角度出发,综述了人工林可燃物管理技术,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建议今后人工林可燃物管理在降低森林易...  相似文献   

13.
森林可燃物的动态特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燃物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其种类、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具有动态的特征,会改变火频率、火灾类型和火强度。长期动态跟踪、监测森林可燃物,把握动态特征,能够及时掌握森林可燃物能量变化,从而更好地预防、监测和扑救森林火灾。文章对森林可燃物的类型、含水率、载量、分布特征等动态特征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以2017 年8 月23 日珠海市遭受强台风“天鸽”的正面袭击后凤凰山森林可燃物调查和2017 年12 月20 日发生在凤凰山森林火灾火行为变化为基础,根据台风灾害前后森林可燃物载量的变化状况, 分析了的台风灾害后林火特点,比较了不同灭火方法对灭火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台风灾害后林 火燃烧环境的改变,导致灭火的难度增加,采取以水灭火和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能有效扑灭可燃物大 幅度增加后的森林火灾,灭火效果较好。研究发现,台风灾害后导致的森林可燃物大量增加,影响林火 燃烧环境和林火行为,对于此类的森林火灾,应根据林火环境特征采取针对性灭火措施,从而提高灭火 效果,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15.
森林的燃烧性主要根据森林可燃物水分动态变化、可燃物载床、可燃物种类和类型进行评估,在一定的气象和环境条件下,森林可燃物的类型和分布明显影响着林火发生的行为特征。森林可燃物的载量的增加,森林结构单一,易形成大片连续且均匀的水平、垂直可燃物分布结构,导致森林综合抗火能力下降,加大发生重大或特大森林火灾的概率。针对林分的实际  相似文献   

16.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岷江上游,以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的,是一个广谱基因库。自然保护区不允许发生森林火灾,即使是森林火警也不应发生。过去的十多年,卧龙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这就使人们产生一种卧龙不会发生森林火灾的错觉,防火意识逐步淡化。本文通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可燃物特性、火环境特点及火源动向的分析,认为卧龙的森林具有易燃的特点,火源和火环境也具备,发生森林火灾的潜在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对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防火工作,防止发生森林火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森林可燃物特点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可燃物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森林燃烧环的内容主要是可燃物类型、火环境和火源条件三方面。可燃物类型是指同质的,同一空间、同一时间的可燃物复合体,不同的可燃物类型燃烧性是不同的;火环境主要是天气条件、立地条件,林内小气候和氧气等;火源条件包括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两大类。火源不同所引起火灾的火行  相似文献   

18.
徐立 《江西林业科技》1992,(6):26-27,36
由于冻害增加了森林可燃物的积累,提高了火灾对冻害后天气条件的敏感程度,提高了野外用火的危险性,因此冻害是我省森林火灾发生的间接天气条件。通过对火灾和气象资料的分析表明,在12月份出现冻害后,第二年1-3月份必然出现森林火灾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冰雪灾害对南方森林可燃物及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冰雪灾害后,实地调查湖南省娄底市、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等受冰雪灾害影响的马尾松、杉木、枫香、樟树和毛竹林及新发生的森林火烧迹地,设置野外样地,采集样品.室内测定分析含水率、可燃物载量等因子,计算火蔓延速度等火行为参数.结果表明:冰雪灾害造成森林内大面积灌木和草类冻枯冻死,森林中有效可燃物负荷量在短期内成倍地增长,可燃物厚度增加,连续性变强.在调查的7个样地中,最低载量为12.23 t·hm-2,最高达到了50.26 t·hm-2.森林火烧迹地火行为非常复杂,火强度在1 500~9 000 kW·m-1之间,平均火强度超过3 500 kW·m-1,具有高强度火灾的特征;蔓延速度为111.67~972.71 m2·min-1;火烈度都超过50%,具备大火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决定林火发生及火强度的重要因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针对近年来我国森林可燃物可持续管理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势,探索性地提出了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充分发挥森林可燃物可持续管理在林火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在碳减排增汇和林火生态效应中的特殊作用,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可燃物可持续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