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一般可以承受 2 .0 kg.hm-2 有效量以下的剂量 ,而只要 1.0 kg.hm-2 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杂草防效。其抗性的稳定性受到环境因子、载体构建和抗性基因导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抗性基因可以通过花粉漂移 ;抗性作物与原受体在没有草铵膦作用下有一定的差异。虽然大量文献报道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对周围的生态群落没有影响 ,但也发现草铵膦可以致毛虫死亡。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在应用抗除草剂作物时 ,应特别注意其抗性稳定性 ,将之纳入杂草综合治理体系中  相似文献   

2.
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一般可以承受2.0 kg*hm-2有效量以下的剂量,而只要1.0 kg*hm-2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杂草防效.其抗性的稳定性受到环境因子、载体构建和抗性基因导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抗性基因可以通过花粉漂移;抗性作物与原受体在没有草铵膦作用下有一定的差异.虽然大量文献报道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对周围的生态群落没有影响,但也发现草铵膦可以致毛虫死亡.抗草铵膦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在应用抗除草剂作物时,应特别注意其抗性稳定性,将之纳入杂草综合治理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草铵膦是德国赫斯特公司(目前为拜耳公司属下企业)于上世纪80年代开发的新型灭生性除草剂,是世界第二大转基因作物耐受除草剂。近年来,随着农户健康、环保意识的提高,农户对提高种植收益的要求提高,草铵膦用量增长迅速,成为21世纪以来增长最快的灭生性除草剂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抗性基因漂移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抗性基因漂移的条件出发,探讨了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向近缘种杂草稻、野生稻以及伴生杂草稗草的抗性基因漂移,认为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抗性基因向近缘种杂草稻和AA基因组的野生稻漂移的可能性最大,存在较高风险,向其他近缘种和伴生杂草稗草漂移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寻找和建立快速、有效、高准确度的草铵膦提取检测方法,对草铵膦主要的几种前处理及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草铵膦残留的检测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不同草铵膦用量对耐除草剂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Bar基因的耐除草剂水稻品种和不耐除草剂的水稻不育系为材料,幼苗期喷施不同用量草铵膦,研究了草铵膦对不耐除草剂水稻幼苗的致死剂量以及不同草铵膦用量对耐除草剂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铵膦对不耐除草剂的不育系的软盘育秧致死剂量≤15mg/m2、厢面湿润育秧致死剂量≤30mg/m2;在幼苗期喷施一定剂量的草铵膦(15 mg/m2~75 mg/m2)对耐除草剂水稻秧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作用,秧苗素质不同程度下降;喷施草铵膦45 mg/m2~75mg/m2后的秧苗移栽大田后,生长发育有所延迟,但产量没有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农作物除草剂草丁膦的毒害机理、基因表达和研究进展及应用做了详细阐述,并分析了草丁膦作物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的优缺点,对除草剂转基因的技术的发展前景做了总结和展望。本文对除草剂草丁膦基因的表达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Bar基因的转化及抗草丁膦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危害已成为玉米(Zea mays L.)栽培中的一大难题,采用常规人工拔草的方式去除杂草存在操作麻烦、成本高等问题,而培育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获得生产中可用的抗草丁膦(phosphinothricin,PPT)除草剂的优良转基因玉米,本研究通过基因枪法将p35SIH3X质粒上的bar基因导入了优良玉米自交系18-599红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转化后的愈伤组织经过在含Bialaphos浓度(以有效成分PPT计算)为6,10,15mg.L-1的选择培养基中筛选3次以后进行分化,长出的小苗再经炼苗后移栽至大田,最后得到长大成活植株75株,结实收获8株。通过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及Southern杂交等技术对抗性再生植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bar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且已遗传至下一代,再对T1代转基因植株通过人工涂抹0.5mg.L-1的PPT进一步做表型鉴定,结果对照植株全部死亡,而转基因植株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10.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抗除草剂作物的创制是植物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大多数抗性品种都是采用分子生物学与植物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而成,从而使每种植物细胞获得外源基因后繁殖成再生植株。在转基因作物中,发展最快的是抗除草剂作物,其中主要是大豆、油菜、玉米与棉花。1993年第一个抗磺酰脲类除草剂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开始应用,1996年抗草甘膦大豆品种推广,1998年抗草铵膦大豆品种试验种植,目前虽然已创制出各种抗不同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但以抗草甘膦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大,如2000年美国种植抗草甘膦大豆面积3000万hm2,占…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和田间杂草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培育具有抗虫、耐除草剂等复合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成为转基因玉米育种的一个趋势.将cry1Ab、cry1F和cp4epsps构建在同一载体上并利用农杆菌转化到玉米Hi-Ⅱ中,通过与玉米自交系郑58进行回交转育,获得了具有郑58遗传背景并兼具抗虫和耐除草剂性状...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是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对空育131、垦稻12和松粳9号等黑龙江省部分优势品种进行抗瘟性改良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在对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生产调查和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稻瘟病爆发的原因、品种改良的前提和目标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常规育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具体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13.
NDR1(non-race-specific disease resistance)基因能介导植物广谱抗病,在植物的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以特色抗病植物苋色藜为材料,克隆并鉴定了NDR1的同源基因Ca NDR1a和Ca NDR1b。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基因分别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获得转基因水稻,经PCR和Southern杂交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选取部分株系进行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定,记录接种后3 d、5 d、10 d的叶片病斑长度,结果表明:转Ca NDR1a、Ca NDR1b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延迟发病。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水稻植株中均有较高水平表达,但抗病性较好株系Ca NDR1基因的表达量并非最高。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转基因植株株高较对照组矮,但结实率、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和抗二化螟的SCK(修饰后的CpTI)基因导入到优质粳稻恢复系超优一号中。经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经田间除草剂抗性检测和二化螟接种鉴定,表明转基因稳定株系直到T6仍表现高抗除草剂且没有分离,说明bar基因能稳定遗传并高效表达;转基因恢复系与非转基因恢复系相比,抗虫性有所提高,但提高程度在株系间有差异。经对转基因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进行除草剂检测和优势测定,表明转基因杂交稻也高抗除草剂,且F1全部正常结实,结实率达80%以上,并具很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亲本抗性基因通过制种已转移到F1中并得到高效表达,同时说明外源基因的导入没有改变原受体的优良性状;经对部分转基因杂交稻进行纯度鉴定,表明秧田喷施除草剂后,本田的不育株率和杂株率明显降低,特别是两系杂交稻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抗除草剂的bar基因和抗二化螟的SCK(修饰后的CpTI)基因导入到优质粳稻恢复系超优一号中。经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经田间除草剂抗性检测和二化螟接种鉴定,表明转基因稳定株系直到T6仍表现高抗除草剂且没有分离,说明bar基因能稳定遗传并高效表达;转基因恢复系与非转基因恢复系相比,抗虫性有所提高,但提高程度在株系间有差异。经对转基因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进行除草剂检测和优势测定,表明转基因杂交稻也高抗除草剂,且F1全部正常结实,结实率达80%以上,并具很强的杂种优势,说明亲本抗性基因通过制种已转移到F1中并得到高效表达,同时说明外源基因的导入没有改变原受体的优良性状;经对部分转基因杂交稻进行纯度鉴定,表明秧田喷施除草剂后,本田的不育株率和杂株率明显降低,特别是两系杂交稻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用10种不同浓度的阿特拉津溶液对津稻107进行叶片涂抹处理,从而确定可以用产生药害的0.0’76%~0.190%浓度(W/V)的阿特拉津溶液检测转化植株对除草剂的抗性。用以上浓度范围的阿特拉津溶液涂抹处理津稻107转化植株,并对在此浓度下检测出的除草剂抗性和敏感的转化植株进行了PCR分析,结果表明,除草剂抗性鉴定结果与分子检测结果一致。因此可以利用浓度为0.076%~0.190%的阿特拉津溶液对早期转化株进行叶片涂抹法鉴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转基因水稻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合分析了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境和高产优质等方面的育种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对中国今后转基因水稻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因枪法转化粳稻胚性愈伤组织获得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PDS-1000/He型基因枪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植株。通过报告基因gus的瞬间表达研究,优化了基因枪法转化水稻的各种参数。结果表明:DNA金弹到靶细胞的距离为9cm,每皿轰击2次时,愈伤组织的瞬间表达效率高达90%,经X-Gluc染色,每块愈伤组织的蓝点可达100-200个,转基因植株经gus基因的组织化学分析、BASTA除草剂叶片涂布和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巳整合达到水稻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19.
转bar基因水稻杂交后代的除草剂抗性遗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回交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转育到其它品种 ,是获得新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材料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转bar基因水稻人工杂交与回交后代除草剂抗性的连续跟踪鉴定 ,研究了bar基因在水稻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 ,bar基因在杂种的早期世代基本符合 1对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但在杂种的自交世代中普遍观察到bar基因的异常分离现象 ,即已经纯化稳定的抗性植株的后代重复出现抗性分离 ,其分离比例多为 1∶1,极少数为 2∶1,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