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频率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4x-2x杂交测验,从Solanum phureja后代中筛选出9份诱导双单倍体频率和花粉育性高的的分者。它们的平均诱导率为33株双单倍体/100个果,并具有显性纯合的胚斑标记基因和紫色胚轴标记基因,可用来有效地识别双单体,不同的四倍母本产生双单倍体/100个果,母本基因型对双单倍体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诱导孤雌生殖是获得马铃薯双单倍体的有效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的研究技术,双单倍体的识别方法,二倍体授粉者在孤雌生殖诱导中的作用以及环境条件对孤雌生殖的影响等。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的遗传操作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冀西北高寒干旱,自然环境因素和栽培条件较差的生态区域内,研究了利用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的技术,两年试验表明,诱导频率高于世界诱导频率最高的捷克,较国际上广泛应用的高频率诱导者IVP35和IVP48高出30.9株/100个浆果,筛选出了配合力好,产生孤雌生殖能力强的四倍体品种中薯2号,79-6-19和CIP800935,诱导频率为11.1-33.3株/100个浆果。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产量、品质、加工等方面都较其他作物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但由于四倍体马铃薯存在遗传基础狭窄且复杂、难以创新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利用马铃薯单倍体或双单倍体植株有望解决上述诸多难题。马铃薯单倍体具有加速育种过程、提高选择效率等优点。马铃薯单倍体的获得包括花药培养、花粉培养、孤雌生殖、子房培养。其中,花药培养因更易取材,并且得到胚性细胞团、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几率更大等优点而研究最为广泛。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成功率与试验材料的基因型、培养条件、培养基添加物等诸多因素相关。根据不同的诱导方法简要阐述了中国马铃薯单倍体研究的历史及进展。  相似文献   

5.
越恋  何凤发 《中国马铃薯》2008,22(2):103-106
马铃薯单倍体培养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纯系,提高育种效率,创造新的种质。单倍体培养主要有孤雌生殖、小孢子培养和花药培养等方法,但存在诱导率、成苗率低等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玉米杂交诱导孤雌生殖单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刘志增  宋同明 《玉米科学》1999,7(2):016-019
本文对玉米杂交诱导孤雌生殖单倍体的方法、诱导性的遗传、诱导机理和单倍体的加倍方法等进行综述,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及双单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是一种新的单倍体产生途径,近年来研究进展很快。本文就影响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因素、幼胚离体培养及双单倍体植株产生三个方面论述了小麦×玉米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产生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9.
采用17对多态性SSR引物对"粤甜13"的79个DH系进行分子鉴定,并与DH系表型性状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SSR标记检测技术是鉴定甜玉米DH系材料是否纯合的有效手段,仅通过田间表型鉴定很难准确判断材料是否纯合。规范加倍及扩繁程序是解决DH系混杂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用三种不同温度前处理和三种培养基相配合对7个从双单倍体马铃薯(S.tuberasumL,2n=2x=24)中随机抽取的品系进行了花药培养,选择出了较好的培养基和前处理的适宜温度及方法.从双单倍体花药中诱导产生胚状体及再生植株频率有所提高达27.5%和8.8%.倍性鉴定表明,从双单倍体诱导的胚状体分化的植株绝大多数为二倍体,而且多数为纯合体,说明这些胚状体来自己减数的配子,可能是由在胚状体发育过程中的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9份二倍体栽培种杂种(Solanumphureja×Solanumstenotomum,PHU-STN)无性系,9份美国四倍体品种(系)和国内栽培品种东农303进行了主要品质性状(干物质、维生素C、粗蛋白质、还原糖)的分析。结果表明,二倍体栽培种PHU-STN无性系与四倍体品种(系)在干物质含量和粗蛋白质含量上有明显差异,在维生素C含量和还原糖含量上差异不明显。其中,二倍体栽培种L5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为20.47mg/100g鲜薯,L14蛋白质含量最高,为3.25%,L9的干物质含量最高,为36%,L2和L14的还原糖含量最低,均为0.08%;另外,综合评价来看,L1、L2、L5、L9和L12的品质性状优良,均好于四倍体的材料,并且明显好于国内栽培品种东农303。这些材料对于解决我国马铃薯产业中存在的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 3份含有二倍体栽培种富利亚薯 (Solanum phureja)血缘的 4x 2x四倍体杂种材料和 1份四倍体普通栽培种 (Solanumtuberosum )优良无性系为亲本 ,按照Griffing方法Ⅲ配制成双列杂交组合 12个 (包括正交 6个 ,反交 6个 ) ,分析了杂种实生苗当代薯形、品质等 6个性状的群体遗传参数和配合力效应。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芽眼深度、比重、Vc含量、还原糖含量等 6个被测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加性效应为主。配合力效应估算结果表明 ,同一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在不同亲本间差异亦较大 ,并且同一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在不同组合间差异亦较大。本试验结果还表明 ,比重上存在极显著的反交效应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试管薯诱导因子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以马铃薯栽培品种Favorite、Atltantic和克新 1号脱毒试管苗为材料 ,着重研究了离体条件下外源激素、碳源以及活性炭对试管薯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加入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 ,利于提高试管薯的产量和质量 ,其诱导效应依次为BA >BA +CCC >CCC >无外源激素 ;②诱导试管薯对碳源纯度要求不高 ,食用白糖替代蔗糖完全可能 ;③活性炭能够明显提高试管薯前期的形成和发育。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高产施肥措施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试验采用 311改良饱和D设计方法 ,对青海省新育成的青薯 2号 (32 8)品种进行了氮、磷、钾三大要素的施肥水平研究。其结果表明 :三种化肥对产量影响的大小程度依次排序为N >K >P。经计算机模拟寻优 ,获得了施肥的高产数学模型和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 6 6 7m2 产量高于2 6 0 0kg的最优方案有 18套 ,最佳农艺措施是 :氮肥用量为 2 8 97~ 2 9 15kg ,钾肥用量为 16 5 4~17 11kg ,磷肥用量为 5 34~ 5 88kg。  相似文献   

15.
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 11个高淀粉马铃薯品种 ,集中在宁夏西吉县进行评价。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大 92 0 6 2 1、宁薯 8号、晋薯 7号和内薯 7号 4个品种比较适合宁夏的种植环境。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块茎产量 ,而且具有较高的淀粉产量。试验结果也证实了同一马铃薯品种的淀粉含量在不同地区种植会出现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Bt基因导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Bt基因导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同时对马铃薯品种大西洋的叶片再生体系进行优化,探讨了影响植株再生频率和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确立了最佳植株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条件,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渣制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马铃薯提取淀粉后的废弃物———马铃薯渣进行了开发。研究了用其制膳食纤维的工艺 ,并用相应的标准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农杆菌介导将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马铃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选用两个生产上主栽马铃薯品种“鲁引 1号”和“鲁引 4号”的试管微型薯为材料 ,通过农杆菌介导成功地将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到马铃薯中。试管微型薯薯片与农杆菌共培养 3d后 ,转到含卡那霉素 10 0mg/L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分化。待抗性芽长到 1 0~ 1 5cm高时 ,转入含卡那霉素 10 0mg/L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生根筛选。经过分化和生根两轮筛选的转化植株的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而未经转化的对照植株为阴性 ,证明该筛选系统是可靠的。早熟品种鲁引 1号的转化频率明显高于晚熟品种克新 4号 ,其最高转化频率为 4 1 0 % ,平均每个外植体可得到 3 85株转化苗。转化植株的抗病性鉴定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9.
建立高质量马铃薯细胞悬浮培养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宁  戴朝曦 《中国马铃薯》2000,14(4):195-197
以马铃薯四倍体栽培品种甘农薯2号、布尔班克(Russet Burbank)的块茎和茎段两种外植体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物的建立及其继代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选取良好的愈伤组织经1~3次继代培养后进行细胞悬浮培养,培养物每5d继代一次,继代时新旧培养基体积按3:1配置,能获得较高质量的培养物。在悬浮培养及继代培养过程中,用高浓度蔗糖溶液或蒸馏水调节该培养液的渗透压,以及采用与愈伤组织固体培养基成分相同的细胞悬浮培养基和悬浮继代培养基,可有效地控制悬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破碎现象,有助于建立高质量的细胞悬浮培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