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安徽地区均匀分布的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1960—201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结合前人研究的双季早稻生长季低温及高温致灾临界气象指标,运用Matlab软件统计分析了安徽地区各气象站点小满寒及高温逼熟历年发生次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并进行了相关的检验。结果表明,小满寒灾害高值区主要位于安徽北部的砀山和宿县,而高温逼熟重灾区主要在皖南的安庆地区。从时间变化上看,安徽省双季稻区小满寒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高温逼熟发生次数相对较为稳定。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在2012年以后,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值线处于偏多年且未闭合,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安徽地区仍处于小满寒及高温逼熟重灾年。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2011年南昌市主要粮食生产期(双季水稻种植期)出现的春旱、小满寒、高温逼熟、寒露风、暴雨等灾害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出了小满寒、寒露风、高温逼熟、干旱、暴雨涝灾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3.
春季低温寒冻害是影响广西桑树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分析广西春季桑树低温寒冻害发生频率以及空间分布,可为优化广西桑树产业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利用广西9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2~4月的日平均气温气象资料,根据广西桑树低温寒冻害等级指标,计算出广西桑树(2~4月)低温寒冻害发生频率,基于SURFER技术获得桑树低温寒冻害空间分布图,划分出广西轻度低温寒冻害区、中度低温寒冻害区、重度低温寒冻害区,为指导广西桑蚕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57—2018年天津市蓟州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站逐日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及43个区域站从建站到2018年逐小时气温和降水等资料,应用五日滑动平均法、熵值法、线性加权综合法和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进行了天津市蓟州区柿树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析及区划。结果表明:萌芽期重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10%~61%,主要发生在北部;中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20.5%~27.0%,南部较高;轻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10%~61%,北部较高。花期重度冷害的发生频率为11.4%~30.4%,从南部到北部逐渐增高;中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37.9%~51.2%,东北部较高;轻度低温冷害发生频率为19.5%~42.7%,中部较高。果实生长期重度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为5.4%~18.2%,南部较高;中度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为7.7%~20.5%,南部较高;轻度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为16.6%~20.8%,中部和东部较高。农业气象灾害从东南平原向西北山区逐渐变轻,与蓟州区柿树实际种植区基本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低温寒冻害是影响木薯生产的重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分析广西低温寒冻害发生频率以及防御低温霜冻对策,可为优化广西木薯产业布局、趋利避害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利用广西9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出广西木薯低温寒冻害轻、中、重、严重发生频率,基于SURFER技术获得广西木薯低温寒冻害轻、中、重、严重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图。结果表明,纬度越高木薯低温寒冻害轻、中、重、严重发生频率越高,纬度越低,出现的频率越小,根据木薯低温寒冻害空间分布图,划分出广西轻度低温寒冻害区、中度低温寒冻害区、重度低温寒冻害区以及严重度低温寒冻害区。研究结果可为规避低寒冻害对广西木薯的危害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温逼熟对江西省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4—2013年江西省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早稻生育期和产量结构数据、气象数据和2005—2013年的逐时气温数据,分析了近20年高温逼熟灾害发生的趋势和高温逼熟灾害发生时气温的日变化特征,以早稻成熟期30、32、34、35、36和37℃以上有效积热及累计时长作为高温因子,与千粒重和单产进行相关分析,与减产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94—1999年,研究区域未发生高温逼熟灾害。2000年及以后,除2004年,高温逼熟每年都有发生,且呈现增多增强趋势;2)赣中区域受高温逼熟灾害影响最严重,其次是赣北,赣南影响最小;3)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36或37℃时,每天有3~4h超过这一界限气温;4)积热与产量及产量因子的相关性比高温时长更大;5)2005年以后,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受高温逼熟灾害影响导致双季早稻单产损失3.9%~18.9%。  相似文献   

7.
利用广西9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出广西甘蔗低温寒冻害轻、中、重、严重发生频率,基于Surfer技术获得广西甘蔗低温寒冻害轻、中、重、严重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图。纬度越高甘蔗低温寒冻害轻、中、重、严重发生频率越高,纬度越低,出现的频率越小,根据甘蔗低温寒冻害空间分布图,划分出广西无低温寒冻害区、轻度低温寒冻害区、中度低温寒冻害区、重度低温寒冻害区以及严重度低温寒冻害区。  相似文献   

8.
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季湿渍害是江淮地区越冬作物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利用1961—2010年江苏省与安徽省155个县站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平均持续时间、平均发生次数、春季湿渍害过程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灾害等级发生次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春季湿渍害平均发生次数、过程的平均持续时间和累积降水量3个指标均呈随纬度降低而增加的特征;江淮地区春季湿渍害过程平均持续时间无明显的年际变化,但春季湿渍害过程发生次数呈减少趋势,而其累积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轻度湿害(4~6 d)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57.3%,中度湿害(7~9 d)占25.5%,重度湿害(≥10 d)最少,约占17.2%。总体看出,江苏、安徽2省轻度湿渍灾害次数在波动减少,中度、重度湿渍灾害次数总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江西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直播早稻倒春寒和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频率、范围、强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58年间江西直播早稻倒春寒灾害的平均发生频率为38%,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且近30年全省倒春寒的平均发生频率较前2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倒春寒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1996年以来未出现持续10 d以上的严重倒春寒灾害;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发生频率一般为30%~50%;各地重度寒露风的发生频率一般低于10%;寒露风的发生范围在年际间差异较大,有24%的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有14%的年份在部分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寒露风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以后寒露风强度指数持续低于平均值。  相似文献   

10.
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分析了江西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夏季高温、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概况及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从技术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减灾补救措施,并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提出了防御水稻气象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江西双季直播稻倒春寒与寒露风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西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直播早稻倒春寒和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频率、范围、强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58年间江西直播早稻倒春寒灾害的平均发生频率为38%,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且近30年全省倒春寒的平均发生频率较前28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倒春寒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1996年以来未出现持续10 d以上的严重倒春寒灾害;直播晚稻寒露风灾害的发生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发生频率一般为30%~50%;各地重度寒露风的发生频率一般低于10%;寒露风的发生范围在年际间差异较大,有24%的年份在局部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有14%的年份在部分地区发生了重度寒露风;寒露风灾害强度呈下降趋势,在2014年以后寒露风强度指数持续低于平均值.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单季稻高低温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展单季稻高低温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可为四川省单季稻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基于1981年-2012年四川省26个气象台站单季稻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利用水稻高、低温灾害指标,从灾害发生频率、次数和强度等方面定量分析了四川省单季稻生育期内高温和低温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结果表明:1981年-2012年四川省单季稻秧田期低温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发生频率较高,大部地区超过60%;秧田期低温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发生次数较多,大部地区在26~50次;秧田期低温和灌浆结实期高温的发生强度较高,大部地区分别为4~12天/次和6~9天/次.近30年来,四川省单季稻秧田期的低温发生次数和强度呈减少趋势;开花期高温发生次数基本不变,发生强度呈现降低趋势;灌浆结实期高温发生次数和强度呈增加趋势.四川省不同区域和不同生育阶段单季稻高温和低温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应对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单季稻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累积距平法和信息扩散法对江西省82个气象观测站近50年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探究江西省早稻高温逼熟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省早稻高温逼熟的关键期为每年的6月15日至7月20日;近50年来江西省6—7月均温变化可分为4个过程,其中21世纪以来气温明显上升,高温逼熟次数明显增加;一年中,高温逼熟发生次数较多的为7月11—20日,较少的为6月15—30日,2004年后高温逼熟有提前趋势;高温逼熟风险较大的区域为赣江流域的吉泰盆地、樟树、新干,赣南的赣县、南康以及赣中北信江流域的鹰潭、贵溪等地区,较少的区域为山区。高温逼熟次数与早稻实际产量、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高温逼熟是影响早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广西9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广西葡萄萌芽新梢生长期(2—3月)、开花坐果期(4—5月)和挂果期、生长旺季(5—6月)低温冷害发生频率,基于SURFER技术获得广西葡萄低温冷害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萌芽新梢生长期(2—3月)和开花坐果期(4—5月)低温冷害成为限制广西葡萄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根据划分出的葡萄低温冷害空间分布,将广西划分出轻度低温冷害区、中度低温冷害区、重度低温冷害区以及严重度低温冷害区。  相似文献   

15.
春季,低温冻害、大风频发,正是苹果、核桃、樱桃等经济林果的萌芽到花果关键生长期,从近年的气候变化看,暖冬造成果树越冬期需冷量不足,春季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有逐年增加趋势,经济林果受灾风险趋势加剧。本文对2020年春季铜川市主要果业气象灾害进行评估和影响探讨,希望对气象服务和农业灾害防御有所帮助,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吐鲁番市1991—2021年葡萄春季霜冻发生的经济数据、产量数据、气象资料、历史灾害等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分离法分离趋势产量,引入灾损率概念定量评估了霜冻灾害损失,将气象要素、对应的气象产量、灾损率分别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时考虑到最低气温和地面最低温度的双因子共同作用,构建了吐鲁番葡萄春季霜冻灾害等级。结果表明:(1)线性分离法分离趋势产量后筛选出的典型灾害年份为2001、2002、2003、2005、2011、2014年,运用灾损率分析减产从严重到不严重的年份依次为2001、2011、1990、2003、2002、2005、2000、1991、2014、2017、2016、2004年。(2)影响吐鲁番市鲜食葡萄春季霜冻的气象因子为日最低气温、地面最低温度、霜冻持续日数,葡萄霜冻受灾减产的临界值为日最低气温4.4℃,地面最低温度-0.6℃。(3)吐鲁番葡萄春季霜冻气象指标等级:轻度为0℃1≤4.4℃且-2.0℃3≤-0.6℃;中度为0℃1≤4.4℃且-4.0℃3<...  相似文献   

17.
根据山西北部28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0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t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并统计了1983─2020年该区域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站次。结果表明:49 a来山西北部极端高温日数的倾向率为4.5d/10 a,极端低温日数的倾向率为-5.7 d/10 a,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极端低温日数的下降趋势比极端高温日数的上升趋势更明显;极端高温日数在1993年发生了突变,极端低温日数在1999和2000年发生了突变;49 a来山西北部极端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小幅上升趋势;极端降水日数的突变年份为1981年,暴雨日数的突变年份为1979和1997年;在空间分布上,山西北部28个气象站极端高温日数的倾向率都在3 d/10 a以上,大部分站点的信度检验达到了0.001水平;山西北部大部分站点极端低温日数的线性趋势达到了α=0.001的信度检验;极端降水阈值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西部大东部小、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盆地小的特征;山西省北部地区由暴雨洪涝和低温冷害灾害导致的受灾站次均在2010...  相似文献   

18.
朝阳县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与防御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朝阳地区1954~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当地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其中干旱在全年内均可发生,以春季频率最高;冰雹主要发生在5~9月,6~8月占全年的70%;雷电5~9月占全年的96%,6~7月占全年的52%;霜冻在春秋两季发生,春季受灾有37.5%的年份,秋季受灾有15%的年份。指出干旱、冰雹、雷电和霜冻是朝阳县主要威胁农业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并提出了相应的科学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4—2015年丽水冬季、春季逐日气温观测资料以及2001—2015年丽水市农业局茶叶站资料,根据茶叶低温冻害的气象灾害指标,统计丽水茶叶低温冻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并采用多尺度趋势等方法分别从年、月尺度分析低温冻害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丽水低温冻害对春茶始采日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2 a来,1月发生冬季冻害的频次最高;2月发生早春霜冻的概率最高,2月茶叶发生轻度、中度和重度早春霜冻的年平均日数分别达到4.8 d、3.9 d和3.9 d。早春霜冻日数呈显著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 a减少1.3 d;极端最低气温呈增加趋势,约每10 a升高0.3℃。3种早春霜冻等级,以轻度霜冻为主,占霜冻总日数的53.8%,中度霜冻和重度霜冻日数分别只占霜冻总日数的27.4%和18.8%。低温霜冻对春茶采摘的影响,主要以早春霜冻为主,且以轻度霜冻对始采日的影响最显著,霜冻日数与春茶始采日呈正相关,极端最低气温与始采日呈负相关,即霜冻日数越多,气温越低,春茶达到萌芽的时间越长,始采日也相应推迟。  相似文献   

20.
郭凌曜  蒋元华  张成成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203-209,238
基于湖南省9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湖南省油茶气象灾害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9年湖南省油茶花期低温阴雨、幼果期低温、果实膨大高峰期干旱、油脂转化积累高峰期高温等灾害发生次数增减趋势不显著,但有年代际变化,近10年发生次数较多;果实成熟期阴雨灾害发生次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但近10年发生次数亦偏多.湖南省油茶花期低温阴雨灾害发生频率总体呈北高南低分布,发生频率有增大趋势,高值区域向湘中偏北一带聚集;幼果期低温灾害高发区主要位于东部山区,西部地区发生频率在减小;油茶果实膨大高峰期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呈东高西低分布,高值区域主要位于洞庭湖区至衡邵盆地一带,洞庭湖区发生频率在减小,湘中偏南地区在发展;油茶油脂转化积累高峰期高温灾害发生频率呈南高北低分布,高发中心主要位于衡阳地区,其变化趋势为西部地区发生频率增大、南部高中心范围增大;油茶果实成熟期阴雨灾害总体呈西高东低分布,发生频率在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