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省是东北大豆重要产区,大豆品质好、单产水平高。文中从辽宁大豆品种选育情况、栽培模式、产后加工情况梳理了辽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辽宁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种植效益低、专用品种少、种植全程机械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推动辽宁省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油大豆新品种合丰47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大豆主要生产、消费和进口国,75%以上的商品大豆是用于油脂加工,因此发展高油大豆生产是必然趋势[1,2].东北尤其黑龙江省是我国高油大豆优势产区.根据区域的自然、生态和生产条件不同,东北高油大豆优势产区分为内蒙古东四盟市优势产区、辽河平原优势产区、吉林中部优势产区、松嫩平原优势产区和三江平原优势产区,其中以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优势产区最大.  相似文献   

3.
大豆紫斑病遍及我国备大生产区,以往主要危害我国南方大豆产区,北方尤其东北发生较轻,但近几年黑龙江省等一些地区有加重的趋势,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1924—2019年美国大豆生产分布县域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美国大豆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重心迁移轨迹,为中国了解美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应对大豆国际市场变化,制定大豆生产、贸易进出口政策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近百年美国大豆生产经历了引种扎根、迅速发展、波动性发展、稳定成熟四个发展阶段。1924—2019年,美国大豆的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7%、4.17%、1.55%。②中西部地区一直是美国大豆的主产区,研究时段内大平原地区大豆生产地位上升,南部地区地位下降。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和艾奥瓦州的大豆产量多年位于全美前列,大豆高产的州多位于大豆主产区。各州之间大豆产量、面积差距逐渐缩小,单产差距不大。③美国大豆产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且集聚性逐渐增强。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分布较广,此两类集聚区均呈现扩张趋势。④1930—2010年,美国大豆生产重心总体呈倒“几”字形向西北方向移动,2010年后又向东南方向移动,总体移动距离为63.54千米。基于美国的经验,未来中国大豆生产应注重安排轮作模式,制定大豆品种种植规划;改革创新大豆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大豆科技创新;推进大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培养壮大中国大豆行业协会,争夺中国大豆行业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农业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带动下,我国特别是东北大豆产区已相继育成了一批高油大豆新品种。但由于产区生态条件的不同,不同高油大豆品种熟期类型差别较大,导致在不同地区和年份间产量变化也非常明显。因此.合理选用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的高油品种.并配套实用的高产栽培模式和技术措施来增加产量.对于较短时期内提高目前东北高油大豆生产水平和整体品质。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本文就东北高油大豆的主要栽培技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大豆霜霉病分布于全国各大豆产区,以大豆生育期冷凉多雨的地区东北、华北发生普遍,尤以黑龙江、吉林等地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大豆抗大豆食心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食心虫是中国的东北大豆产区发生非常严重的一种害虫。不仅能够造成大豆减产,而且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选育和种植抗虫的品种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理想方法。本文就大豆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李金荣 《农业与技术》2005,25(2):131-132
针对目前东北春大豆生产处于单产水平较低,缺乏国际市场竞争观念,因此必须发展春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该技术包括合理的耕作制度.选用专用品种.种子处理、科学整地与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收获等环节。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大豆需水量变化特征,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内有效降雨量、需水量(ETc)与缺水量(WD)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花前有效降雨呈微弱增加的趋势,花后有效降雨呈下降趋势,大豆全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呈现暖干趋势;在大豆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长白山区的有效降雨量均高于其他亚区。全区大豆全生育期50年平均需水量为398.29mm,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呈西多东少、南多北少;全区大豆播种-出苗阶段需水量多年来保持稳定,平均为27.36mm,其分布呈北部及中部多、南部少。全区大豆出苗-开花阶段平均需水量为130.90mm,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呈南多北少,全区大豆开花-成熟阶段平均需水量为240.03mm,呈上升趋势,其分布呈中部多、南北少。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大豆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内缺水量为正值,其中松辽平原区大豆缺水量值最大。如果不考虑灌溉,研究区域有效降雨不能满足大豆的需水,有条件的地区,应适时补充灌溉,来保证大豆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0.
阿勒泰地区2003~2005年大豆年均播种面积约1.7万公顷,是新疆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3年平均单产196千克/667米~2。本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布尔津、  相似文献   

11.
大豆是绥化市北林区的主栽作物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大豆的重要产区,2013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4.8万亩,单产193.6㎏∕亩,总产929.3万公斤。在大豆栽培过程中,经常农户不按技术操作,影响了大豆产量的提高,只有科学种豆,才能确保大豆的优质、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农业生态区划条件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及收敛特性,基于2005—2019年中国31省、区、市(除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外)数据,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揭示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各农业生态区划中的差异大小和来源,并深入探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在考察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但地区之间存在递减梯度差异;农业生态区划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整体差异呈现“U”型走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存在较为显著的条件β收敛。因此,有必要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区域协调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在很多地区都有栽培,而东北是我国最重要的大豆产区,以黑龙江为例,常年种植大豆面积高达300万公顷,占据我国大豆种植总面积的33.3%。目前我国大豆产量和大豆品质不是特别理想,主要原因在于种植技术不够成熟,另外也因气候限制、大豆品种的特征限制等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大豆种植过程中的选种、种子处理、播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除害虫、收获等环节的重点注意事项,研究探析东北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大豆重迎茬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立艳  田凤玲 《农技服务》2011,28(1):18+20-18,20
根据当前东北大豆产区重迎茬大豆普遍增加的现象,分析了重迎茬大豆的危害,提出了改进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淮北市是安徽省乃至黄淮海地区优质高蛋白大豆的重要产区,但多、乱、杂的品种往往造成了大豆单产水平较低,影响了豆农的收益。2013年开展了大豆品种比较试验,以便筛选出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较强的大豆新品种,为该市及周边地区大豆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山东省菏泽市大豆产业和种业发展,利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国家统计局网站、山东省统计局网站、菏泽市统计局网站等获得菏泽市大豆育成品种信息、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等数据,并分析菏泽市大豆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发现,大豆种植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大豆育种企事业单位数量较少、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足、耐盐碱大豆品种选育空白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加强种质资源鉴定与创新利用、建立生物育种技术平台、扩大育种目标等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菏泽市大豆产业发展和种业振兴。  相似文献   

17.
一般生产上良种的贡献率约占30-40%,而在高油大豆生产中,从商品含油率看,高油品种的贡献率可以达到80%以上。近年来,在农业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带动下,我国特别是东北大豆产区已相继育成了一批高油大豆新品种。但由于产区生态条件的不同,不同高油大豆品种熟期类型差别较大,导致在不同地区和年份间产量变化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松辽平原、黄淮平原等地。相对于国外大豆种植而言,中国大豆种植单产水平较低,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大豆产量偏低主要受栽培技术、生产条件及病虫害等因素影响较大。大豆病虫害会造成大豆减产及品质降低,影响大豆经济效益。研究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促进中国大豆增产提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油大豆是指脂肪含量在21%以上,干基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主要用于榨油的大豆,吉林省是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东北大豆产区,同时也是我国高油大豆的生态适宜区,且全部为非转基因大豆,绿色无污染。吉林省种植大豆历史悠久,素有“大豆之乡”的美誉,其中中部平原是高油大豆的最适宜生态区。  相似文献   

20.
大豆根腐病是世界各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在中国大豆根腐病主要分布于东北及内蒙、西北和黄淮地区,其中尤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发生最为严重。一般田块发生率为40%~60%,严重者达100%,轻者减产10%,严重时可达60%,而且使大豆含油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