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鸭沙门氏菌病的危害与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病特点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鸭和病愈带菌鸭。引起鸭沙门氏菌病的病原菌是沙门氏菌属细菌,其种类很多,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占72%~95%。其次是肠炎沙门氏菌,约占11.3%;鸭沙门氏菌,约占47%;白痢沙门氏菌,约占1%。本菌在土壤、粪便和水中能长时间生存,室温条件下,在鸭舍中可存活7个月,在鸭粪中可存活6个月,在土壤中可生存280d以上,在池塘中能存活119d,在普通饮水中能生存3个半月,在鸭绒毛上可存活5年,在蛋壳表面、孵化器中可存活3~4周,在清洁蛋壳上生存期较短,而在污秽蛋壳上…  相似文献   

2.
鸭沙门氏菌病是由一种或几种沙门氏菌引起的鸭的常见多发性传染病,严重影响雏鸭存活率,尤其是与大肠杆菌或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更高,给养鸭业构成很大的威胁;成年鸭多为慢性或隐性感染,多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是导致生产性能下降。一般能致使鸭发病的沙门氏菌主要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和其他沙门氏菌(如猪霍乱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等)。沙门氏菌具有广泛的宿主性,  相似文献   

3.
鸭沙门氏菌病是一种急、慢性传染病 ,除鸭外其他家禽都易感。主要发生于幼禽 ,引起小鸭大批死亡 ,成年鸭多为带菌者。临床上以腹泻、结腹炎和消瘦为主要特征。人多因与病鸭接触而感染 ,本菌会引起人食物中毒。在管理条件相对落后 ,防疫措施不力的鸭场广泛流行 ,给养鸭业和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 初诊依据1 .1 发病特点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是病鸭和病愈带菌并排菌的鸭。由于这些鸭长期带菌 ,在饲养管理不善的条件下 ,带菌鸭发病或大量排出沙门氏菌而污染环境。引起鸭发生沙门氏菌病的病原菌是沙门氏菌属细菌 ,其种类很多 ,最常见的病原…  相似文献   

4.
<正>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是肉鸭最严重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浆膜炎等病变特征,各种日龄的鸭均易感,尤其以雏鸭最易感,发病可达50%以上。鸭沙门氏菌病,又名鸭副伤寒,是肉鸭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和肝脏坏死等特征,多危害3周内的雏鸭。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和鸭沙门氏菌病是肉鸭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两种细菌传染病,一旦发病可迅速传播蔓延,造成大批死亡,对肉鸭养殖业危害巨  相似文献   

5.
对 5~ 10日龄免疫过大肠杆菌─鸭传染性浆膜炎二联灭活苗 ,但仍发生以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鸭群 ,以病鸭的肝、脾、心血和脑组织作为病料进行细菌分离 ,细菌分离阳性率为 :大肠杆菌为 83.2 % ,沙门氏菌为33.3% ,鸭疫李氏杆菌为 2 7.7% ;混合感染为 38.89% ,其中大肠杆菌和鸭疫李氏杆菌为 16 .6 7%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为 11.1% ,鸭疫李氏杆菌和沙门氏菌为 5 .5 6 % ,三重感染的为 5 .5 6 %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鸭疫李氏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6.
鸭副伤寒是由多种无专一宿主的沙门氏菌引起的。鸭群可被数种沙门氏菌同时感染,雏鸭发病率较高,感染通常是亚临床型的,其特征是精神不振,生长迟缓,体弱,腹泻和脱水,死亡率20%以上,发生并发感染时死亡率更大。2001年夏天,笔者在兽药经营门诊部工作时,接诊了一起3000羽10日龄雏鸭因沙门氏杆菌感染暴发副伤寒,采用中西医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全群雏鸭食欲急剧下降,精神不振、发呆、闭目、双翅垂下或伏地,腹泻严重、脱水、拉灰白色稀粪、少数拉带有紫色血块的水样稀粪;病鸭口渴,饮水增加;大量病鸭不停地“打呛”甩头;临死前…  相似文献   

7.
<正>雏鸭沙门氏菌病又名鸭副伤寒,是一种主要侵害1~3日龄雏鸭的急性传染病,可造成大批死亡。江西省南昌县某鸭场暴发疫病,经诊断为鸭沙门氏菌病;经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后进行治疗,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雏鸭病毒性肝炎、鸭瘟、禽流感、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是危害鸭的主要传染病,可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其中危害比较严重的病毒性疾病雏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及禽流感和细菌性疾病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使用疫苗预防效果较好;而沙门氏菌病等,疫苗预防效果不理想。鸭病的有效控制必须从免疫、消毒、饲养管理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技术措施进行防治,方可达到良好效果。1进鸭前的准备工作1·1机械清扫机械清扫是搞好鸭舍环境卫生最基本的方法。据试验,采用清扫方法可以使鸭舍内的细菌总数减少21·5%,如果清扫后再用清水冲洗,则…  相似文献   

9.
鸭副伤寒病是雏鸭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病原为沙门氏杆菌属的多种细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引起鸭副伤寒病的主要菌种。其特征为精神不振、生长迟缓、体弱,排灰白色稀粪,有的呈水样,鼻孔流分泌物。病程一般2~5天,死亡率在20%以上,发生并发感染时死亡率更高。慢性病鸭表现为极度消瘦  相似文献   

10.
肉鸭沙门氏菌病是指由肠杆科沙门氏菌属中的一种或多种细菌所引起的禽类疾病,主要为禽伤寒和禽副伤寒.禽沙门氏菌病可以垂直传播也可以水平传播.鸭群病鸭、带菌鸭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健康鸭群,但最常见的是通过带菌蛋传播,成年带菌鸭产出带菌蛋,再孵化出带菌雏鸭,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沙门氏菌毒力岛及其Ⅲ型分泌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族。菌型繁多,迄今世界已发现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生长繁殖。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数月。加热60℃30 min可灭活,5%石炭酸或1:500L汞于5min内即可将其杀灭。沙门氏菌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根据菌体抗原结构分为A、B、C、D、E……等34个组,再根据鞭毛抗原的不同鉴别组内的各菌种或血清型。在沙门氏菌中,有些仅对人类有致病性,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和丙)等;有些是动物和人类的共同致病菌,如副伤寒乙沙门氏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等;有些仅对动物有致病性如鸡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主要属于A、B、C、D、E5组,其中除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外,以B组的鼠伤寒沙门氏菌、C组的猪霍乱沙门氏菌、D组的肠炎沙门氏菌及E组的鸭沙门氏菌等10多个型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2.
鸭副伤寒又名鸭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沙门氏菌引起鸭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严重腹泻,鸭的最易感年龄在3周龄以下,成年鸭多呈隐性或慢性经过,成为带菌者。剖检特征为盲肠肿胀,坏死性肠炎,肠黏膜附糠麸样物。该病除鸭可感染发病外,其他家禽也能感染。现将一起比较典型病例的防治情况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鸭沙门氏菌病又称鸭副伤寒,是由鼠伤寒等几种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疾病的总称,属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引起雏鸭发病,常呈地方流行,并可引起大批死亡。其他家禽都可发病。幼鸭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成鸭则常为慢性或隐性经过,成为带菌者。其主要症状以腹泻、眼结膜炎和消瘦为特征。病理变化特征是肝肿大,表面常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盲肠肿大,呈坏死性肠炎、肠内容物呈干酪样。1诊断1.1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自数小时(一般为  相似文献   

14.
正鸭沙门氏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禽副伤寒,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禽类疾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染性高、死亡率高的特征,雏鸭或免疫力较为低下的成年鸭感染率较高,一般先从雏鸭感染暴发,引起雏鸭死亡,继而感染成鸭。鸭沙门氏菌一经感染,可在1周以内出现高峰感染,其传播速度和沙门氏菌病的防治以及养鸭环境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养殖环境较差可造成鸭舍内病菌孳生,成为沙门氏菌感染的来源,防治不及时可引起免疫力低下的雏鸭死亡和鸭群间的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5.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原体。在我国主要有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以及引起禽副伤寒感染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1999年9月-10月贵阳市某鸭场从上海某畜牧公司引进樱桃谷肉鸭种蛋5000枚,在本场孵化,出壳雏鸭2800只,孵化率56%。雏鸭饲养至10日龄~14日龄时暴发了临诊上以拉黄白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剖解上以心包炎和肝周炎为显著病变的鸭病流行,在疫病流行期间雏鸭累计死亡800余只,死亡率达…  相似文献   

16.
白玲  杨旭  王湘  张光友  舒鸣 《兽医导刊》2020,(4):185-185
当前,国内对鸭肠炎沙门氏菌病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并不能忽视这种疾病。一旦发生鸭肠炎沙门氏菌病,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鸭肠炎沙门氏菌病治疗中,常用治疗方式就是抗生素治疗,但是应用过程中发现其存在明显的的缺点,具有较多副作用,进而不能保证治疗安全性,而中草药治疗逐渐进入了人们视野。本文针对中草药治疗鸭肠炎沙门氏菌病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鸭沙门氏菌病,又名鸭副伤寒,是肉鸭常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为沙门氏菌属的细菌。该病主要危害3周内的雏鸭,一旦发病可迅速传播蔓延,造成大批死亡,对肉鸭养殖业危害巨大。本病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感染,水平传播主要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病鸭、带菌鸭是主要的传染源,污染的场地、饲料、饮水、饲养工具及往来人员等都可以传播;垂直传播是经卵传播,这是生产中常见的传播途径,带菌种鸭产出带菌种蛋,引起孵化率降低和鸭苗质量下降,雏鸭的死淘率明  相似文献   

18.
雏鸭沙门氏菌病又名鸭副伤寒,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为多种血清型的沙门氏菌。本病主要侵害1~3日龄雏鸭,可造成大批死亡。本病原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人员也可传播。2007年4月初,江西某鸭场暴发一例传染病,我们采集了典型病料,从中分离到三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经细菌染色镜检、细菌培养性状观察、生化鉴定,初步鉴定为鸭的沙门氏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5-10日龄免疫过大肠杆菌-鸭传染性浆膜炎二联灭活苗,但仍发生以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鸭群,以病鸭的肝、脾、心血和脑组织作为病料进行细菌分离,细菌分离阳性率为:在肠杆菌为83.2%,沙门氏菌为33.3%,鸭疫李氏杆菌为27.7%;混合感染为38.89%,其中大肠杆菌和鸭疫李氏杆菌为16.67%,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为11.1%,鸭疫李氏杆菌和沙门氏菌为5.56%,三重感染的为5.56%,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鸭疫李氏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20.
<正>鹅沙门氏菌病又称鹅副伤寒,是雏鹅常见传染病之一。1病原沙门氏菌病病原是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小约1~3mm×0.4~0.6mm,大多数菌形状为杆状或卵圆形,没有荚膜和芽孢。该菌对热和消毒药非常敏感,在60℃,5 min即可死亡,但在-20℃可生存一年以上;石炭酸和甲醛溶液等消毒剂对该菌具有很好的消杀效果。该菌在环境中的土壤、粪便和水中的适宜条件下可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