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重点阐述了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运行的现状,并以浙江省水稻育种重大科技专项"8812"计划的管理机制为例,分析了该项目是如何通过"虚拟组织"运行模式取得成功,并总结了该项目获得成功的管理经验,如整合优化人才队伍,实行联合攻关;制定管理办法,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等,为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乃至其他科技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大连海洋大学大学生“蔚蓝”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的发展建设为范例,从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努力探索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加强耕地科技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了耕地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和总结了目前耕地科技创新的趋势和方向,指出了今后耕地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并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基础条件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提升耕地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土壤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红壤是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北纬30°以南的丘陵地区。红壤区国土面积为全国的11.8%,养育着全国22.5%的人口,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产品基地,但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红壤因其酸性强、黏重板结、贫瘠、易侵蚀等自然特性,加之受多熟集约种植、过度开发、施肥不合理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中低产耕地面积大、综合生产能力与种植效益低,影响了气候生产潜力的发挥和区域农业的高质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研创新平台是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科研机构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促进研究所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为例,阐述了科研平台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了利用科研平台提高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效果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运行水平;强化评价体系建设,完善科学评价方式;注重人才团队建设,激发创新活力等提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的措施,以期为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耕地保护制度创新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资源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当前耕地资源面临的危机,并对当前重庆市耕地保护措施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在耕地保护新形势下,结合大数据、先进技术及创新思维,提出搭建耕地资源保护监测监管平台和土地整治转型升级两措施,以期找到耕地资源保护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是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立命之本、强院之路。文章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指出了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优化学科体系,明确学科发展重点;引进培养青年英才,打造优秀创新团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平台支撑作用;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加快推进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作为支撑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支撑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平台为例,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对于农业科研院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阐述了该院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与成效,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增量向量质并举转变、从成果显示向创新要素转变、从建设硬件向建设软件转变、从关注条件建设向关注人才建设转变等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研任务制是以任务为导向的科研组织模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贺信中提出的"三个面向""两个一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对破除项目制弊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构建"三级任务"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院级、所级、团队三级层面对科研任务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进一步理顺"三级任务"之间的关系、做好任务制与进展报告及绩效评价制度的衔接配套、建立问题和需求导向的任务调整机制、组织实施好院级重大任务等推动"三级任务"体系建设的建议,以期为科研任务制的管理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效,探讨了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践,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三农"能力,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增产增效,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深化科技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强后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其根本出路在科技。为实行农业科技创新,落实"三农"建设,需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改善设施装备条件,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相似文献   

13.
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灾害频发影响了河南省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河南省建设农作物品种数据库,是建立河南省农业应急智库平台的前提和保障,是河南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一、河南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三五”规划建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引智工作为例,阐述了引进国外智力资源的途径,指出引进国外智力可通过专门的引进人才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引智基地、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国际合作平台和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来实现。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带动技术和资源的引进、推动平台建设和学科发展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最后,提出对未来引智工作的设想,以期为农业领域的大学和科研单位开展引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建成世界创新高地是中长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内部在工作成本、管理模式、发展侧重、人员构成等方面存在的多种博弈,明确了农业学科具备"后发"、"应用"等的复合属性,并就夯实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提出了做好学科部署、做实科技平台、用好各类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际合作对提升科技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为例,梳理了开展国际合作工作"三步走"的主要做法,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如缺乏高端国际合作人才、国际合作项目可持续性不强、缺乏国际合作协调组织、品种"走出去"受制度限制等问题,提出了树立"以我为主"的合作战略、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农业国际交流学会专业领域分会、扩展国际化推广网络等对策和建议,以期国际合作工作的开展更好地推动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新时代发展理念,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发展是趋势和必然。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为例,阐述了2015年以来该所在“顶天立地”的农业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总结了建立产业认知思想体系、现代院所管理体系、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资源投入激励体系、产业服务对接体系等五大体系的工作经验,并提出了下一步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主体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以江苏省为例对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主体模式进行了分析,为未来加强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主体体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结合云南农用地的分等成果,基于"直过区"的视角,介绍了"直过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了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的耕地质量状况和耕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6方面制约因素,并从制度、资金、技术3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