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红铃虫为害棉籽后,造成虫蛀籽,导致棉籽重量减轻,品质下降,棉籽含油率显著降低.棉籽损失也是红铃虫为害损失的一部份,但由于棉籽收购价格低,且棉籽油不常为食用,所以在估量红铃虫损失时,常不计算在内。然而,由于棉籽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棉籽壳和短绒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是廉价的工业原料,有待于开发和利用。1983年在协作组的安排和县糠醛厂的协助下,我们进行了有关红铃虫为害棉籽的损失测定,测定结  相似文献   

2.
在50年代里,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曾在河南棉区造成严重为害,后种群一度下降,80年代以来,籽棉和棉籽分散贮藏,植棉方式变革,后期防治失控等原因(高宗仁等,1991),红铃虫再度猖獗(戴小枫等,1991)。作者于1984-1990年调  相似文献   

3.
红铃虫是我县蕾铃期常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幼虫蛀食蕾铃,一代造成蕾花脱落,二、三代蛀食棉籽,造成僵瓣,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为探明一代造成的虫害花和棉花脱落、成铃的关系以及二、三代为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便准确地估计红铃虫对棉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制订经济允许的防治指标,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任芳  梅建勇 《湖北植保》2011,(6):41-42,48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全变态昆虫,是我国各棉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它的寄主范围很广,为害127种植物,其中栽培作物60种,野生植物67种,在黄陂区常见作物中,主要寄主作物有棉花、玉米、番茄、辣椒、小麦等,通常以蛀食棉花青铃为害重,严重影响棉花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5.
2003年黄河流域棉铃病害暴发为害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8~10月我国棉花棉铃病害在黄河流域棉区暴发为害,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为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8~10月间,黄河流域出现数十年不见的连续秋雨和低温寡照,导致多种棉花铃病严重发生,同时棉花黄萎病伴随出现,严重田块在9月初已有1/3~1/2的棉铃被害,甚至出现往年罕见的顶部棉铃也被害的现象,导致棉花严重减产。根据2004年我国,尤其是黄河流域棉区,仍以抗虫棉为主的现实,我们认为棉铃病仍然将是为害棉花生产的一个威胁。  相似文献   

6.
窦永 《植物医生》2012,(4):39-40
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是限定性有害生物和检疫对象。该虫可为害多种蔬菜、棉花及花卉等。以温室番茄、茄子、辣椒、黄瓜、鲜切花受害严重。2003年白粉虱在邳州地区普遍发生,2004年发生较重,近几年来为害多种农作物和花卉.  相似文献   

7.
棉红铃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大害虫,也是我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此虫寄主植物有8科77种,除为害棉花外。还有羊角绿豆、秋葵、红麻、蜀葵、茼麻、木桂等。红铃虫为害蕾、花可引起脱落,为害棉铃则对皮棉的整齐度、纤维强度、成熟度和棉花品级都有很大影响。 棉红铃虫一年发生三至四代,在我区以第二代及二、三交叉代发生量最大,为害最重。现就红铃虫主害代产卵、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叙述如下, 1 棉红铃虫主害代产卵、为害规律 1.1 产卵规律 1984年8月31日,我们在麻城市  相似文献   

8.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主要依靠土壤和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近年来,由阿拉山口口岸进口棉短绒量不断增加,2008年口岸进口棉短绒货量为3.8153947万t,大部分棉短绒都含有大量的棉籽,可能携带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Hansen)和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K leb)。为保护新疆及我国棉花产业安全,防止棉花枯、黄萎病菌随进口棉短绒中棉籽传入,对进口棉短绒中棉籽是否携带棉花枯黄萎病菌进行了检验。结果,只在进口棉短绒中棉籽上检测到棉花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vasinfectum(Atk.)Snyder & Hansen),未检出棉花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试验药剂25%噻虫·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对棉花立枯、猝倒病及蚜虫的防效较好。在棉籽播前施药拌种基本能控制棉花苗期立枯病、猝倒病及蚜虫的为害,其内吸性较好,持效期较长。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作物生长无明显影响,是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猝倒病及蚜虫较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10.
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的为害可分为直接取食为害和间接诱发病害。两年来每隔5天左右系统剥查吐絮棉铃,分析结果表明,受害棉籽产量损失平均为60.92克籽棉/千粒,每头幼虫平均为害2.03粒棉籽。根据单铃幼虫数估计的每条幼虫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是籽棉0.24克,皮棉0.101克,其中直接为害分别是0.133克和0.0467克,间接为害分别是0.11克和0.0543克。棉籽受害后皮棉等级降低4级,单价降低31.6%。百斤皮棉单价损失是9.383元/条/铃,其中直接为害5.559元/条,间接为害3.824元/条。应用皮棉产量损失0.101克/条和百斤皮棉单价损失9.383元/条/铃,推导了估计产值损失的公式,可以在生长期的不同阶段估计当时红铃虫所造成的产值损失。  相似文献   

11.
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俗称双斑萤叶甲。原来寄主为豆类、苜蓿、玉米等作物,2002年在玉米制种地附近的棉田里小面积为害棉花,2004年以后成为博乐地区棉田的主要害虫。为了更好地控制其为害,2004 ̄2005年对该虫的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在田间进行了饲养及田间观察。1为害特点双斑长跗萤叶甲以成虫在白天为害棉花叶片,花蕾苞叶、花柱,夜间躲在棉叶下休息。一般在5月中旬棉花苗期出现,开始出现成虫取食棉花叶片表层叶肉组织,5月下旬棉花蕾期是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最严重时期,7月中旬花期为害减轻,因气温高、棉株叶…  相似文献   

12.
《湖北植保》2008,(3):59-71
1问:“绿颖”防治烟粉虱在番茄上登记了,对棉花上的烟粉虱是否有效? 答:烟粉虱食性杂,几乎为害所有农作物和杂草,寄主广(有63科、201属之多),棉花是烟粉虱最喜食的作物之一。番茄收获后迁入棉花,棉花收获后为害大棚番茄。是同样一种害虫。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以来,建湖县抗虫棉广泛推广普及,以棉铃虫为主的鳞翅目害虫得到有效控制,棉田内有害生物种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棉盲蝽近年呈逐年加重趋势,成为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尤其是2003年以来,每年棉田棉盲蝽为害株率一般达30%~40%,严重的达70%,棉花蕾铃脱落率达20%左右.严重的达30%,造成棉花减产20%~25%.因此,准确了解棉盲蝽重发成因,有效控制其猖獗为害,是夺取棉花高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张广学  孟祥玲 《植物保护》1966,4(3):118-119
在棉花生长过程中,棉株上的蕾铃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常常大量脱落,防止棉花蕾铃脱落是棉花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棉虫严重为害是造成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调查棉虫为害对蕾铃脱落的影响,及时进行防治工作。现将我们使用的调查方法介绍于后,并把因各种棉虫为害而脱落的征状编为检索表,附有被害征状图,便于田间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东台市地处苏北黄海之滨,属江苏沿海棉花旱粮耕作区。棉花害虫70年代为害严重,80年代数量有所下降。为害减轻的种类有棉铃虫、棉蚜、红铃虫、棉叶螨,小地老虎和金钢钻等;80年代中黑盲蝽上升,主要为害小铃,损失较重,棉田玉米螟上升为主要害虫,损失列诸棉虫之首。防治后乃损失5%左右,占主要棉虫为害损失的1/2。棉花主要害虫种类和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①受气候的影响。80年代年平均气温比70年代平均低0.34℃,没有一年超过常年平均温值,而降雨量比70年代高112.2毫米,5~  相似文献   

16.
7种杀虫剂对斜纹夜蛾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 Fabrici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又名莲纹夜蛾、黑头虫、乌头虫等。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可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豆科、莲藕、棉花等99科290种以上作物。斜纹夜蛾主要以幼虫取食为害叶片、嫩茎、蛀食果实等。其食性既杂又危害各器官...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暖及农业集约化对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发生的影响,通过收集1987—2017年我国山东、河南及河北3省的棉花种植面积、棉铃虫发生面积及年平均温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及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比较转Bt基因棉花推广前后棉田棉铃虫种群的发生程度,分析棉铃虫的为害指数。结果显示,转Bt基因棉花推广前,山东、河南和河北3省的棉铃虫在严重发生年份的为害指数较轻微发生年份均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1.01倍、2.03倍和69.33%;温度距平具有同样的趋势,严重发生年份的温度距平较轻微发生年份分别显著增加了1.91倍、2.33倍和2.29倍。转Bt基因棉花推广后,山东、河南和河北3省的棉铃虫在严重发生年份的为害指数较轻微发生年份仍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1.47倍、1.92倍和1.25倍;温度距平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轻微发生年份的温度距平较严重发生年份分别增加了2.00倍、1.94倍和2.01倍;而河南省和河北省在棉铃虫严重发生年份的棉花种植面积较轻微发生年份分别显著增加了75.94%及38.92%。表明转Bt基因棉花种植后显著改变了棉铃虫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气候变暖降低了棉铃虫的为害指数,而棉花集约化种植增加了棉铃虫的为害指数。非转基因棉田的棉铃虫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转Bt基因棉田的棉铃虫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梁占强 《植物检疫》1993,7(3):204-205
保定地区位于河北中部,现辖管二十个县、市(1983年前辖管23个县、市),是河北省辖区内的大地区,也是河北省的主要产棉区,历年植棉百万亩以上。棉花黄、枯萎病是我区当前棉花生产中的两大毁灭性病害,严重的为害着棉花的安全生产,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发展棉花生产中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滨州地区常年的棉花种植面积 6万hm2 左右。近年来 ,随着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 ,棉铃虫的抗性不断上升 ,人们开始普遍种植抗虫棉品种 ,本区主要为菏棉 1号和中棉所 2 9号。由于受气候及抗虫棉自身的影响 ,本区 1 999年棉花红叶茎枯病发生严重。据调查 ,病田率 50 %左右 ,病株率 4 0 %左右 ,严重地块 90 %以上 ,造成棉花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 ,从而降低了棉花产量和品质。1 症状棉花红叶茎枯病又称凋枯病、红叶枯病、死花棵 ,是棉花生长期的重要病害。据调查 ,红叶茎枯病在本区 7月 1 0日始见病株 ,花铃期为为害盛期 ,叶片大量枯焦死亡。发…  相似文献   

20.
棉花枯萎病为害严重,是国内外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在新疆棉花枯萎病为害也很重,一般减产30%左右,吐鲁番五星公社五星大队九小队一块8763-依棉田和鄯善县东风公社一大队三小队一块新海棉棉田,由于枯萎病的严重为害,蕾铃脱落率分别为24.3%和30.5%,减少棉花收成分别为76.9%和68.3%,因病成片死苗的还未计算在内。1982年莎车县七公社十四大队,病株率高达69.57—74%,一公社二十一大队毁种1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