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茶叶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现状和影响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分析基础上.为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中国茶叶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现状和影响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分析基础上,为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茶叶产业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虽然中国的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但是创汇能力表现疲软。通过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测算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并比较中国和世界茶叶出口量前5位国家的差距,同时从成本、质量、组织化和国际化等方面分析其原因,最终提出提高中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叶产业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茶叶产业科技化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各个主产省份间的茶叶竞争日趋激烈。文章利用2007—2012年的数据作为支撑,选取了国内市场占有率、规模优势指数(SAI)、国际市场占有率(PRIM)等9个指标,构建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国内9个主要产茶省份的茶叶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系统研究,最终得出各省在全国范围内的位次,并作出相应评价研究,以便深人了解我国各省茶叶产业现状,有利于我国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学 《河南农业》2007,(10):58-60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只有对核心竞争能力指标体系做出正确的评价后才能进而培育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历史渊源说起,着重分析了因素分析法、对比差距法、内涵解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多层次评价法及综合指数评价法等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茶叶贸易的概况,然后利用出口价格、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对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并运用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茶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出口对象国的GDP和人口数、出口对象国农药残留最高限量以及是否为WTO成员国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最后,就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茶叶产业的出口国际竞争力作为对象,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些出口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将福建茶叶的出口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其他出口茶叶大省进行比较,发现福建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只是处于一般水平;最后对福建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这些因素探讨如何提升福建茶叶产业的出口国际竞争力、如何更好地推动福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I)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标对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却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通过对我国18个产茶省份茶叶的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的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了陕西茶叶产业的竞争力水平.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陕西茶叶规模优势明显、效率优势和综合优势较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陕西茶叶产业竞争力的5大制约因素和5大发展优势,并提出了发挥政府职能、创新科技驱动、加快标准化进程、重视品牌建设、强化质量控制、挖掘茶文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叶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凸显,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以扩大出口,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分析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发现中国茶叶出口规模不断上升,出口单价长期低于世界均价但2013年超过世界均价。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但呈下降趋势;出口茶叶类别则以绿茶为绝对主导。随后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等3个指标对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发现我国茶叶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与其他出口大国相比相对较弱,且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弱化趋势。针对这一现状,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提供外部环境支持,树立良好的茶产业发展及对外贸易观念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阐述竞争情报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取到了重要的作用,并通过竞争情报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国家竞争优势是由4种因素决定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的和支持性产业及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我国农业在这4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缺乏国际竞争力。要提高我国农业竞争优势,必须改善国内农业的要素条件,加强需求层次,促进需求升级,大力发展农业高科技产业,建立健全竞争机制,优化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3.
借助考核指标与辅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核查方法,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检验区域内样本水功能区数据的规范性与逻辑性,判断监测数据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刘政永  孙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698-2699,2701
根据评价指标筛选原则,以土地职能为视角,构建了河北省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省邢台市土地资源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邢台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为A级。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出棉花品种耐盐性的模糊熵权综合评价方法,实现对棉花品种耐盐性的客观、准确的综合评价。[方法]设置砂培试验,采用150 mmol/L的NaCl水溶液模拟盐胁迫,以各指标盐害系数为依据,运用模糊熵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并对棉花品种的耐盐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在萌发期各指标盐害系数的熵值和权重以发芽势、活力指数、下胚轴长和鲜重较高,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次之,根长最小;在苗期各指标盐害系数的熵值和权重以叶片膜透性伤害率、根系活力和叶片伸展速率较高,株高和净光合速率次之,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最小。棉花的耐盐性在生育期和品种间表现不同,中棉所44和中棉所75是萌发期和苗期均表现稳定的耐盐品种,表现稳定且中等耐盐品种有中棉所17、苏棉22号、苏棉15号和德夏棉1号,表现稳定但耐盐性较差的品种是苏棉12和泗棉3号。[结论]该方法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可用于棉花品种耐盐性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在分析施工企业的价值链构成的基础上,将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分解为价值链和延伸价值链各环节的能力及总体资源整合能力,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7.
马建琴  魏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38-10140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建立干旱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为干旱进行综合评价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已有的干旱评价指标由于难以达到时空上的普遍适用而不能很好地进行旱情的综合评价。针对以上问题,以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濮阳渠村引黄灌区为例,建立了干旱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并引入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农业干旱指标对旱情的评价要优于气象干旱指标的结论。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可为我国华北平原的干旱综合评价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章家清  戚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742-11744
蚕桑业在整个农产品中的现金收益很高,但却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因此研究我国丝绸原材料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指数估计法为视角,通过实证对我国丝绸原材料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认为应从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产三方面着手提高我国丝绸产业原材料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先灌溉手段的缺陷,其主要将施肥同灌溉相融合,其中提升灌溉的准确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模糊控制理论,针对茶树水肥一体化灌溉中的精确灌溉这一问题,设计温室茶树灌溉模糊控制系统,使用2019年9月1-20日有关于茶树的相关信息开展验证工作,通过结果我们能够发现该系统具备较为理想的调节作用。Matlab仿真结果研究表明,温室茶树模糊控制器能有效提高茶树对水的利用效率,为实现精确灌溉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太泊湖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5月~2014年3月太泊湖7个重要断面水质周年实际监测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5个指标(DO、CODMn、NH3-N、TN、TP)作为评价因子,建立评价矩阵,计算出影响因子的权重,最后对太泊湖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太泊湖各监测月份水质存在一定差异,其水质总体状况为Ⅱ类偏向Ⅲ类水,其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无机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