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黑井古镇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个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的小镇,但它曾经是云南最重要的产盐地。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黑井古镇的建筑景观是黑井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该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黑井古镇的民居、寺庙、牌坊、盐井、桥梁等建筑景观进行研究,研究得出黑井建筑景观具有布局依山就势、用材独特、富含独特浓郁的文化内涵、多种建筑风格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鹏  周哲  蒋玉川  张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95-12397
以成都市龙泉驿洛带古镇为例,从其地理区位概况、历史文化特色和布局概况入手,分析了古镇的选址布局特色,强调古人注重风水考究的精神信仰,以"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为重要参考依据,解析了古人风水观在洛带古镇的体现,强调其"一街七巷子"的传统格局的构成特点及科学性、实用性。以客家民居、会馆建筑作为洛带古镇最具特色的代表,强调客家民居是由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信仰、传统建造工艺等相互融合而成的特有建筑风格,而会馆建筑则是明清时代联络乡谊、团结同乡的特色产物,并着重选取了"巫氏大夫第"、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分析了古镇建筑特色,以期对洛带古镇的特色景观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邓诗莹  周波  吴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12-4714
分析了新川西民居的产生过程,将其特色概况为:建筑布局错落有致,着重与环境的统一,建筑造型较为朴素,注重通风遮阳,单体建筑布局灵活自由,轴线明确,变化有序;大量使用本土材料,更具当地文化特征;着重本地文化的延续,具有浓厚的人情韵味。结合峨眉山市川主乡农桑小镇的概念性规划设计实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总体规划布局思路,包括分区设置、路网结构、景观系统、整体风貌,力求将地域文化特征融入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4.
徐凯亮  傅红  缪晓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27-21128,21227
川西民居是川西平原上独有的传统建筑文化形式,通过分析川西民居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被破坏和保护的现状,提出对川西民居进行保护和开发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尹乐  蔡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979-2981
以成都郫县花园镇为例,通过对其空间景观格局、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的剖析,探讨川西林盘景观可持续发展途径,从而得出林盘景观发展要点主要包括整体格局的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延续、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经济的发展;通过保护林盘聚落景观延续质朴性特征以及对川西建筑的多元化保护与利用,建立多种社区居民参与的保护机制以维持林盘景观的原真性,保证林盘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农耕文化终于重回公众视野,2018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也重申乡村文脉不能断。本文通过对川西平原农耕文化特征的研究,剖析黄龙溪古镇景观改造方案的内容,总结农耕文化在古镇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双桥古镇进行实地考察,从道路布局、植物应用、建筑营造、山水骨架、文化风俗等五个方面对其景观特色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双桥古镇在选址、建造、使用中都体现了前人的高超智慧;在把握历史机遇、利用自然条件、构建和谐宜居的景观空间上,对现代景观中塑造景观特色、构建宜居城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黄龙溪古镇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植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滨水植物景观空间营建、植物景观设计、植物景观配置三方面探讨滨水植物景观设计手法,为古镇滨水景观设计与营造提供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9.
韩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0-11652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乒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脉的现代民居建筑文化,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以碛口古镇传统民居为例,着重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对传统民居地域特色造成的影响及其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韩春晓  任俊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26-18028
分析了固新古镇的特色及价值,突出介绍了其极富特色的民居建筑、北方城堡式古建筑群、富有特色的历史街巷、源远流长的古槐文化、冀南庙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指出固新文化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新老民居建筑混杂,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落后,民俗文化的生态空间逐步萎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镇保护应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永续性的原则,探讨了固新古镇的保护对策与措施,重点强调对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并对历史建筑进行建档与挂牌保护,保护古镇街巷并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并提高其保护意识,以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张鸽娟  杨豪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0-4684,4784
以明代移民村落城固县韩家巷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传统建筑环境文化特征以及传统文化活动的发生场所,分析了村落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着重从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造型、村落景观方面解析了村落传统建筑环境的文化特征;在分析村落传统文化发生场所方面,介绍了宗族祭祀及社火活动场所、传统祭祀活动场所、城固曲子传唱场所的布局与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村落整体空间、村落建筑、村落景观及其文化特征的保护更新建设的文化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12.
依据史料,以肥东振湖塔为例对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景观规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水则是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塔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带有风水涵义的古建筑,研究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有助于理解风水中的景观规划美学成分。  相似文献   

13.
金鑫  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82-6583
指出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日渐陷入千遍一律,缺乏中国自身地域特色的窘境,认为对我国传统建筑形制及其相关内容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从中国古建筑文化、技术、群体布置及地域性4个方面的启示进行阐述,试图找寻其对现代建筑的可借鉴之处。以期改变当代中国建筑盲目跟随西方潮流,忽视本国特征的状况,也使我国建筑业走出由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独占建筑界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吴欲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84-17986
探究了风水林的起源问题,分析了当前存在的3种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风水说、绿化说与神社崇拜说,结合古代的自然、社会因素,以及前科学时代人类的普遍心理特征,认为神社崇拜说的起源观较为合理。为了进一步辨析3种起源观的优劣,借助荣格的神话原型理论、弗雷泽的人类学考察对研究成果加以甄别,指出风水林的原型源于我国古人的树木崇拜,进而由这种崇拜演变成栽植风水林的实践,以求取吉兆。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风水林的栽植与培护实践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期有助于对当代风水林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古建筑被雷电击毁或因雷电引起火灾的历史事件,由此引发了对古建筑群防雷安全问题的探讨,以辽宁省级风景名胜区大孤山古建筑群为例,对古建筑群防雷安全隐患进行勘查和检测,总结出5种防雷安全隐患类型。从古建筑防雷类别划分、保护级别、防雷措施、防雷工程设计依据、工程施工、新施工工艺等6个方面进行研究,依据相应技术规范分剐从古建筑物外部、内部和古树木防雷等方面提出4项防雷安全隐患应对措施,并具体针对大孤山古建筑群的实际情况,详细探讨了施工方案、人员安排、劳务计划和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工程验收、技术文档等问题,以期为切实做好古建筑的防雷安全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形成的产物。和田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都影响了和田民居建筑文化的形成,从而造就了和田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本文从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形成和田民居建筑形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古树资源分布及文化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广东省古树资源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影响其分布格局的文化要素。结果表明,古树组成种类集中,榕树、樟树、枫香、荔枝和龙眼5种古树占总株数的55.40%;总体树龄偏低,三级古树占93.07%。古树分布山区多,滨海少;村落古树数量远多于城市;历史名城古树数量普遍高于新城;风水林、公园景区、寺庙宗祠和学校等文化空间是古树的集中分布点。古树的组成与分布特征除了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更受到农业种植文化、植物个体文化、风水林文化、宗教与宗祠文化、开发与迁移文化等要素影响。这些古树文化既是古树组成与分布的重要成因,也是古树保护与利用的价值所在。基于资源分布及文化要素出发的举措应该成为古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褚兴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57-1758,1819
以和顺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聚落构架、建筑理念的民族设计特色,根据调查其传承现状,探讨发展策略,发现古镇对文化传承出现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表现为古镇边界、公共建筑具有良好的传承性,而新开发民居则有建筑特色消失倾向。认为古镇建筑装饰符号具有较好的民族艺术传承性,而具有民族艺术的包容性正是和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金东来  权莹  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86-6588,6591
立足于中国古建筑的木框架结构的建筑体系,认为中国古人之所以选择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和必然性。分析了传统聚落的建筑特点,藉以透视出中国古建筑就地取材的特点,进而分析了中国木构建筑形制在广度、高度上的适应性,以及其所彰显的平面布局的灵活性和复杂性。结合中国人的生命观,从精神与物质双重层面解析了中国木构建筑中所蕴涵的永恒意义。试图通过自然选择、技术进步、空间优势、精神价值、审美需求等方面的阐述,为中国传统建筑最终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成因理出一条脉络,旨在比较客观地对待中国古人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