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新疆地区进行土壤盐分特征分析,开展该区土壤盐渍化特征研究,为干旱地区盐渍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克拉玛依碳汇林中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垂直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盐分、可溶性离子进行测定,运用统计特征值、趋势面等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该区域土壤盐分分布特征。[结果]碳汇林研究区土壤中盐类主要为硫酸盐-氯化物型及氯化物型,其中阳离子主要是Na+、K+和Ca2+,阴离子主要有CO32-,Cl-和SO42-;CO32-变异系数高达292.91,Cl-的变异系数为265.56。土壤可溶性总盐在0~100cm土层中变化趋势不显著,土层中的含量较稳定。[结论]该研究为加快对土壤盐渍化的动态监测,寻找盐渍化有效地控制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摸清滩涂土壤盐分变化与分布特征,利用在滩涂上布设的观测滩涂由海向堤变化的射阳Ⅳ号,大丰Ⅰ、Ⅳ号,东台Ⅱ号4个断面导线,在1985年5月进行了定点取土化验,1986年5月又进行了上年样点的重复取样化验。通过对所取样品的土壤含盐量分析,结合地面资料,初步得出滩涂土壤盐分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4.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盐分指标之间的关系,于2012年10月利用经典统计分析、变异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植物样地调查和土壤剖面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属于重盐土类型(含盐量>4.0 g·kg-1)。水平方向沿柽柳群落-碱蓬群落-芦苇群落-棉花群落演替,土壤盐分含量呈逐渐降低之势。垂直方向上:柽柳群落和碱蓬群落土壤盐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盐分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特征;芦苇群落和棉花群落土壤盐分表现为随土壤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盐分在不同植物群落类型中大多属于中等强度变异性,但是,柽柳群落中的SO 4 2 - 、芦苇群落中的Mg2+和Cl-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变异性,碱蓬群落中的CO 3 2 -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表现出强烈的变异性,棉花群落中的CO 3 2 - 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变异性。在0~80 cm的土壤剖面土体中,K+、Na+、Ca2+、Cl-和HCO 3 - 在前述4种植物群落中差异显著(P<0.05),而Mg2+、SO 4 2 - 、CO 3 2 - 则无明显差异。土壤中Cl-含量与土壤全盐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因此,控制或减少Cl-投入可能是一条减轻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合适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水盐动态变化为线索,综述了影响存量消减的因素和导致盐分增量的因素,旨在厘清土壤盐分变化的机理,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影响土壤盐分的因素主要有降水、排水、蒸发、地貌覆被、灌溉、施肥、大型工程等,且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6.
7.
以某林场碳汇林造林为例,从造林地选择、整地、树种选择、栽植技术及抚育管理等方面介绍碳汇林造林技术,对碳汇林造林效益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碳汇林造林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以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及原生荒漠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工造林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合理的样方设置分别于林区和荒漠灌木林区进行土壤分层取样,并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对碳汇林下及原生荒漠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原生荒漠植被条件下土壤平均碳密度仅为0.3 ~0.6 kg/m2,而建造碳汇林后,该区域土壤平均碳密度有大幅提高,为0.47 ~1.4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体深度的加深而减少;碳汇林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提高在浅层土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结论]克拉玛依人工杨树碳汇林有效地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对改善当地土壤环境质量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莫索湾灌区土壤剖面盐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莫索湾灌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绘制了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剖面盐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具有一定的低聚特征,表层土壤平均含盐量最低,60~100 cm的土层含盐量最高;各土层土壤盐分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但整个研究区土壤盐分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0~40 cm的土层盐分属于强变异性,40~100 cm的土层盐分是中等变异性;研究区各层土壤盐分均属于中等空间自相关,0~20、20~40 cm土层的块金系数分别为0.698和0.653,空间相关性低于底层;克里格插值分析表明,各土层含盐量均呈斑状、块状分布,研究区的土壤盐分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10.
国内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价进行了诸多研究,产生了系列研究成果,但对碳汇林价值评价的研究尚不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对广东碳汇林所产生的价值进行了研究,运用频度分析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建立广东碳汇林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状态层和指标层等3个层次,共计有碳汇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4类19项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专家评分的方法确定指标重要程度,按照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从而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以及在在总体评价中的权重,其中碳汇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占权重分别为0.5240、0.2620、0.1070和0.1070。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公益林效益监测体系的建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浙西南庆元县公益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公益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44.28 g/kg,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的变化趋势从大到小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松木林、杉木林、竹林,同一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很大.②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性差异,与林龄呈极显著相关,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③环境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的相关性不同,生物量、枯枝落叶层厚度、海拔及土壤内在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各种环境因子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森林土壤主要类型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深圳市森林土壤主要类型91个调查样点土样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进行测算,分析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含量差异大,表现为盐渍沼泽土>黄壤>红壤>赤红壤>滨海沙土,平均有机碳含量7.15g/kg;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为盐渍沼泽土>红壤>赤红壤>黄壤>滨海沙土,平均有机碳密度8.00kg/m2;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市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581.01×104 Mg C,其中赤红壤有机碳储量最高,占88.77%,其后依次为红壤(11.45%)、黄壤(0.43%)、盐渍沼泽土(0.33%)和滨海沙土(0.02%);土壤表层(0~30cm)有机碳储量占55.9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性(P < 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 < 0.01)。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农田、灌木丛、针叶林、阁叶林和草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库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均以>10 mm团聚体为主,总体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然后增加,最后减小的变化.(2)0~20 cm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形维数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农田>灌木丛>草地,草地的分形维数与灌木丛、阔叶林、农田、针叶林间差异极显著,在20~40 cm土层中,分形维数表现为:灌木丛>草地>阔叶林>农田>针叶林,针叶林的分形维数与灌木丛、草地、阔叶林、农田间差异极显著.(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碳贮量降低,在0~20 cm、20~40 cm土层,有机碳贮量随着土壤粒径大小的变化趋势与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的变化趋势相同,主要以> 10 mm粒级团聚体最高,且与其余粒级间均呈极显著关系,>10mm粒级的有机碳贮量表现为农田>阔叶林>灌木丛>针叶林>草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5种典型人工固沙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垂直分布的差异性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人工固沙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林0~100 cm土层有机碳平均含量排序为白榆群落>新疆杨群落>花棒群落>柠条锦鸡儿群落>沙柳群落>裸沙地,且均以0~20 cm土层含量最高,同时,柠条锦鸡儿群落、白榆群落和新疆杨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变化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裸沙地相同,而沙柳群落和花棒群落趋势不明显,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最低值出现的土层不同;不同类型人工林0~10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白榆群落>新疆杨群落>柠条锦鸡儿群落>花棒群落>沙柳群落>裸沙地,以乔木林白榆群落和新疆杨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高于试验所选各灌木林,但柠条锦鸡儿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最高值出现在80~100 cm土层,而其他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0~20 cm土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艾比湖地区防风治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艾比湖流域的精河河下游河岸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覆盖条件下土壤总盐含量、八大离子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研究区土壤次生盐渍化较重,总盐含量偏高,其中总盐与HCO3-、Ca2+、Mg2+、Cl-、K+、Na+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盐分离子按质量分数在土壤剖面基本上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异特点,盐分表聚性规律显著。在盐分组成中,阳离子以K+、Na+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结论]研究区内土壤盐渍化严重,经盐渍化分级为盐土。 相似文献
16.
百花山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百花山落叶阔叶混交林、华北落叶松林、桦木林3种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桦木林最高(33.87g/kg±2.82g/kg),华北落叶松林次之(27.42g/kg±2.21g/kg),落叶阔叶混交林最低(26.24g/kg±1.91g/kg),桦木林土壤有机碳的密度为(26.06±1.88)kg/m2,落叶阔叶混交林为(19.81±1.70)kg/m2,华北落叶松林为(18.94±1.50)kg/m2,土层间有机碳密度为(1.57~7.22)kg/m2,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不同林分中0~2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占整个剖面有机碳总储量的百分比均达到50%以上,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变化总趋势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崇明岛4种不同类型河岸带土壤有机碳、氮素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3~ 21.34和0.40 ~ 1.97 g/kg.与参考断面相比,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河岸带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垂直差异性明显大于菜地河岸带和参考断面.菜地河岸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10 ~ 20 cm土层,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差异性较小.有机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有机质的分解是河岸带土壤氮素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碱性条件下3种吸波介质对微波法降解土壤中氯丹的影响.[方法]以农药生产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含水率为20%、碱性条件下Cu2O、MnO2、粉末活性炭3种吸波介质对土壤升温及氯丹去除率的影响;同时以活性炭为最佳吸波介质,研究了其添加前后对土壤中氯丹去除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增大土壤处理量对氯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 Cu2O、MnO2、粉末活性炭3种吸波介质对氯丹去除率的影响大小排序为粉末活性炭、MnO2 、Cu2O.相同微波条件下,氯丹去除率随土样质量增加而降低,但微波利用效率随土样质量增加而不断提高并趋于平衡.[结论]为进一步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