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庆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H.T.Odum的能值分析理论方法,对重庆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能值投入量为327.42×10^20sej,能值产出量为756.87×10^20sej,净能值产出率为3.67,环境负载率为1.80,可持续发展指数为2.04.重庆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转型期.为了促进重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系统的能值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大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优化系统的投能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刘小雷  丁桑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391-7394
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能值分析理论提出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将环境污染和人类的作用考虑入内,并运用改进的模型对重庆市2007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H.T.Odum的能值分析理论方法,对重庆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能值投入量为327.42×1020 sej,能值产出量为756.87×1020 sej,净能值产出率为3.67,环境负载率为1.80,可持续发展指数为2.04.重庆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转型期.为了促进重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系统的能值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大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优化系统的投能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
林培治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8):40-41,55
能量分析理论和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系统能量分析先驱H.T.Odum首创。国外能值研究起步旱,研究领域广阔,已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国家和地区层面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值分析以及能值理论和方法研究等;能值研究方法在恢复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新兴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亦日渐成为能值研究的新增长点。国内的能值研究虽然起步较晚,经过相关专业学者多年的研究,我国的能值研究稳步发展,逐渐成为研究各类时空尺度的生态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袁欢  郑钦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06-15808,15811
在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运用“能值一生态足迹”模型计算重庆市2004~2008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并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协调系数,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2004~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持续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呈快速增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存在小幅波动,现有的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6.
吴伟程  徐水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63-15465
应用H.T.Odumd岫的能值分析理论方法,对江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能值投入量为4.46×10^22sej,能值产出量为6.21×10^22sej,净能值产出率为1.00,环境负载率为0.61,可持续发展指数为1.63。江西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转型期。为了促进江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系统的能值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大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优化系统的能值投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较为实用的评价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方法,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点.该研究利用能值足迹模型对重庆市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市2007年实际可利用的人均能值生态承栽力为1.602 hm2/cap,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为6.331 hm2/cap,生态赤字为5.729 hm2/cap.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较为实用的评价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方法,而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点.该研究利用能值足迹模型对重庆市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市2007年实际可利用的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为1.602hm2/cap,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为6.331hm2/cap,生态赤字为5.729hm2/cap.  相似文献   

9.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达到与自然环境互利共生、和谐相处的目标.就在能值分析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乌鲁木齐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能值特征,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初步探讨了乌鲁木齐1995-2002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期实现乌鲁木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石惠春  孙宏山  甘世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125-8127,8199
通过综述对能值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介绍能值及各项指标的基本概念及判断标准,结合西北干旱区能值分析的特点,总结出能值分析在应用于西北干旱区特殊地域范围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最后展望了能值分析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卜全义  孔凡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49-11250
概述了循环城市与资源型城市的内涵,介绍了四川省攀枝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制约性因素,提出了攀枝花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展循环经济已经被国家最高决策层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应当在一定区域内广泛探究这一契合当今社会进步的发展理念,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保定市区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笔者以此为背景,就保定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政策展开研究,认为保定市区域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产业政策有待完善,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落后。同时,借鉴高阳县发展循环经济在总体规划、政策指导等方面的经验,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金融政策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保定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柴家杰  李冬梅  向仕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25-15327
在介绍循环经济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及循环经济对农业推广的作用,提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了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农业推广工作的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西部地区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闯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63-964
采用循环经济理念是西部实现和谐发展的唯一手段。西部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承担不起“先污染,后治理”的高代价,必须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笔者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传统农业已经很难满足现有经济的发展模式,该文分析了浙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归纳总结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及对策,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孔圆圆  徐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412-3413
分析了重庆市自然灾害的状况与影响,并提出了重庆市防灾减灾措施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家口坝上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张家口坝上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是河北省及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坝上地区倡导循环经济模式,可带动其经济实现飞速发展,有利于实现当地社会发展中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保留  罗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000-4002
近年来安徽省能源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能源的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在此通过对2000 ~ 2012年安徽省能源经济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安徽省的能源生产消费量变化情况及相关年份安徽省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指标的变化趋势,探讨该省能源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式.结果表明,安徽省能源生产消费量及GDP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增幅有所浮动,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能源产业投资及经济效益在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也在提高;安徽省能源可持续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煤炭能源储备不足、能源耗费大、能源体制适应性不够等方面.基于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及建议,以求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通过创新能源的利用方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等途径,有效促进安徽省能源与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现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目标,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循环经济的"3R"理论对森林资源生产、开发和使用的整个产业链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森林资源产业链上的各因素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有必要在产业链上的每个过程都实现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