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央一号文件及相关法律强调“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长久不变”。对此,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僵化实施国家政策和法律,在保持土地分配稳定多年不变的情况下,出现了出嫁女、新生儿和已死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土地权益分配问题;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针对相应的土地权益分配问题进行土地承包权调整过程中却有失偏颇。因此,为解决现有土地制度和农村现实冲突,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引入司法介入农村自治。  相似文献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是农村公共物品治理制度中的重要制度,它体现着农村农业生产、产业组织的成熟、组织合作等地区经济与政治的互动状态,同时也体现了用水户参与农村公共物品治理的能力。本文分析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提出了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的对策,以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保障粮食供应,促进社会安定、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一、建立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体系1、完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组织制度不断完善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供给组织制度,深入研究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供给主体的资助和奖励机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行业性、公益性的用水协会组织。尤其要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各基层组织的小型农田水利治理结构,加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枢纽型供水组织建设,重点扶持为基层农田水利设施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慈善性、服务性的企业,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制度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农村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村民自治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问题.文章就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多元化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5.
正一、建立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体系1、完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组织制度不断完善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供给组织制度,深入研究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供给主体的资助和奖励机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行业性、公益性的用水协会组织。尤其要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各基层组织的小型农田水利治理结构,加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枢纽型供水组织建设,重点扶持为基层农田水利设施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慈善性、服务性的企业,  相似文献   

6.
零农税后,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其原因有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乡村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要实现乡村关系的良性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政治体制,进行观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法治创新。通过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规范乡政与村治的法律体系等方式,实现乡村关系均衡。  相似文献   

7.
张雷 《农民致富之友》2014,(15):104-104
<正>一、建立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体系1、完善小型农田水利供给组织制度不断完善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供给组织制度,深入研究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供给主体的资助和奖励机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行业性、公益性的用水协会组织。尤其要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各基层组织的小型农田水利治理结构,加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枢纽型供水组织建设,重点扶持为基层农田水利设施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慈善性、服务性的企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农村得到了全面发展,其中,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对农村治理的重要基础环节。随着社会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等与以往相比产生了全面的变化。因此,原有的自治制度无法满足现有要求,发生了一系列的困境。本文将就村民自治制度的演进、困境与路径展开讨论,阐述村民自治制度的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对现有问题进行有效改良。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民主管理实践中,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常常纠结不清,带来了一系列亟待理顺的问题。 按照现有法律规定,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两个独立组织。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我国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制度的主要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16-217
湖南省小型灌溉系统因传统的“专群结合”的治理模式丧失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组织环境而陷入困境,自组织治理是小型水库灌溉系统治理发展的必由之路。小型水库水资源的非排他性和可减少性决定了必须要组建用水户协会(WUA)来保证各用水户能满足其正常灌溉用水需要,并且用水户协会的制度、承诺因能得到用水户的信任和监督而具有实现的可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做好协会成立前的准备工作、成立用水户协会、加强用水户协会的运行管理并对政府和农民在自组织灌溉治理中的角色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演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在维持现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基础上,明晰土地所有权并物化使用权,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逐步推进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产权平等,完善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配套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影响小城镇中工业聚集度的实旆分析,显示了小城镇中工业聚集受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经济因素和产权制度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程度等制度因素的影响。由此说明,制度因素是小城镇不能有效吸引农村工业聚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农户与村组织的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博弈论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中农户与村组织的博弈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所有权主体和农民偏好一致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才能有较高的制度绩效;村组织作为既得利益者会成为农民进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阻碍力量。  相似文献   

14.
农民自治权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范围最广的一项农村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分析了农民自治、农民自治权的概念,阐述了我国农民自治权的性质、内容、变迁,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民自治权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乡村治理模式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界定了乡村治理的定义,对乡村治理问题中的历史性、复杂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乡村治理在我国基层政府改革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现有的乡村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治理客体的农民、现有模式中的治理手段均有挖掘的空间,并从完善村民自治、基层政府管理角色的定位和精简基层政府机构3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展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95-5597
分析了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农村文化要发展,必须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立足于农村实际,满足农民多样需求,探索和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地使用制度效用分析标准应立足国情,考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现状、就业情况、社会稳定要求、规模效应等因素。农地股份合作制优化了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社保机制功用,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推行,并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推广难度大,忽视产权制度建设等缺陷。完善农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应稳定家庭承包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尊重农民意愿,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积极创建农村社保体制。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之一。行稳致远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对当前各级政府正在推行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设计做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深入研究。当前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设计有其创新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取向及制度框架应是"两权分立、一户一宅、多元化配置",这既避免了与现代产权理论相冲突、相背离,又避免了"资格权"与现有法律不衔接、不相容,符合新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是农村资源资产流转交易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各类产权保值增值的关键媒介。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的形势与基础,深入分析其发展成效和存在问题,探讨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化发展的路径。研究表明,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制度框架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产权交易日趋活跃,交易机制不断规范,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已经形成事业单位、企业等多种形式市场共同发展,线上交易平台与线下实体交易所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但也还存在监管部门多头管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交易市场定位模糊,市场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顶层设计、加快确权赋权活权进度、强化监督管理、总结推广典型成功经验、探索金融服务模式和路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乡村社会对我国时代改革进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有的乡村治理机制显然跟不上乡村社会结构性变革的步伐,各种治理困境和挑战层出不穷。其在治理层面的主要表现是开放流动的乡村社会现状与封闭排他、僵化保守和过分依靠行政权力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存在明显背离。因此,要想突破乡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化解现有的治理困境,有序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改革,需要将乡村社会协同参与机制、农村经济合作治理模式、统筹城乡整体发展作为治理导向,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