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目前,江南华南地区正处于早稻收获、晚稻移栽的"双抢"大忙时节。受前期阶段性低温和阴雨寡照天气影响,晚稻栽插期普遍推迟,超秧龄现象较为突出,移栽后分蘖能力减弱,增加了后期遭遇"寒露风"的风险。加之今年长时间、大范围洪涝灾害,病虫害可能加重发生。各地要以"两促、两防"为重点,即促转化、促早熟、防病虫害、防寒露风,切实加强田间管理,搭好晚稻丰产苗架。  相似文献   

2.
春大豆//玉米-晚稻高效栽培模式.在水旱轮作的条件下.能改善稻田土壤和生态结构.春大豆相对早稻而言,省力、省工、成本低、价格高、效益好,晚稻病虫少、较易丰产。  相似文献   

3.
“稻—稻—油”模式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意义重大,是湖南的主攻方向。本文从早稻种植、晚稻种植、油菜种植3个生产阶段总结“稻—稻—油”生态高效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机械化种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并分析其经济效益,以期为湖南“稻—稻—油”模式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特优582在广西不同生态区的生产适应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作为“双超”模式品种在广西的适应性,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2011年在广西6个不同生态点观察分析特优582作早、晚稻种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现.[结果]特优582在广西可作早、晚稻种植,生育期适中,在115~138 d之间,适应性较广;由南至北,其生育期相对延长,在桂北因早稻生育期较长及晚稻生育期温度较低而影响其作晚稻种植;早稻产量高于晚稻,最高产量可达10.57t/ha,主要是其结实率高、单位面积颖花量大.[结论]特优582在桂北稻作区宜作早稻或一季稻种植,桂南稻作区可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5.
“双超”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搭配方式是双季稻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该项研究共设置了杂交早稻+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杂交晚稻、常规晚稻+常规晚稻等4个双季稻品种搭配方式,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较其他品种搭配方式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平稳的叶面积动态.较高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搭配方式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春大豆∥玉米一晚稻高效栽培模式,在水旱轮作的条件下,改善了稻田土壤和生态结构,春大豆相对早稻而言,省力、省工、省成本、价格高、效益好,晚稻病虫少、较易丰产,深受群众欢迎。该模式下,每亩平均大豆产量230kg、间种的玉米177kg、晚稻产量508kg。  相似文献   

7.
晚稻施肥上常受早稻影响,不少丘块的晚稻沿袭早稻施肥结构和施肥方法,往往钾素用量少了,氮肥和磷肥用量多了.多了造成浪费并增加了施肥成本;少了满足不了需要,晚稻生长不好,不利于提高施肥效果.因为晚稻多以生育期较长的杂交稻为主,品种特性与早稻不同;晚稻生长期间气温由高到低,与早稻气温由低到高完全不同;前作不同,早稻的前作是空田,绿肥或油菜和大小麦等,而晚稻的前作主要是早稻、西瓜、玉米等.相对早稻施肥而言,晚稻施肥要注意"加减".  相似文献   

8.
《农村实用技术》2010,(8):28-28
6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连降暴雨,部分稻田发生洪涝和内涝,对早稻生产和晚稻育秧带来不利影响。农业部水稻专家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强早稻后期管理和双季晚稻育秧管理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晚稻免耕抛栽田由于稻田未经翻犁,往往容易造成前季早稻掉落在田中的谷粒萌芽后长成秧苗,给田间管理造成麻烦,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晚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早稻生产季节气温比常年偏低,加上多雨寡照,致使部分早稻品种生育期延长,影响晚稻品种不能按常年时间播种、插秧;另外,闽中北地区6月中下旬暴雨洪灾严重影响中、晚稻秧田,宜采用早杂优品种“倒种”的办法补播种,力争晚稻不受耽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华南地区早稻和晚稻不同生育期间降水的特点,为华南双季稻种植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对华南地区双季稻生产和防灾减灾也具有积极意义。【方法】利用华南地区1960—2008年49年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早稻和晚稻不同生育期的区域平均累计降水和暴雨日平均百分率,分析降水多年平均值和空间分布特点。【结果】华南地区早稻和晚稻生育期总累计降水量相差不大,均在600 mm以上(早稻673.5 mm、晚稻611.5 mm)。早稻和晚稻各生育期累计降水量和日均降水量、日均暴雨降水量差异较大;生育期累计降水量最大为晚稻秧苗期(256.6 mm),最小为晚稻抽穗期(26.9 mm);早稻生育期日均降水量最大为结实期(8.2 mm)、最小为秧苗期(4.1 mm),晚稻最大为秧苗期(8.3 mm)、最小为结实期;早稻日均暴雨降水量随着生育期的后推逐渐增加,晚稻则随生育期的后推逐渐减少。空间分布表明,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内累计降水量和暴雨概率大值中心分布与华南地区前后汛期降水系统密切相关,早稻主要受到季风系统的影响,而晚稻受台风系统影响为主,降水和暴雨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结论】早稻和晚稻不同生育期降水特征差异较大,早稻防涝工作应着重在结实期,晚稻防涝工作应重点在分蘖期。  相似文献   

12.
晚稻免耕抛栽由于稻田未经翻犁,往往容易造成因前季早稻掉落在田中的谷粒萌芽后长成秧苗,与晚稻禾苗争光争肥,影响晚稻正常生长,同时田间落粒谷秧苗与所抛禾苗共生,导致密度大,极易诱发多种病虫,给田间管理造成麻烦,更为严重的是还影响晚稻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对晚稻免耕稻田落  相似文献   

13.
晚稻免耕抛栽由于稻田未经翻犁.往往容易造成前季早稻掉落在田中的谷粒萌芽后长成秧苗,与晚稻禾苗争光争肥,影响晚稻正常生长,同时田间落粒谷秧苗与抛栽禾苗共生,导致密度大.极易诱发多种病虫,给田间管理造成麻烦,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晚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我区晚稻“发黃”的原因,各地有不同的看法。現将五塘实驗区晚稻“发黃”情况和我們的看法报道如下,以供参考。一、晚稻叶片发黄情况:五塘实驗区晚稻叶片的发黃,开始于8月上旬,卽在晚稻分蘖盛期开始发生,中旬扩大,沒有出現发病中心,至8月下旬发生普遍,本地一向栽培的老品种和引进的矮稈新品种,以及用早稻品种翻秋的都有发生;9月上旬发生严重,有的植株枯萎,形成缺蔸,用早稻品种翻秋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晚稻种植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提高功能区的复种指数,是我市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绿肥-早稻-晚稻、油菜-单季稻、大(小)麦-单季稻等种植模式中,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的生产对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至关重要。根据目前我市轻型栽培和机械化插秧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晚稻种植技术作一介绍,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永魁 《中国农技推广》2007,23(12):18-18,25
金稻138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新育成的感温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4年,文昌市作为晚稻引进试种;2005年,文昌市蓬莱镇作为早稻进行引种示范,经过2年的多点试验示范和大田生产种植表明,该组合具有适应性广、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抗性强和品质较优等特点,是一个适宜文昌市早、晚两茬种植的抗病性较强、品质较优的水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7.
依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5年在湘北提引灌区开展双季优质稻"减氮增苗"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结果表明:"减氮增苗"的杂交早稻、常规早稻平均产量分别比常规模式增加7.9%、6.3%;"减氮增苗"的杂交晚稻、优质常规晚稻平均产量分别比常规模式增加6.2%、4.9%,增产效果明显,且优质常规稻在"减氮增苗"技术下的增产效果与杂交稻差异不明显。综合其他因素考虑,认为优质常规稻的"减氮增苗"应是今后重点推广的丰产增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冯艳芬  王芳  杨木壮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392-395,398
利用2004―2008年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13种作物成本收益数据,借助Cobb-Douglas函数、生产经营绩效评估指标、主分成分析及分层聚类法对不同作物在投入产出、生产经营绩效管理上的差异进行研究,按作物在投入、风险与收益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归类。结果表明:(1)广州市作物的劳动投入对产量的影响大于资本投入,作物种植规模效益明显;(2)作物间的土地产出水平差距最大而劳动生产水平差距较小,黄瓜和空心菜表现最优,而早稻、晚稻和花生表现欠佳;(3)早稻、晚稻和花生属于低投入、低风险、低收益的作物;黄瓜、空心菜属于中等投入而高风险高收益的作物;西红柿、荔枝属于高投入低风险中等收益水平的作物;茄子、香蕉、白菜、菜心、冬瓜和豆角均属高投入而风险与收益中等的作物。  相似文献   

19.
早稻翻秋是晚稻直播、抗灾补救生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为筛选黄陂区适宜翻秋的早稻品种,探索早稻品种翻秋播种期的下限,为今后指导晚稻直播、抗灾补救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特以10个早稻品种为材料,开展了早稻品种翻秋筛选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表明,其表现上尚佳的品种有"鄂早18"和"两优287",可作早稻翻秋及抗灾补救品种用,其它品种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20.
信息文摘     
<正>广东提出五项早稻田管措施广东省农业厅分析早稻生产形势,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早稻田间管理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搞好技术服务。把加强早稻田间管理作为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