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9 毫秒
1.
采取温湿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温处理对黄瓜白粉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的影响,比较研究了35℃-50℃4个温度梯度和RH50%-90% 5个湿度梯度组合处理对病原菌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同一高温条件下,随着RH的升高,对白粉菌孢子致死率明显增高;RH80%和RH90%、温度45℃-50℃处理2h后的孢子致死率都是100%,但对黄瓜植株伤害较重;RH80%和45℃的高温处理1h,对白粉菌孢子的致死率为100%,黄瓜植株生长正常.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不同初始水分的天津绿白菜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T)和湿度(RH)条件下种子水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津绿种子初始水分为4.6%时,在T=4℃、RH<50%与T=20℃、RH=0条件下呈解吸变化;T=-20℃、RH=0~100%条件下以及其他处理则均呈吸湿变化。初始水分为8%时,T=-20℃、RH<25%与T=4℃或T=20℃、RH<50%条件下,呈解吸变化;其他处理均呈吸湿变化。初始水分为12%时,RH<75%的所有处理均呈解吸变化,其他处理则均呈吸湿变化。天津绿种子初始水分为4.6%时,在T=-20℃、RH>50%,T=4℃、RH>73%,T=20℃、RH>69%条件下,其平衡水分超过其在该条件下的安全水分(北方9%);初始水分为8%时,在T=-20℃、RH>50%,T=4℃、20℃和RH>67%条件下,其平衡水分超过其安全水分(北方9%);初始水分为12%时,在T=-20℃、RH>60%,T=4℃、RH>71%,T=20℃、RH>73%条件下,其平衡水分超过各条件下的安全水分(9%)。  相似文献   

3.
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的萌发条件,本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pH值、光照处理对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35℃培养条件下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均能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26~32℃,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为49.6%、47.5%和49.5%,适宜pH值为6~9,休眠孢子囊萌发率分别为49.3...  相似文献   

4.
在4种温度条件(20-35℃)、6个湿度条件(RH60%、RH70%、RH75%、RH80%、RH85%、RH100%)下测定了初始含水率为11%的小麦样品的吸水速率,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的吸水速率与温度、湿度成正相关,温度和湿度越大,吸水速率越大;在整个吸水过程中,小麦籽粒的初始吸水速率较大,随后急剧下降,在4h处吸水速率有一个转折,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吸水速率有所增加,然后逐渐减小,在22、45、53、72h处,即约7-8h的倍数时间处,吸水速率有一个转折,可能是由于在小麦吸水过程中存在缓苏过程而导致的。该研究为小麦种子、粮食仓储和小麦加工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环境温湿度调控对茶鲜叶萎凋失水及白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进白茶萎凋工艺,并为实现白茶加工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提供依据。以福鼎大毫茶1芽1~2叶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湿度环境对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和白茶品质特征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失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存在2个明显的失水速度变化临界点,在萎凋减重率达40%前失水速度较快,40%~70%失水速度明显减慢,70%后失水很慢。在相同温度(25、30或35℃)条件下,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萎凋叶失水速度减慢;在相同湿度(RH 65%、75%或85%)条件下,随环境温度的降低,在萎凋初期(减重率≤30%)失水速度加快,后期失水速度减慢。萎凋温度、湿度条件能有效调控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进而影响白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在高温低湿(35℃、RH65%)条件下萎凋叶失水速度过快,儿茶素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较低,成茶白茶品质特征较不明显;在高温高湿(35℃、RH85%)条件下萎凋失水过慢,儿茶素类明显降低,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增加,成茶易产生"发酵香",降低品质。由此可见,选择中、高温中湿(30~35℃、RH 75%)或中低温(25~30℃)环境调控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可获得品质相对较好的白茶。  相似文献   

6.
《吉林农业科学》2016,(2):78-80
以葡萄品种"赤霞珠"为试材,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形成的适宜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霜霉病菌孢子囊在适宜条件下8 h萌发率即可达到80%以上,适宜萌发温度为10~25℃,且光暗交替环境下能够加速孢子囊萌发,但光照强度对其萌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测定乌头霜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其致病力,为乌头霜霉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悬滴法研究环境条件温度、pH值、碳源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采用硫酸法控制小容器内相对湿度,测定相对湿度对孢子囊萌发的影响,并用离体叶盘法接种霜霉菌孢子囊悬浮液观察乌头发病情况并统计病情指数。结果显示,孢子囊在4~25℃范围内均可萌发,18℃时萌发率最高;相对湿度低于95%时孢子囊不能萌发,在相对湿度为100%时孢子囊萌发率最高,水分为孢子囊萌发的必需条件;孢子囊在pH值为5.74~8.06的条件下均可萌发,且在pH值为5.93时萌发率最高;在4种供试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孢子囊都可萌发,其中可溶性淀粉培养条件下孢子囊萌发率最高。接种48 h后,叶背面初现水渍状病斑,2.5 d后可以看到明显病斑,呈弥散型,7 d后病斑开始坏死。观察期内,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病情指数逐渐升高。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乌头霜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春大豆种子抗劣变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温高湿度条件及不同浓度的甲醇溶液处理春大豆种子,测定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对春大豆种子的抗劣变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湿度老化法(45℃、RH 99%)以处理8 d左右为宜,采用半致死剂量确定甲醇老化法以15 mL20%甲醇溶液处理鉴定效果最好,而采用浓度为30%或40%的甲醇溶液处理能鉴定出特抗劣变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湿度水平下沼泽小叶桦光合日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不同温度、湿度水平下沼泽小叶桦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20~30℃,RH 50%)和处理1(25~35℃,RH60%)条件下,沼泽小叶桦的光合速率均呈"单峰"型,适当的温度湿度提高可以促进沼泽小叶桦叶片的光合能力。高温高湿条件(30~40℃,RH70%)对沼泽小叶桦叶片光合速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是"气孔因素"与"非气孔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侯建伟  董礼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43-13044
[目的]研究人工老化及吸湿一回干处理对翠菊种子活力的影响,旨在为合理的贮存与使用翠菊种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供试种子在45℃、100%RH下进行老化处理。老化后种子在20℃条件下进行吸湿,25℃下回干及发芽测定。[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45℃、100%RH高温高湿条件下处理翠菊种子,对翠菊种子有快速老化的作用,其主要的活力指标呈明显降低趋势,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的发芽指数(F=1257.73〉F0.01=4.82)与活力指数(F=385614.42〉F0.01=4.82)明显下降。老化处理时间达到60h后,翠菊种子的发芽率只剩下50%。对经过人工老化后吸湿一回干处理的翠菊种子进行发芽率(F=600.06〉F0.01=4.82)和发芽势(F=543.44〉F0.01=4.82)的测定显示,经吸湿-回干处理后可以明显缓解高温对种子劣变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提高发芽率与发芽势。[结论]吸湿-回干处理可部分消除高温高湿对翠菊种子所造成的伤害,明显提高翠菊种子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温湿度、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为葡萄霜霉病的预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控制温湿度、光照等三因子交叉试验设计和人工接种叶盘的方法,明确孢子囊萌发的条件及存活的气象因子。【结果】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够萌发并释放游动孢子,最适萌发温度是18~22℃。孢子囊的存活与温度,湿度,光照有较密切的关系,在35℃,70;和100;湿度条件下,孢子囊只能存活3 d。而在10~20℃各个湿度条件下,无论完全光照、完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孢子囊都可存活6 d以上。用干瘪的孢子囊接菌叶盘,仍然发病,说明不能用干瘪孢子囊作为孢子囊死亡的标志。孢子囊经0.58×102μW/cm2的紫外光照射5 h、直射光照射8 h就死亡,但散射光照射10 h孢子囊仍然存活。【结论】孢子囊只有在水中才能萌发,水是孢子囊萌发的决定性因素;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22℃;孢子囊对紫外光比较敏感,在光照强度为65000~107100 lx的直射光下8 h孢子囊就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和露时条件下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病菌孢子囊的萌发和侵染动态,并以此为变量构建数学模型,以期为病害精准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人工控温、控湿条件下,研究温度(15~30℃)和露时(2~24 h)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和侵染的影响;选用韦布尔模型的修正式,在SAS软件中拟合得到准确度较好的孢子囊萌发和发病严重度模型,进而绘制其对应的等高线风险预测图。【结果】温度、露时及其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荔枝霜疫霉孢子囊的萌发及寄主发病的严重度。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寄主发病严重度随着露时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在温度为25℃时,所有露时处理条件下的孢子囊萌发率达到最高;露时相同的条件下,当温度为25℃时,孢子囊侵染荔枝果实发病严重度最强。当温度为22~30℃、露时为3~24 h时,叶片的病害严重度超过0.2;孢子囊侵染果实发病迅速且严重,当温度为15~30℃、露时约2~3 h时,果实发病的严重度高于0.6。荔枝霜疫霉侵染叶片和果实发病严重度模型分别为f(t,θ)={1-exp[-(0.194 3×t)2]}/cosh[(θ-27.769 6)×0.927 7/2]和f(t,θ)={1-exp[-(0.469 3×t)2]}/cosh[(θ-24.556)×0.170 9/2]。【结论】荔枝霜疫病发生依赖于温度和露时,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指导生产上防治该病害的施药时间和次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花荚期气温、相对湿度和热浪胁迫持续时间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为人工气候室条件下大豆花荚期耐热浪胁迫鉴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干/湿热浪,设置动态温度和恒温2种温度模式:28~42 ℃变温模式和昼夜定温模式(28 ℃/24 ℃(对照)、34 ℃/28 ℃、38 ℃/30 ℃、42 ℃/30 ℃),以及2个空气相对湿度水平(30%和60%),以邯豆5号为材料,分别在盛花期(R2)和盛荚期(R4)进行不同持续时间(3,5,7 d)的模拟热浪胁迫处理,测定大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和单株粒质量的变化。【结果】花荚期遭遇模拟热浪胁迫,随着胁迫处理持续时间延长,除百粒质量外,大豆的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质量均呈下降趋势;持续处理7 d后,盛花期(R2)单株粒数和单株有效荚数显著降低26.64%和28.77%,盛荚期(R4)单株粒质量和单株粒数显著降低34.99%和23.26%。在模拟湿热浪处理下(昼夜RH 60%+梯度高温),大豆单株粒质量随处理持续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其中处理3 d减产不显著。R4期处理的胁迫反应大于R2期,单株粒质量降幅分别为34.99%和26.64%。在梯度高温条件下,干热处理(RH 30%昼/60%夜)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大于湿热处理(RH 60%昼/60%夜),其中模拟干热浪处理(RH 30%昼/60%夜+梯度高温)持续5 d,单株粒质量降幅为70.63%(R2期)和52.41%(R4期)。在干热胁迫(RH 30%昼/60%夜)定温处理中,大豆花荚期遭受 38 ℃/30 ℃和42 ℃/30 ℃昼夜定温处理均导致产量相关指标显著下降,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在干热条件下(RH 30%昼/60%夜),定温和梯度高温处理对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趋势相似,但变温处理的胁迫更严重。【结论】人工气候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设置模式,胁迫处理持续时间,以及大豆所处的生育阶段均对大豆产量性状有显著影响。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干热胁迫条件,可设置相对湿度(RH)30%昼/60%夜,温度38 ℃昼/30 ℃夜,光周期12 h,在大豆盛花期(R2)或盛荚期(R4)进行持续5~7 d的胁迫处理,利用单株粒质量、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的相对变幅评价大豆花荚期耐干热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试验利用高压喷雾系统、外遮阳网及风口通风等措施设置4个不同温度处理在夏季塑料大棚内种植西葫芦,通过调查不同处理下蚜虫虫口数量、带毒率,以及西葫芦病毒病病情指数及发病率,从而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西葫芦病毒病的防控效果;同时通过调查果实数目、畸形果率及产量等相关性状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西葫芦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27日,在高温(30~45℃)条件下,蚜虫虫口数量和带毒率最少,分别为75.40头/10株和0;西葫芦抗病品种潘多拉和感病品种亮丽的病毒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最低,分别为0.89,8.22%和5.33,20.58%;短高温(每天高温2 h(40~45℃)+低温(15~25℃))条件下,蚜虫虫口数量和带毒率以及西葫芦发病率与病情指数都略高于高温条件,但差异不显著;低温(15~25℃)条件虽能部分降低蚜虫虫口数量和带毒率,但西葫芦抗病品种潘多拉和感病品种亮丽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为14.22,52.36%和18.67,56.58%,均比高温和短高温条件略高,差异极显著,常温条件下,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高温条件下,西葫芦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畸形果率明显高于短高温,而产量相关性状均明显低于短高温。短高温条件可在兼顾西葫芦生产的经济效益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毒病的发生,为夏季栽培西葫芦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正>1、马铃薯晚疫病1.1发病条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  相似文献   

16.
温湿度对马铃薯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定温试验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uculata(Mots.)卵、幼虫(各龄期)、蛹的发育速度与湿度呈线形上升关系,卵巢发育在27℃以上受阻,发育速度下降.不同湿度下饲养结果表明,卵在RH50%以下不能孵化;各虫态发育适宜的RH卵为90%,1~3龄幼虫为65%~75%,蛹为65%.4龄幼虫对高湿敏感,但在RH35%~75%条件下发育历期无差异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4251,9.4831,9.3460℃;有效积温分别为68.6587,239.2038和75.1445日度.越冬虫态的过冷却点及体液冰点分别为(-7.52±2.80)℃和(-5.05±2.85)℃.试验结果提示高于27℃的温度可能是影响该虫化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1、马铃薯晚疫病1.1发病条件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  相似文献   

18.
哈密地区辣椒疫霉菌的鉴定及部分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密地区辣椒上的疫霉病菌,经分离培养和镜检,其孢子囊多为倒梨形、卵圆形,孔突较明显,未见厚垣孢子和卵孢子。此菌不仅对辣椒和番茄高度致病,还侵染黄瓜和豇豆,其特性不同于瓜疫霉菌和寄生疫霉菌,与国内外报道的辣椒疫霉菌基本一致。其菌丝体和孢子囊在高湿条件下可高度侵染无人为伤口的辣椒根、茎、叶、果实等器官,潜育期2—3天;菌丝在20℃和25℃干燥条件下只能存活2—3天,在水中的致死温度为45℃(10min)。病果种子带菌率可达100%,但在哈密室内外干燥条件下种子上的病菌只能存活2—3天。  相似文献   

19.
屋顶绿化候选植物——费菜的抗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景天科植物的费菜为材料,在模拟屋顶生境下,研究了费菜对干旱、高温、低温逆境胁迫所产生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缺水480 d的条件下,费菜的萎蔫系数达3.97;在45℃条件下处理12 h,细胞膜伤害率只有8.5%,但超过47℃时,细胞膜伤害率明显升高;地上部分在-2℃下全部冻死,但地下部分仍可恢复生长.由于费菜具有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紫甘薯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选择最佳贮藏条件。以‘紫罗兰’甘薯为试验材料,设置7 ℃+75% RH(T1)、7 ℃+85% RH(T2)、7 ℃+95% RH(T3)、12 ℃+75% RH(T4)、12 ℃+85% RH(T5)、12 ℃+95% RH(T6)、16 ℃+75% RH(T7)、16 ℃+85% RH(T8)、16 ℃+95% RH(T9)共9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的紫甘薯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差异,考察不同储藏条件对紫甘薯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贮藏过程中,紫甘薯含水量、淀粉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比较发现,紫甘薯的含水量下降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随湿度增加而减慢;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湿度增加而降低;淀粉含量的下降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减慢,随湿度增加而加快;花青素含量在12 ℃+85% RH条件下降较慢。综合考虑,12 ℃+85% RH是紫甘薯的最适贮藏条件, 研究为紫甘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