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对湖南省长沙市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和汨罗桃林林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三个林龄的樟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林龄樟树林SOC和T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同时,土壤碳含量及碳贮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而土壤氮含量及贮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减少,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0~10 cm)。不同林龄樟树林各土层SOC含量的变化分别为10 a:4.62~17.00 g/kg,24 a:4.48~17.92g/kg,45 a:4.57~19.37 g/kg;土壤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 a:0.99~1.56 g/kg,24 a:0.79~1.43 g/kg,45 a:0.78~1.22 g/kg。土壤SOC含量与N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SOC含量与C/N相关性极显著(p<0.01)。但樟树林土壤N与C/N之间相关性除24 a呈显著相关以外(p<0.05),其它两个林龄阶段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土壤SOC贮量差异不显著(p=0.083),N贮量差异性不显著(p=0.348)。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33和41林龄油茶林进行调查,研究其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变化特征,探讨林龄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龄油茶林土壤碳、氮含量分别为4.42~32.46g/kg和0.97~2.76 g/kg,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试验区土壤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5.83 kg/m~2和0.86 kg/m~2,且土壤中碳、氮积累具有明显表层富集现象。林龄对林地土壤碳、氮储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表现为12林龄33林龄41林龄,12林龄油茶林0~10 cm土层碳氮储量最大,分别达到3.69 kg/m~2和0.31 kg/m~2。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全氮含量、C∶N及土壤容重相关性显著(P0.05),与含水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南平市安曹下11、28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贮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28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两种林龄的杉木人工林土壤0~20cm的有机碳含量高于以下各土层。11年生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有机C贮量(28.54t/hm^2)明显低于28年生(36.56t/hm^2),两种林龄的不同土层中以0~20cm土层内的有机C贮量降低最大。两种林龄的土壤全N含量、C/N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趋于下降,28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平均全氮含量64.3%高于11年生22.3%。成熟期杉木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碳的贮存。  相似文献   

4.
中国亚热带5种林分凋落物层植硅体碳的封存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硅体碳是一种长期(数千年)封存的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固碳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估测中国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层的植硅体碳贮量。【方法】以中国亚热带5种常见林分类型(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收集地表凋落物并采集0~10 cm 土层土样,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凋落物及土壤中的植硅体,并测定植硅体中的碳含量。【结果】不同森林凋落物 SiO2含量表现为毛竹林(152.50 g·kg -1)>阔叶林(13.96 g·kg -1)>针阔混交林(12.55 g·kg -1)>杉木林(7.62 g·kg -1)>马尾松林(6.59 g·kg -1);凋落物植硅体含量表现为毛竹林(180.20 g·kg -1)>阔叶林(14.67 g·kg -1)>针阔混交林(11.49 g·kg -1)>马尾松林(11.36 g·kg -1)>杉木林(5.58 g·kg -1);凋落物中植硅体碳含量表现为毛竹林(4.34 g·kg -1)>阔叶林(1.07 g·kg -1)>针阔混交林(1.04 g·kg -1)>马尾松林(0.67 g·kg -1)>杉木林(0.50 g·kg -1);凋落物现存生物量表现为阔叶林(3.20 kg·m -2)>马尾松林(2.51 kg·m -2)>针阔混交林(2.38 kg·m -2)>杉木林(1.88 kg·m -2)>毛竹林(1.45 kg·m -2); 5种林分凋落物中的 SiO2含量与植硅体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2=0.9405,P <0.01);植硅体含量与植硅体碳含量(R2=0.9500,P <0.01)以及植硅体碳中有机碳含量与凋落物中植硅体碳含量(R2=0.7018,P<0.01)均极显著相关;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凋落物层中的植硅体碳贮量分别为0.231,0.034,0.062,0.125和0.090 tCO2·hm -2;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0~10 cm 土层的植硅体碳贮量分别为0.492,0.217,0.352,0.362和0.448 tCO2·hm -2。【结论】5种林分均能通过凋落物植硅体将植硅体碳封存到土壤中;毛竹林凋落物中植硅体碳含量、凋落物和土壤的植硅体碳贮量在5种林分中都表现为最高;若以中国亚热带毛竹林年凋落物量3.6 t·hm -2 a -1计算,毛竹林凋落物的植硅体碳封存速率为0.057 tCO2·hm -2 a -1。本研究得到的中国亚热带中 5种林分凋落物的植硅体碳贮量数据为进一步评价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辽东山区原始红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树种组成下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研究了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属性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的相关关系,并研究了土壤碳密度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3种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为红松阔叶林阔叶红松林针阔混交林,表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枯落物层的分解,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特征表明原始红松混交林树种构成不同,潜在地影响着生态系统内的碳循环。对土壤属性因子而言,碳氮比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容重、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植被覆盖因子而言,枯落物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则无相关关系;0~100 cm深度内红松阔叶林的土壤碳密度最大,为181.4 t/hm2,针阔混交林次之,为180.56 t/hm2,阔叶红松林最小,为150.78 t/hm2,且接近70%的土壤碳储存集中在40 cm以上的土层内。旨在为揭示原始红松混交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和探索我国原始红松混交林土壤碳分布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云贵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在退耕还林后的变化,为退耕还林后的土壤碳储量变化评价和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宣威市选择耕地对照和不同退耕还林年数(4,8,12年生)的柳杉人工林地,在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采集土壤并收集枯落物和细根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土壤密度、土壤全氮含量、枯落物现存量和细根生物量。【结果】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4,8和12年生时林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20.07%,19.29%和11.52%,即退耕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在退耕还林4年后开始逐渐回升,但在12年后仍未恢复到耕地水平;土壤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以造林前的耕地最高(4.46 g·kg~(-1)),4年生时最低(2.67 g·kg~(-1));土壤次高活性有机碳含量以8年生时最高(12.03 g·kg~(-1),4年生时最低(4.61 g·kg~(-1));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8年生时最高(20.94 g·kg~(-1)),12年生时最低(9.12 g·kg~(-1));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且存在显著的土层差异(P0.05),有机碳含量的最小值(11.14 g·kg~(-1))出现在8年生40~60 cm土层;各林龄柳杉林地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高活性有机碳、次高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4,0.756和0.755,均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664,显著负相关。【结论】退耕还林柳杉林地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随林龄增加先降后升,造林年数和林下枯落物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重要因子,今后在森林碳汇管理中需大力推行封山育林,延长林分林龄,尽量保留林下枯落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纬度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产力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对亚热带地区东南至西北8个研究点马尾松人工林0~20 cm矿质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测定,利用回归分析法探索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纬度变化趋势,利用Pearson相关法和冗余分析法分析气候因子(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林分特征(年龄、密度和胸径)和土壤性质(pH值与黏粒含量)对其纬度变化的影响,采用方差分解法分析气候、林分和土壤因子对其纬度变化的相对贡献率。 结果 (1)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02、1.22、0.35 g·kg−1,土壤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4.18、47.01、3.59;(2)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纬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1),全磷含量无明显的纬度变化;(3)土壤碳氮比随纬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P<0.05),碳磷比和氮磷比却显著下降(P<0.01);(4)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胸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胸径、土壤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林分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5);(5)气候因子、林分特征和土壤性质总体上解释了63.8%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相对贡献率表现为气候因子(46.3%)>林分特征(43.3%)>土壤性质(35.5%)。 结论 在马尾松人工林中,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变化,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林分年龄、林分密度、胸径、土壤pH值、土壤黏粒含量是其驱动因素,这些因素的交互效应大于单独效应。  相似文献   

8.
依据全国碳汇专项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对福建省霞浦县不同林龄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氮含量及碳、氮储量格局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层各器官碳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枝干根叶,氮含量为叶干根枝;草本层碳、氮含量从大到小均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土壤碳、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随林龄的增大而上升;系统各组分C/N从大到小依次为枝根干枯落物叶土壤;12年生、19年生和28年生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分别为164.066、231.751和290.985t!hm-2,氮储量分别为15.011、23.503和31.236t!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60.27%、46.50%和39.50%,氮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45.94%、33.09%和28.67%;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氮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山西太岳山15a,20a和25a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微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关系,探讨不同林龄混交林土壤特征及微生物学特性,以期为华北落叶松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及微生物熵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全氮含量均表现为随林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且土壤碳氮比在25a混交林内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林龄,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随混交林林龄的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熵逐渐增大,土壤有机碳活性较大,碳库稳定性较差。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林龄的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p H、微生物碳熵和氮熵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土壤微生物可以敏感地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发育对土壤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黔中地区不同发育阶段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马尾松人工林发育过程中土壤总有机碳(TOC)、重组有机碳(HF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比例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发育阶段0~80 cm土层内重组质量分数的范围为83%~91%,轻组为9%~17%,重组中有机碳的含量为1.53~33.07 g/kg,轻组为8.20~119.10 g/kg;(2)通过对土层容重和相应有机碳含量进行加权,得出5个发育阶段TOC、HFOC和LFOC的平均值为11.62~18.83 g/kg、7.52~12.05 g/kg、4.10~7.33 g/kg, TOC和HFOC在幼龄林至近熟林阶段逐渐升高,在成熟至过熟林阶段降低,LFOC随发育阶段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变化趋势;3种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表层多显著(P<0.05)高于其他土层;(3)不同发育阶段0~80 cm土层内HFOC/TOC、LFOC/TOC的范围分别为32%~80%、20%~68%,但在发育阶段和土层深度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浅议当前中幼林抚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目前中幼林抚育的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宜采取的技术方法及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森林资源资产流转中林木蓄积量调查核实的特点,探讨了林木蓄积量调查核实工作的主要做法,并结合典型案例对林木蓄积量调查核实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文中介绍了全林分模型、径级模型和单木模型3种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的特点及国内外应用情况, 并提出近几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林分直径结构模拟与预测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林分直径结构模拟预测模型的选择以及模型参数的求解方法2个方面,对林分直径结构模拟与预测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总结指出林分直径结构模型的研究正围绕参数法和非参数法2种方法展开,重点归纳总结了理论方程法、最相似回归法等几种主要模拟预测方法以及百分位法、回归法等常用的模型参数求解和预测方法,分别指出了各种模型及参数求解方法的优劣,并对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讨论。本项研究着眼于实际应用的层面,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阶梯,以有助于该项研究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5.
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生长状况及生态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的多代连栽,林地生境恶化,地力衰退,林分稳定性下降,林分产量也逐代下降;同时南方林区造林树种单一,杉木林集中连片,使得杉木人工林的病虫害面积扩大和蔓延[1~3]。因此必须寻找合适的阔叶树种来改变这种现状,以保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这方面已有较成功的报道[5,6]。福建含笑(Micheliafujia-nensisQ.F.Zheng)生长快,适应性强;干形直,材质好,切削容易,是适宜于制作家具、工艺品和造纸等…  相似文献   

16.
对冷杉林分的生长过程、形成原因和功能特征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冷杉低质低效林综合等级的判别函数 ,将林分划分为4种类型 :极低质低效型、生长潜力型、低质型、综合低质低效型 .对林分立地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在其分布区域内 ,影响冷杉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除了海拔和坡向外 ,依次为土壤名称、土层厚度和坡位 ,而坡度对其影响较小 .它们的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 .根据对各等级的林分生长过程及其立地特征的分析 ,提出了划分冷杉低质低效林的技术参数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天津市“十四五”造林绿化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实施性,针对高速公路、高铁、一级河道两侧100~150 m绿色廊道,从森林分布、森林结构和森林健康3方面,对小班的林分质量进行调查,并按层次权重分析法汇总各评价指标分数,得到典型森林小班质量等级后,利用航片影像特征将结果反推至剩余森林小班,最后获得了绿色廊道林分质量情况。  相似文献   

18.
毛竹林地土壤水土流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对毛竹林地土壤流失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林地坡度是影响林地土壤流失的主要因子,坡度在30耙陨鲜?极易造成林地土壤冲刷;地表覆盖能有效地降低地表径流中的泥沙含量;大雨、陡坡、全垦造成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9.
杨树伐桩嫁接与植苗林的生长及碳储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leaf nutrient, biomass and carbon reserve of 9-year-old Populus×euramericana cv. ‘74/76’ stump grafting stand with 26-year-old Pxiaozhuanica W.Y.Hsu et Liang cv.‘Popularis’as rootstock, 26-year-old Pxiaozhuanica W.Y.Hsu et Liang cv.‘Popularis’ and 9-year-old Peuramericana cv. ‘74/76’ planting stand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increment and the annual average increment of stump grafting stand were greater than the two planting stands.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n leaves of stump grafting stand was the highest, and it was 1.26 times and 1.05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the planting stands of Populus×xiaozhuanica W.Y.Hsu et Liang cv.‘Popularis’ and Peuramericana cv. ‘74/76’ separately.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of stump grafting stand was 1.3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planting stand of 26-year-old Pxiaozhuanica W.Y.Hsu et Liang cv.‘Popularis’, but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stump graftin stand and planting stand of 9-year-old Peuramericana cv. ‘74/76’. The total potassium of stump grafting stand was 46.6% and 95.8% lesser than that of the planting stands of Pxiaozhuanica W.Y.Hsu et Liang cv.‘Popularis’ and Peuramericana cv. ‘74/76’. The biomass of aerial parts and the biomasses of trunk, branches and leaves of stump grafting stand were 1.84, 1.80, 1.76, and 3.00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planting stand of Peuramericana cv. ‘74/76’ separately. The total root biomass of the stump grafting stand was 1.42 times and 7.68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planting stands of 26-year-old Pxiaozhuanica W.Y.Hsu et Liang cv.‘Popularis’ and 9-year-old Peuramericana cv. ‘74/76’. There was an obvious advantage in carbon reserve from all the parts of the stump grafting stand an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2.66 times and 1.62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planting stands of 26-year-old Pxiaozhuanica W.Y.Hsu et Liang cv.‘Popularis’ and 9-year-old Peuramericana cv. ‘74/76’. These showed that the stump grafting stand had more advantages than planting stands.  相似文献   

20.
勃氏甜龙竹笋苗兼用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勃氏甜龙竹是一种优良的多用途竹种,近年来在许多适生区得到推广,其资源扩繁主要依赖于母竹移植。研究应用竹子生理整合性等生态学原理,以竹林林分结构调控为核心技术,采用不同林分结构组合,旨在探求笋苗兼用竹林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新造竹林有一明显的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增长期,时间区段不同,前3a均快速增长,然后笋个体质量相对稳定,出笋数量仍较快增长。(2)竹笋产量主要影响因子是丛立竹数和立竹胸径,决定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出笋数量与丛立竹数正相关,与笋个体质量负相关。胸径与笋个体质量正相关,与出笋数量无相关。(3)合理的林分结构在450丛·hm-2时,丛立竹数为10株左右,胸径4~6cm。(4)经营类型经济效益明显,新造竹林第2年即有产出,第4年进入丰产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