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覆盖方式对冬闲稻田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冬闲稻田里以中薯3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稻草覆盖、摆播稻草+地膜覆盖、沟播稻草+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敞土等不同覆盖方式栽培马铃薯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冬闲稻田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出苗最早,地膜覆盖和沟播稻草+地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出苗率最高;敞土栽培的马铃薯植株的株高显著低于覆盖栽培;摆播或沟播稻草+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稻草覆盖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次之,产量和商品薯率显著高于敞土栽培;摆播或沟播稻草+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最高,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次之,敞土栽培马铃薯的效益最低。  相似文献   

2.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品质和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湿交替灌溉是一项重要的水稻高产节水栽培技术。干湿交替改变了稻田土壤水分状况,从而会引起稻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改变,并直接或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综述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品质以及稻田土壤呼吸、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等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并提出未来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稻田土壤生物学性状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水稻高产节水栽培和稻田土壤的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免耕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有何不同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以常规插秧为对照,研究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前期分蘖速度较快,株高、结实率及产量都较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则与常规插秧相当,而免耕抛秧有效穗较多,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较低。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与常规插秧比,免耕栽培稻田表层(0~5cm)土壤有机质增加,腐殖质品质改善,>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全量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含量都有提高。两种免耕栽培模式中,免耕直播的腐殖质品质、>0.25mm大粒团聚体含量及速效磷高于免耕抛秧,而土壤有机质总量和速效钾则低于免耕抛秧。免耕栽培模式有利于稻田表层土壤肥力的改善;此试验条件下,免耕直播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水稻免耕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免耕作为一种新型的稻田耕作方法,目前已在我国南方稻区和其它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综述了免耕对稻田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和水稻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效应:免耕不翻动土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田表层土壤的质量性状;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免耕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更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金优253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在免耕、常耕、分根栽培三种栽培条件下水稻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蛋白酶、脲酶、淀粉酶活性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常耕栽培稻田土壤蛋白酶、脲酶、淀粉酶活性高于免耕栽培。表明,常耕栽培稻田土壤物质降解与养分转化的能力好于免耕栽培稻田。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免耕1~10年稻田和免耕3~6年后复耕1次、复耕2次、复耕3次稻田为对象,探索不同免耕年限与复耕次数对稻田土壤容重和水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因地制宜推广免耕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无论土壤表层还是下层,免耕土壤容重总是大于翻耕土壤,且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其土壤容重逐渐加重,免耕3年及以后处理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翻耕处理(P<0.05),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连续免耕1~5年的田块,免耕栽培处理水稻最高苗和有效穗以及产量均表现为比翻耕栽培处理高,免耕6年处理表现相对平缓稳定,免耕7年及以后分蘖能力和产量明显下降。免耕3~5年后进行复耕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总是低于对应的免耕4~6年处理,且随着复耕次数的增加差距逐渐扩大,免耕7年处理水稻分蘖能力和产量与免耕6年后进行复耕1次处理基本持平。结论为稻田免耕应以6年内为宜,当稻田连续免耕超过最适年限后,需要进行复耕作业,复耕1次即可。  相似文献   

7.
水稻半旱式栽培,是一种新的稻田栽培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把稻田改过去传统的平作栽培为一定规格的垄沟,以沟水持续浸润垄埂的灌溉方式种植水稻,改变了平田长期淹灌的水稻栽培方式,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本文通过两年的调查分析认为:半旱式栽培与平作栽培比较,半旱式栽培对水稻生长发育所表现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稻的根系发达,发根力强,根的活力旺盛;(2)水稻的秧苗素质好;(3)能促进水稻分蘗早生快发,太分蘗多,分蘗的有效性高;(4)水稻的穗部性状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9):3116-3121
为开发行之有效、可复制的土壤改良和污染土壤的农业安全种植技术,以典型的中轻度镉污染稻田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腐殖酸类营养液施用对不同生育期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稻米镉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常规追肥稻田为对照,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有效改善,稻田土壤pH提高0.24~0.47个单位、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钙含量显著提高和保持稻田土壤氮磷钾含量;土壤有效镉含量降低0.15~0.6 mg/kg,精米镉含量分别下降至0.10和0.13 mg/kg,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水稻产量分别增幅11.9%和6.14%。施用腐殖酸类营养液既改善了土壤理化特性、保持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也降低了土壤有效镉含量、保障了水稻的产质量,具有改良土壤和保障镉污染稻田生产安全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连年规模化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连续10年(2010—2019年)大田规模化稻鸭共养和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2组处理,调查研究了稻田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结构、稻米品质、重金属含量以及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多年稻鸭共养后土壤容重降低5.65%,0~10 cm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8.71%、14.29%、9.68%和8.34%,提升了稻田土壤肥力;稻鸭共养的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提高了11.3%、2.9%和3.2%,有利于形成大穗,但有效穗减少使水稻产量降低16.4%;稻鸭田稻米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提高了4.8%和3.6%,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提高7.5%,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常规田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稻米品质得到了改善;稻鸭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稻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均符合绿色标准。因此,连年稻鸭共养能够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提升稻米品质,但有效穗的减少使水稻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中产稻田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中产稻田水平下,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情况,开展了水稻免耕和翻犁、直播和移栽的耕作栽培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生育期有一定的影响,在分蘖盛期和成熟期,移栽的水稻根重、最长根长和根数均高于直播,且以翻犁移栽最好;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有影响,造成了对产量影响显著,以翻犁移栽单产590.1kg为最高,以免耕直播单产最低,且与其他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兴仁3~5月份经常性干旱的情况,引进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进行试验,解决播种时土壤水份不足的难题.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双垄面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措施下玉米产量最高,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免耕栽培(旱栽水管)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少免耕能改善土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增强生物和酶活性 ;能减少土壤侵蚀 ,蓄水保墒 ,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 ;能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等作物生长环境。目前油菜免耕技术已在绥阳县大面积推广 ,在稻田免耕栽培油菜的基础上 ,为更进一步的探索完善稻田免耕栽培技术 ,特设置了水稻免耕栽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试验安排在绥阳县洋川镇石子垭村 ,海拔 85 0m ,平均气温 15 .6℃ ,试验地粉沙泥田 ,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前作为油菜 (免耕栽培 )。1.2 供试材料供试水稻品种为菲优多系 1号 ,供试肥料为 2 5 %的N ,P…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重庆的稻田复种指数,保障以水稻为主的粮食安全和儿菜为特色的蔬菜供给,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稻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丘陵山区稻田绿色增产增收。基于近年来在重庆市璧山区半旱式稻菜轮作高效栽培示范,提出了品种选择、土壤耕作、水肥运筹、病虫管理等关键技术。2010—2017年的栽培示范表明,示范片面积在66.6hm~2以下的5年水稻实际产量介于10.28~13.77t/hm~2之间,儿菜实际产量介于34.70~48.51t/hm~2之间;示范片面积在66.6hm~2以上的3年水稻实际产量介于9.10~10.58t/hm~2之间,儿菜实际产量介于30.28~32.75t/hm~2之间,2季纯收益可达2 100元。由于儿菜季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半旱式水分管理,水稻季减少化肥投入25%左右,水稻纹枯病和儿菜软腐病明显减轻。半旱式稻菜轮作栽培模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稻田的收益,实现稻田绿色增产增收,适宜在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丘陵山区500m海拔以下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研究目的】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南方稻区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7-2008年在连续两年双季稻免耕抛栽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翻耕抛栽处理为对照,探讨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免耕两年以后,免耕水稻产量低于翻耕处理,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随着稻田免耕时间的延长,土壤物理性状变差,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免耕稻田的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提高翻耕处理土壤养分的效果更明显;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总量免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免耕土壤细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减少,施用有机肥后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均有所增加。【结论】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提高水稻产量,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缓解长期免耕导致的土壤板结,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改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5.
湿润育水稻生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润育水稻是在整个水稻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的栽培方法。对自然降水则要求通过沟河蓄集的方式尽量利用 ,但应避免稻田田面长期积水 ,以水调气 ,从而保持水稻根系始终具有旺盛的生长活力。区别于一般的节水稻 ,强调尽量利用自然降水 ,更有利于稻作费用的降低。为探索在非干旱年景采取湿润育方法栽培水稻 ,使其比常规水层栽培更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 ,实现壮秆、大穗 ,获得高产 ,为大面积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设计本试验。1 材料与方法本试验设在众兴镇众东村薛庄组 ,试验采用砖混封闭小区 ,小区面积 333.5m2 ,各处理小区分设进、排水孔各两个…  相似文献   

16.
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影响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为了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胡麻生长环境和提高胡麻产量,开展了旱地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对土壤水分和胡麻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减少了胡麻生长期间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胡麻生长期平均土壤含水量提高,胡麻的出苗率提高,胡麻有效分枝数、全株蒴果数、单蒴果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明显改善;旱地胡麻微垄地膜覆盖沟播栽培比露地栽培增产634.2kg/hm2,产值提高4 439.4元/hm2,纯收入增加3 149.4元/hm2。  相似文献   

17.
暗管排水对规模农田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暗管排水对水稻生育后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南粳46’为试验材料,通过苏州太仓东林农场两块相临的暗管排水田块与传统明沟排水田块进行试验。在暗管排水田距离排水沟和暗管不同的位置采集水稻样品,未铺设暗管的田块取样作对照,分析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氮磷钾含量以及产量构成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随苗沟距的增加,水稻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有减小趋势,靠排水沟越近的区域影响最显著。苗管距2.5 m处植株各器官氮磷钾含量以及产量最高,水稻各器官氮、磷、钾吸收量相对于对照组最高分别可提高25.17%、80.16%和35.19%;产量在苗沟距15 m、苗管距2.5 m处理下达到9.97 t/hm2,大于对照组15.22%,产量差异主要由水稻群体的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产生。暗管排水可以有效增加稻田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稻田局部增产,但自由暗管排水可能导致暗管正上方表层土壤养分流失而影响水稻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对于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需后期结合土壤渗漏强度以及渗漏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何世立 《种子科技》2023,(14):87-89
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稻高产栽培作业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水稻稻田杂草的综合防控在水稻高产栽培工作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水稻高产栽培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若不及时综合防控杂草,水稻稻田中多样化的杂草就会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大大降低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龙岩市农技站在双季稻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不同免耕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半年免耕早、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养分状况影响不明显,节本增收效果好,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推广;全年免耕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产量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全年免耕、半年免耕与习惯有耕的土壤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是改善农田土壤肥力的重要举措,然而其对作物氮吸收与产量的作用尚不明确。为此,本试验于2016—2017年稻季在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设置常规翻耕与免耕两种耕作方式以及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两种秸秆还田方法,研究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N2O排放、根系酶活性、水稻氮吸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土壤N2O排放,但不影响根系硝酸还原酶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水稻氮吸收与产量。与翻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2016年和2017年土壤N2O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5%~18.2%和21.1%~38.6%。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N2O排放量、根系酶活性、水稻氮吸收与产量。相对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2016年和2017年土壤N2O排放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8.5%~45.5%和13.1%~29.5%。秸秆还田处理相对于不还田处理根系硝酸还原酶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了6.7%~45.9%和9.0%~46.7%,水稻氮吸收量提高了12.5%~26.0%,产量增加了9.4%~12.6%。本文认为,虽然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氮吸收与产量,但也促进了土壤N2O的排放,因此在评估保护性耕作稻田温室效应时应加强对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和土壤碳固定影响的长期监测,以期为发展低碳稻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