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人们的话语除了受语言环境、说话人的意图和说话人的民族、文化背景所影响之外,人们在交谈中还必须合理地运用语用原则,以便使自己的话语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证交谈得以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2.
王青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6):107-108,111
本文主要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达到原语与目的语的交际成功。试图从语用学理论的角度阐述等效翻译在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上的可行性及语用等效翻译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礼貌现象的对比,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指出只有清楚地了解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表达,才可以避免一些语用失误,从而营造友好、和谐的交际气氛。 相似文献
4.
5.
武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126-128
交际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大力提倡。本文选取《新编大学英语》的一篇文章,结合课堂教学事例,叙述了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
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课堂交际化,作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言语交际活动能力的关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境,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把智能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7.
浅谈大学英语交际法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先兰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4)
交际法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产生于七十年代初 ,八十年代中期其研究与实践达到顶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深钻业务知识 ,改进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朱家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6):135-138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中能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产生极大影响。本文扼要阐述了非语言交际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论述了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191-192
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专业和商务方面的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与商务现场的语言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蔡蓓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1999,(4)
交际法是近代应运而生、为本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语言教学法,它旨在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尽管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运用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障碍,但它势必成为一种趋势。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的体现交际法呢?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来展开:首先要端正目的;其次课堂上采用双向式交际;再者,积极创设语境,实现语言的交际;最后,采用语篇为媒介,体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相似文献
13.
以交际为目的的语法教学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蓉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3,9(3):46-49
探讨如何用交际教学方法来处理语言形式教学,把语言形式教学和语言功能教学融为一体,达到既教语言,又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反思参与式方法在农业项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国传统农业研究与推广中存在的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上到下”的机制问题。应用参与式方法建立农业科研人员、推广人员和农户协作参与的农业研发新机制,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本文在参与培训贵州农业项目人员运用参与式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参与式方法运用中的具体障碍。由此建议,实践者应对参与式方法的运用进行监测评估和定期反思,以此来推动参与式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结合系统方法中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科学性等原则,提炼出数据表编辑加工的系统分析三步法,将数据表看成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表序、表题、表身、表注等)组成的整体。首先审查系统整体结构是否合理,再逐项审查各要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最后,统筹考虑表与正文、插图内容的相关性,进行一致性审查。 相似文献
17.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天津农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特点,阐述了任务型学习的特点及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法应该注意的环节。最后,结合教学实践,指出了在农业院校实施任务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江涛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81-82
主要介绍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S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开展和应用情况,项目驱动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尝试,它改善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由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诊断而提出交往行为理论。他寄希望于“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话语伦理”规范的建立与贯彻,以实现一种无暴力统治的社会秩序。交往行为理论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同时又带有乌托邦色彩。研究该理论,对社会走出现代性困境有普世意义,对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