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秆腐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秆腐菌核病又叫小球菌核病,南方稻区一些省区均有发生,黑龙江省近几年才开始发生,当前仅在少数稻田发生,如一旦发生,即可引起倒伏而造成不同程度减产,严重可绝产。[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稻秆腐菌核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秆腐菌核病又叫小球菌核病,南方稻区一些省区均有发生,在黑龙江省近几年才开始发生,当前仅在极少数稻田发生,如一旦发生,即可引起倒伏而造成不同程度减产,严重可绝产。 水稻菌核秆腐病包括小球菌核病、小黑菌核病、褐色菌核病、球状菌核病。  相似文献   

3.
寒地水稻秆腐菌核病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关,在15℃-30℃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潜育期也越短。在25℃条件下,保湿24h病菌就能完成侵入,保湿时间越长,侵染率越高,发病程度越重。在黑龙江省密山地区于7月20日前后开始发病,随时间推移,病穴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呈对数曲线形式增长。7月下旬至8月中旬病害主要是水平方向扩展,8月中、下旬病害主要是垂直方向扩展。在病稻区采用连根拔除或齐泥收割及单灌单排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种危险水稻病害———稻小球菌核病王疏刘晓舟刘万仁(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沈阳110161)(辽宁省植保站)宋佐衡任厚彬刘春涛(沈阳农业大学)(普兰店市植保站)1997年9月3日在辽宁省大连地区普兰店市杨树镇李屯村有3公顷左右的稻田发生水稻菌...  相似文献   

5.
水稻小球菌核病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水稻秆腐菌核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秆腐菌核病菌对不同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施保克Ec抑制菌丝生长效果最好,50%多菌灵Wp次之。两种药剂的适宜用量,25%施保克Ec为1125mL/hm^2,50%多菌灵Wp为1500g/hm^2。  相似文献   

7.
施保克防治水稻秆腐菌核病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施保克对水稻秆腐菌核力(Nakataea sigmoideam(Cavara)Hara)菌丝生长有强烈抑制作用,毒力回归式为:Y=84.81+18.63X,EC50=0.0135uL/L,EC95=3.523uL/L方差分析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发病初期以1.125L/hm^2用量防效最好,达81.3%。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病症状,阐明了该病的病原及发病规律,指出了该病的发病条件,并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消灭菌源、加强水肥管理、治虫防病以及适期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水稻感染小球菌核病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接种量、不同接种时期、不同取样部位对3个水稻品种茎基部接种小球菌核菌后,分别测定了其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水稻品种接种发病后,PPO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抗病品种是94-341在感病后第2天PPO活性便达到峰值,其峰值是接菌前的2.53倍,而感病品种东农-416在感病后第3天PPO活性达到高峰,其峰值是接菌前的2.26倍,建议以分蘖末期接种3个菌丝块在距茎基部3-7cm的组织取样测定PPO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寒地水稻秆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水稻秆腐病在黑龙江省的分布与危害情况、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及田间的发病规律,指出了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并提出了较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稻秆腐菌核病又叫小球菌核病,南方稻区一些省区均有发生,在黑龙江省近几年才开始发生,当前仅在极少数稻田发生,如一旦发生,即可引起倒伏而造成不同程度减产,严重可绝产。  相似文献   

12.
13.
水稻感染小球菌核病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水稻品种感染小球菌核病后,在不同接种量、不同时期、不同品种、不同部位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水稻品种感病后PAL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孕穗末期,在抗病距茎基部0-3cm的组织,病后PAL在活性变化和酶上升的幅度变化上都为最大,而在感病距离斑3-7cm组织,病后PAL活性上升幅度为最大。建议在品种抗性鉴定中,以在孕穗末期接种3个菌丝块在距茎基部3-7cm组织之间取样测定PAL活性为好。  相似文献   

14.
稻小球菌核病发病率与栽培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小球菌核病的发病率随着施N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施K水平的增加而降低,施肥比例约为N:P:K=1:0.3:0.5;随着水层深度的增加,发病率也增加,每增加1cm水层,发病率6.4%;最佳水层3cm;割茬高度和种植年限增加,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5.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茎秆。7月下旬开始发病,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成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状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故又叫死秧子病、白绢病。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与大豆菌核病是由同一种病菌侵染引起的。该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和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二年萌发菌丝侵染,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两年。向日葵茬、重茬,低洼地、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相似文献   

16.
枞阳县稻小球菌核病严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义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021-4021,4044
通过病情和发病因子调查,分析了枞阳县稻小球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和严重发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选用了“通科37”“吉农大521”“广稻1号”“松粳18”和“龙洋17”5个水稻品种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采用田间五点取样法、以0~9病情分级为标准,分析水稻秆腐菌核病对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秆腐菌核病可导致水稻千粒重降低,垩白率增加;5个水稻品种的千粒重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率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选取“长白九”水稻品种,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进行液体益地硅和固体活性水溶硅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硅肥能显著降低水稻秆腐菌核病的病情指数,且病情指数在施用液体和固体硅肥后差异显著。此研究结果可有效控制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和病情蔓延,并为开发新型绿色防治试剂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水稻秆腐病也叫茵核秆腐病。2009年在大安市有零星发生,到2010年个别乡(镇),如月亮泡镇的叉古敖村、叉干乡的东泡子村、新艾里乡的富发村发生严重且有扩展蔓延的趋势,如果不认真对待及时防治,将成为抑制大安市水稻夺取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农业科技人员要加大力度,抓好防病宣传工作,积极搞好对广大农户特别是对农民技术员的培训以及对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首先要在品种引进和水肥管理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指导,然后在预防和防治措施上加以宣传,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文章将大安市水稻秆腐病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感病原因和防治对策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水稻小球菌核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小球菌核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为30℃、菌核的形成与菌丝生长呈正相关。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2.40-12.85,最适pH值为4.50-5.50。光照和通气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min:菌核致死温度为60℃.10min。  相似文献   

20.
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对水稻菌核秆腐病的发生规律,流行因素与防治途径进行试验研究,证实越冬禾头菌核,长期连作,长浸,偏氮重晒田。超时收割及低湿是造成其普遍严重为害的主要因素。采用水旱轮作,加长旱作周期,选用抗衰耐害品种,适时插植,增施钾肥,中期轻晒,后期保湿等健身栽培技术,以及和托布津类内吸药剂等低耗高效农药进行综合防治,近年未见该病大面积为害,侵茎株从38.3-45.9%下降为2.3-24.0%,枯死株率从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