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迭部林区每年采伐面积约1,700公顷,每年更新采伐迹地约1,400公顷,荒山造林约500公顷。大面积岷江冷杉林,青杄林,紫果云杉等原始森林采伐后,皆用粗皮云杉苗木更新造林。由于树种选择不当,冷杉林迹地人工云杉林保存率低且锈病严重,难以成林成材。这种采伐优良树种为建群种林分,更折不适生树种苗木或劣等树种苗木的“取优代劣”问题,在本区各林场普遍存在。迭部林区现有优良森林经营树种10余种,辅助树种10余种,珍稀造林树种5种。科学地区划森林经营造林树种,推广繁殖优良乡土树种,探索原始森林异域异居群的小区分居规律,营造团状混交林,优化后备森林资源,是发展迭部林区,保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必需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态恢复是指修复破坏生态系统的活动,其本质是依据生态理论,人为的克服或者消除妨碍生态系统发展的因子,使生态系统能够迅速的恢复。森林被采伐后留的迹地,如果不进行森林的恢复,那么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本文从采伐迹地的概念以及采伐后,不同的树种造林的生产能力,概括出同一树种连载的使得生产能力低下,以及更换树种后的造林效果,并总结出采伐迹地森林恢复树种选择对国内大面积林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树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永新县七溪岭林场杉木采伐迹地再造湿地松和湿地松采伐迹地再造杉木的森林调查,从树高、直径、蓄积量以及林木抗逆能力等方面分析再造树种的生长和适应性情况,发现杉木采伐迹地再造湿地松和湿地松采伐迹地再造杉木的效益显著,表明针叶树种可以互换再造.且能提高林地生产力和降低病虫害对林木的侵扰,对国有林场快速培育森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森林资源承担着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对保障国土安全以及农牧业丰产丰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建设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各种迹地类型的造林特点根据生态学、造林学并结合森林经营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舟山群岛松材线虫病迹地更新树种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2年开始,舟山群岛山地松林惨遭松材线虫病危害,为了尽快恢复和改善森林生态,对受害迹地进行树种更新已迫在眉睫,而更新树种的选择是首先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对更新树种的选择原则和选择对象的评价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植树造林工作中树种的选择是一项重点,文章对选择中遵循的原则进行阐述。从经济学、林学、生态学多个领域进行分析,对实际种植中应考虑的因素进行总结。结合科学的管理方法帮助提高森林成活率和经济收益,促进森林产业稳定发展,走向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做好树种选择是切实提高森林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关系造林成败的基础环节,更是改善森林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文对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探讨,对创优林业六大工程乃至当前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确选择造林树种,是人工培育森林成功额关键问题之一。如果造林树种选择不当,不但会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而且造林地的生产潜力十年甚至几十年也得不到发挥再加上树木的生长周期长,所以树种的选择就具有百年大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德县干旱阳坡地占山地总面积的71%以上,是绿化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研究解决造林地的蓄水,保墒和多种综合抗旱造林技术,对有效地解决造林地“水”的问题,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尽快恢复这些地区的森林植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形,选用不同的造林树种,采取相应的抗旱造林技术进行试验,并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相关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造林树种的选择及其营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建设"森林重庆",在对重庆市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庆市的造林植物应当是具备耐水湿或喜湿润、耐瘠薄、耐旱、耐高温、耐酸或耐碱等特点的亚热带植物种,因而选定松科、柏科、壳斗科和杉科的植物为推荐造林植物种;造林和营林的技术措施要考虑到降水量增加的因素,改变技术措施的组合,形成秋季整地、春季造林、幼林抚育与封育、灌溉、排水、防火、防病虫害和抚育间伐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1.
舟山海岛松材线虫病迹地更新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介绍舟山海岛原有松林类型、分析其演替趋势着手.提出了遭受松材线虫病毁灭性为害后的林地更新改造措施以及人工造林技术,以期为尽快恢复舟山海岛植被、保持海岛森林生态平衡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剑锋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71-72,78
为实现森林碳汇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兴宁市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现状及效益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市造林优势树种进行筛选研究,以期促进兴宁市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效益最大化和实现森林资源绿色发展.结果表明:适宜在兴宁市种植的优势树种排序为:荷木>藜蒴=黑木相思>红锥>山杜英=火力楠=米老排=枫香>香樟.  相似文献   

13.
在大兴安岭林区公路两侧大量地分布着兴安落叶松的天然幼苗。1988年夏在塔河林业局盘中经营所18支线进行了调查,对其两侧的幼苗数量、生长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苗数量每公里达20万株(39株/m~2),幼苗的生长状况与林地上天然幼苗相比无明显差别,1988年夏又对4—6年生的幼苗进行了4ha的移植造林试验,试验是在盘中经营所的火烧迹地上进行的,试验地位于坡下部肥沃、湿润的土壤上,选择地径0.5 cm左右,苗高35 cm左右的苗木,在雨季随起随栽。秋末调查,成活率达96%。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上用天然落叶松苗进行移植造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火是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不同程度的火灾可以导致植物生态系统重塑。本 文以云南松林火灾为研究对象,对林下的草本植物恢复展开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中火烧、采伐干扰后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演替进程,研究其林分生物量特征,确定林分、地形和气候因子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建立林分生物量通用模型,进行森林碳汇功能研究。方法利用野外实测的胸径和树高推算生物量。采用方差分析确定林分、地形和气候因子以及恢复时间、干扰类型等对林分生物量有无影响,使用一般线性模型建立林分生物量的多元线性模型,比较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在不同生境下林分生物量特征。结果(1)不同恢复阶段的林分生物量差异明显,森林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有所不同,生物量最大比重多出现在4 ~ 8 cm、14 cm和18 ~ 26 cm径阶。(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恢复时间、干扰类型、林分优势树种、海拔对林分生物量恢复有显著性影响,而气候因子或气候因子的2个主成分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都不显著,2个林分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在0.85以上,可以用来预测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生物量。结论不同恢复阶段森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森林乔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径阶分配受到干扰类型和恢复时间影响。林分生物量与时间和海拔成正比,干扰方式与林型会影响林分生物量,研究结果可为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物量预测以及森林碳库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英 《吉林农业》2011,(11):172-172
建国以来,我国营造了大量人工林,成为经济建设所需木材的主要来源,并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及连作的造林方式,逐渐显露出弊端:首先是严重的病虫害,据统计,全国松材线虫发生面积年均高迭5000万亩以上,每年造成的生长量损失高达1000万立方米;杨树林中天牛的危害也十分严重。这些病虫害的防治十分困难,很多人工林被害虫啃食得千疮百孔,甚至全军覆灭。其次是,单一树种和成片连作造成了地力严重衰退,这一点已在杉木、桉树、柳杉及落叶松人工林中有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17.
杨树是廊坊市主要造林树种,特别是近几年杨树速生丰产林面积成倍增长,目前将陆续到达采伐年龄。如何合理的安排采伐迹地更新,加快杨树人工造林的成林速度,缩短轮伐周期,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质量就成为了采伐林地更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通过酉华林场马尾松采伐迹地更新造林优良树种的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楸树、马褂木、白玉兰、香樟、栾树等树种完全适合于林场迹地更新造林;迹地更新山场可通过营造阔叶林,逐渐达到恢复地力、改良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陈良生 《农技服务》2009,26(11):107-107,115
通过试验表明,毛竹造林是加快杉木块状采伐迹地更新的有效方法。造林母竹运输距离的远近对母竹成活率和新竹数量、质量有显著影响。应就近挖取,以减少运输对母竹质量的损坏而影响造林效果。毛竹造林采取施肥措施,能有效提高新竹质量,应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以提高施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1987年5月份,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100万ha以上,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为了尽快恢复大兴安岭北部火烧迹地的森林,提出按植物群落生态学特性,依据其森林的组成、分布、生长和更新规律,加速恢复火烧迹地森林的建议。为不同类型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的迅速恢复,以及合理经营、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及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