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水稻光温敏不育基因的遗传及等位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光敏核不育系M901S,F151S,HS-1,HS-2和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5460S1、5460S2材料杂交配组。通过对这些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杂交组合的育性观察,研究光温敏核不育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敏核不育系与温敏核不育系之间及各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不育基因不等位。HS-1与培矮64S,HS-2与5460S1,M901S与5460S1,分别存在着1对、2对、3对基因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籼型水稻短日低温不育核不育系go543S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go543S在遗传分类上属籼型水稻短日低温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较高,从不育转换成可育必需要3d以上的日平均气温在31℃以上的温度诱导。因此,有较长的不育期,又有一定的可育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与安农S-1温敏不育基因重组,光敏不育基因能够在温敏不育基因系中充分表达,解决了光敏不育系选育中,光敏核不育株难获得和败育不彻底的问题。它是获得优良光敏不育系、早熟光敏不育和各类型灿型不敏不育系十分有效的方法。光敏不育系之间存在着导致完全不育临界日长的差异。一般临界日长较短的光敏不育系比临界日长长的具胡更低的导致完全不育的起点温度。  相似文献   

4.
g08-1S等起点温度低的温敏核不育系的耐寒基因供体来自江苏紫稻,温敏核不育基因供体来自衡农S-2-6,通过杂交,经多代定向选择,育成了具有耐寒性强,育性转换温度低(22~23℃),开花习性好,制种产量高且地域广,湖南繁殖区主要在海拔700m以上山区,不育系包茎少,经济性状好,配合力强的早熟温敏核不育系。其中g08-1S通过湖南生物研究所人工气候箱模拟1989年最坏天气的盛夏低温处理结实率仍为零。  相似文献   

5.
黄农荣  张旭 《杂交水稻》1997,12(5):23-25
研究了水稻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GD2S、N12S、N18S和133S在不同光长和光强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8h超短光照能明显提高光温互作型核不育系N12S和温敏型核不育系133S的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对温敏型核不育系培矮64S和GD2S也有影响,但不显著,可能由于高温效应掩饰了超短光长的作用。用不同光强对两用核不育系进行处理,结果发现不同光强下的育性变化不明显,说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变化与光强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水稻低温敏两用系新资源363S是从三系杂交稻威优63F2代分离群体中筛选培育的,具有野败不育胞质,其不育性表现核质互作不育系的某些特点,又具有光温敏核不育性转换特点,在24℃以下低温诱导表现稳定不育,26℃以上高温诱导可育,这2种条件下其花粉育性与小穗育性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株洲市农科所1995年育成的早籼型温敏核不育系株625-9S,于1998年8月31日通过了由湖南省科委组织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省农业厅等单位有关专家的鉴定,并定名为株S-1。株S-1系株洲市农科所1993年...  相似文献   

8.
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3个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6311S和360S与7个籼型质核互作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3个恢复系配组,观察了51个组合的F1、19个F2及6个BC1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具有对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强恢复基因;6311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具有1对弱恢复基因;360S温敏核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没有恢复基因。进一步利用4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311S组合F2群体中4个温敏核不育株与5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配组,研究了杂交F1的育性,表明在可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对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在不育细胞质背景下,三系恢复基因是温敏核不育基因表达的关键。由此提出了选育不育细胞质背景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温敏核不育背景的质核互作型不育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波动及其自身繁殖特性在品系之间是不同的.7001S,1541s、5088S、31111S、M901S、培矮64S、农垦58S,89065和HN5-2S的不育下限温度低,不育性对低温反应较稳定;双光S、农垦58S、5088S、31301S、31111S、8902S和7001S的上限可育温度较高,短日下不育系繁殖容易。7001S和5088S是在长江流域稻区既能安全制种,又能稳定繁殖的优良光温敏不育系。  相似文献   

10.
轮回422S(简称N422S)是从7001S×轮回422的后代中系选而成的光敏核不育系。在北京、长沙以及连云港多年的观察表明,在长日低温条件下该不育系育性稳定,并且在北方具有30d以上的稳定不育期,由于该不育系在分类上属于粳亚种下的爪哇类型[2],具有较理想的产量配合力,且杂种不落粒,在北方正在逐步替代偏籼的温敏不育系培矮64S。  相似文献   

11.
水稻新资源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开荣 《杂交水稻》1997,12(5):7-9,22
在籼型后代渝85-1A-4/IR8 F3代中发现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新-CQPGMS,经定向选择,育出101S,3001S,7646S等3个两用核不育系。它们的不育临界起点温度低,在重庆有40d以上稳定完全不育期,制种安全可靠。3001S,101S有较好的光敏性,在重庆自然条件下,9月初能转为可育,易于繁殖。  相似文献   

12.
培育两系杂交稻是作物杂交优势利用育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革新。早在 1 973年 ,石明松发现水稻光敏核不育株农垦5 8S ,并于 1 981年提出两用核不育系概念 ,杂交水稻育种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两系法阶段。两系法杂交优势利用 ,因其只需要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两个育种材料而得名。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低温或短日照条件下表现可育 ,自交结实繁殖种子 ;在高温或长日照条件下表现不育 ,可以用来与恢复系制种 ,生产杂交种子。由于光温敏核不育系能一系两用 ,与三系法相比 ,生产种子少了一个环节 ,便简化了种子生产程序。尤其是光温敏核不育系由…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现已发现的光温敏核不育类型和光温重组可能产生的不育类型,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分为3大类8型,各生态区应根据本地的生态优势,选育不育系的育性表达方向与生态条件作用方向相一致的不育系类型。  相似文献   

14.
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性稳定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下,通过1997~1999年3年22.0~23.0℃的低温处理,对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进行了育性稳定化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工气候室的低温条件下,采用“株系(再)鉴定、(再)筛选单株”的方法,对稳定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性是可行的,并筛选出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花粉不育度两级水平均已稳定的3个株系9862、103-1和103-2,而且其不育起点温度已降至22.5℃,比原始株系降低了近1℃。2)现有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仍然存在育性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受低温影响后其后代不同株系间花粉不育度和套袋自交结实率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对现有高世代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提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现已发现的光温敏核不育类型和光温重组可能产生的不育类型,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分为3大类8型,各生态区应根据本地的生态优势,选育不育系的育性表达方向与生态条件作用方向相一致的不育系类型。  相似文献   

16.
琼香-1S是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国外优质旱稻资源选育成的优质籼型香稻光温敏核不育系,2004年通过海南省科学技术鉴定。具有育性好、生长势旺、杂种一代米质优的特点。当光周期为13.5 h时,不育起点温度在23℃以下,比目前大面积推广应用两系杂交稻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  相似文献   

17.
1991~1994年,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通过设宜不同的光温条件对64个不同类型、不同基因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育性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典型的光敏雄性不育系,现阶段选育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较低的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正确的;(2)日均温在23.8℃以下,光强为45001×的低温弱光条件对幼穗发育进度有一定影响,但15d以内的短期处理影响不明显;(3)不同基因来源或不同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其育性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遗传由两种不同类型基因控制的假说,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漂变”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在遗传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世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选育技术路线和方法,以解决现有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四种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用安农S-1,衡农-1S,5460S及W6154S四种不同种质温敏核不育系与特青、湘早籼1号、Vary Lava 1312三种常规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并于1994,1995年长日高温条件下种植其F1,F2,F3及BC1代,观察其育性变化状况,以进一步探明各不育系的遗传构成以及不育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中的表达本质。结果表明安农S-1,衡农-1S的育性由核由核内隐性单基因控制,但因遗传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设想及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更深入了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遗传机理,综述了我国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新设想,即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中不存在光敏不育基因和温敏不育基因,其育性转换是主效不育基因与发育感光基因或(和)发育感温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常水稻品种中存在的不育基因位点(微效不育基因)可影响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微效不育基因聚合越多,则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越低;微效不育基因完全纯合,则不育起点温度不会漂变。基于不育机理新设想,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策略,即不同生态区、不同生态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光温指标不一样,增压选择是选育低不育起点温度核不育系的技术核心,全面提高综合性状水平和配合力是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