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两种生物型的江都杂草稻为材料,考查了杂草稻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进行了SSR分析, 旨在确定江都杂草稻的生物类型、遗传特性以及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可分为两个生物型,一类是矮秆类型,包括JDWR A和JDWR C;一类是高秆类型,包括JDWR B。两种类型的杂草稻均属于籼型杂草稻。JDWR A与JDWR C亲缘关系较近,矮秆类型的杂草稻与高秆类型的杂草稻亲缘关系较远,而与杂交稻不育系亲本珍汕97A的亲缘关系较近。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田间竞争实验表明,矮秆类型的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因子的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北方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在北方稻区收集的93份杂草稻材料和16个栽培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中胚轴伸长特性。结果表明,杂草稻和栽培稻的中胚轴在光照条件下不伸长,而在黑暗条件下都有伸长,但不同材料伸长的能力不同,杂草稻的中胚轴伸长能力强于栽培稻。在栽培稻中,籼稻的中胚轴伸长能力又强于粳稻。以中胚轴长度为指标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的109份材料可以分为长中胚轴类型、短中胚轴类型和中间类型三种。57%的杂草稻材料属于长中胚轴类型和中间类型。除籼稻品种IR70外,其它栽培稻品种均属于短中胚轴类型。  相似文献   

3.
1 概况我国的栽培稻分为籼、粳两大亚种 ,北方稻区栽培的是粳型品种。由于北方冬季寒冷 ,栽培的粳稻种子在田间自然越冬翌年春季不能发芽出苗。但近几年在辽宁稻区出现了一种以杂草形式生存的一年生北方野生稻 ,这种北方野生稻农民称其为“疯稻子”。北方野生稻在田间生长繁茂 ,营养生长期与当地栽培稻不易区分 ,在出穗后才能鉴别。野生稻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三种类型。早在公元前 2 0 0年的《淮南子·泰族训》中就曾对南方的野生稻有过记载。据推测它的产生是多年生野生稻与栽培稻渐渗杂交的结果。多年生野生稻生存通常…  相似文献   

4.
对从韩国引进、收集于亚洲不同产稻国的杂草稻材料,田间隔离种植、观察、记载杂草稻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参试的199份杂草稻中,杂草稻抽穗天数和株高的变化范围均大于栽培稻;颖壳色共6种,多数表现为淡黄色和黄褐色斑点、微红、金色(似栽培稻颖色),部分表现黑褐色和褐色(似野生稻颖色);种皮色以红色为主,部分为白色;40.7%材料有芒,芒色以金色和紫色为主;部分材料易落粒;再生力强。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变异类型丰富,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在水稻改良中应有目的地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5.
丁卫东  罗瑾 《作物研究》2009,23(2):89-91
为了解不同类型水稻的头季稻一再生稻产量性状,对三种类型水稻的14个品种(组合)在同一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类型水稻的头季和再生季的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发现两系杂交稻比常规稻和三系杂交稻作为头季稻一再生稻栽培,产量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现存的七省(区)的1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其中广西普通野生稻6份,东乡野生稻5份,广东、湖南各2份,福建及云南景洪普通野生稻各1份)及28份栽培稻地方品种的叶绿体DNA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28份中国栽培稻被分成三类,C1、C2和C3。其中C2叶绿体基因组类型仅有1份材料,为一个籼稻品种。两个主要类型C1和C3分别对应于粳型和籼型,说明中国栽培稻在叶绿体基因组存在籼、粳分化。17份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叶绿体DNA用同样3种内切酶酶切,共产生两种类型。它们分别与栽培稻中的C1和C3相同,其中C1类型占主要,为94.1%(16/17),具C3型叶绿体基因组的野生稻为1份广西材料。此外没有检测到新的类型。这说明在中国普通野生稻中也存在对应于栽培稻籼型和粳型两种不同的叶绿体基因组类型,而且是以对应于粳型的C1型叶绿体基因组类型材料为主。从大多数中国普通野生稻具有与粳型栽培稻相同的叶绿体基因组类型,可以推测粳稻起源于中国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求栽培稻同野生稻种的亲缘关系,采用去壁、低渗和Giemsa染色制片法,比较分析了我国的普通野稻(Oryza rufipogon Griff.)=O. perennis Moench),药用野稻(0.officinalis Wall),疣粒野稻(O. meyeriana Baill.)和栽培稻(Oryza sativa L.)的粗线期核型。试验结果表明,最长染色体长度与最短染色体长度的比值,以普通野稻同栽培稻最为接近。根据Levan等的臂比率标准,普通野稻的核型为7 M + 5 SM;药用野稻为6 M 十5 SM+l ST;疣粒野稻为7M+ 5 SM; 栽培稻为6 M 十6 SM。普通野稻同栽培稻具有相同类型和编号的染色体数目最多,核型最相似,表明二者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就种内核型变异的主要表现及引起变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群策  梁芳 《杂交水稻》2003,18(4):66-68
以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4x=48)和4份二倍体水稻(Oryza 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ryza glaberrima,2n=2x=24)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配组,共配制32个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栽培稻分别与亚洲栽培稻中的两种倍性水平的水稻品系进行杂交均表现出一定的可交配性,生殖隔离并不很严格。然而,不同倍性的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其结实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二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不容易杂交,其结实率比较低(0.32%—1.93%),而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较容易杂交,其结实率比较高(1.22%—8.86%,)。由此认为,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与非洲栽培稻杂交更容易将后者的遗传物质引入亚洲栽培稻。  相似文献   

9.
野生稻资源研究及其在水稻育种上利用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野生稻资源类型及分布 1.1 世界野生稻类型及分布 对世界上稻属(Oryza L.)的种类众说不一,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普遍认为,稻属常见的有22个种,其中包括亚洲栽培稻(O. sativa L.)、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和20个种的野生稻类型(表1).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方强农场的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大,危害严重.为寻找高效、安全、低成本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最佳药剂,进行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供试水稻品种:镇稻4号;(2)栽培条件:试验在我所8号试验田进行,前茬小麦,土质潮盐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水稻于6月22日移栽,机插方式,长势一致.栽培管理同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1.
探讨茶树的生态型分类,不同生态型花的构造存在差异。对日本种(山茶和栽培种)、中国种、阿萨姆种约2400株个体进行调查,按照下图雌蕊和雄蕊长度比,可分为长(L)、中(M)、短(S)3类。花柱分岐点的节(knot)的有无,分成2类。雌蕊的花柱的位置深(I)、中(m)、浅(S)分为3类。共分为18个型的组合。 关于雌/雄蕊长比:日本种平均长雌蕊为  相似文献   

12.
1概况 我国的栽培稻分为籼、粳两大亚种,北方稻区栽培的是粳型品种.由于北方冬季寒冷,栽培的粳稻种子在田间自然越冬翌年春季不能发芽出苗.但近几年在辽宁稻区出现了一种以杂草形式生存的一年生北方野生稻,这种北方野生稻农民称其为"疯稻子".北方野生稻在田间生长繁茂,营养生长期与当地栽培稻不易区分,在出穗后才能鉴别.  相似文献   

13.
以叶背绿色型和叶背紫红型两种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生态型的组培苗为试材,进行叶片CO2吸收的日动态变化、气孔密度及光合色素的测定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唇兰属于CAM(景天酸代谢途径)植物;叶背绿色型的CO2吸收速率大于叶背紫红型;两种生态型的气孔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种生态型的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Chl a)含量、叶绿素b(Chl b)含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也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Chl)含量的比值则有显著性差异。五唇兰的光合特性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体现了其作为一种热带兰对生长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三个野生稻种谷粒和花药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为了探求栽培稻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采用扫描电镜比较观嘉了我国的普通野稻(O. rufipogon)、药用野稻(O. officinalis)、瘤粒野稻(O. meyeriana subsp. tuberculata)和栽培稻(0.sativa)的谷粒和花药的形态结构,获得下列主要结果:1)谷粒表面的形态特征——栽培稻,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是由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的乳头状突起组成,瘤粒野稻是由分布不均匀的小瘤状突起组成。栽培稻、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具有粗刺毛和纤细毛,瘤粒野稻具有钩毛和纤细毛。2)花药壁表面结构——栽培稻和普通野稻是由排列整齐的长形细胞组成;药用野稻和瘤粒野稻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排列整齐的细胞, 另一类是大小不均、排列不呈条状的细胞。从谷粒形态、刺毛种类和分布、稃表面结构、花药形态、花药壁表面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柱头高度外露的稻种资源用于培育柱头外露率高的新雄性不育系,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我们在位于尼日利亚伊巴丹市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对非洲稻种资源,包括二个栽培种、三个野生种及一个杂草类型,共2065份种质进行柱头外露性状的观察。结果表明。每穗柱头外露率高(≥%)的种质的百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斑点野生稻(100%)>长药野生稻(85.7%)>非洲栽培稻(54.9%).>巴蒂野生稻(34.8%)>杂草型 stapfii(20%)>亚洲栽培稻(1%)。在1787份亚洲栽培稻中筛选出18个柱头高度外露的种质可考虑作为培育异交率高的水稻雄性不育系的亲本。本文还分析讨论了柱头外露种质的遗传及其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栽培稻选育品种等位酶多样性及其与形态学性状的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选取源自我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选育时期、不同类型的744份栽培稻选育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5种等位酶12个等位基因位点分析我国栽培稻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研究等位酶和形态学性状在多样性研究中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等位酶多态位点百分率(P)、平均等位基因观察数(A)、平均等位基因有效数(Ae)、Shannon多样性指数(I)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100%、3.167、1.515、0.452和0.272;籼粳两类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所不同,籼型多样性指数(I和He)明显高于粳型,分别为粳型的1.702和1.730倍;华中稻区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He=0.283),东北稻区则最低(He=0.062);除西南稻区外,其余稻区等位酶和形态学两类性状所获得的品种间距离矩阵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63~0.390。  相似文献   

17.
用多种方法对1997年湖南澧县八十Dang遗址出土的782粒800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的粒形等性状分析研究,观察到该古栽培稻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状变异的不同于现代籼、粳、普通野生稻的近一稻偏籼型的独立复合群体,且在演化地位上具有原始性和过渡性的特征。初步认定其为一个完全无人工选择条件下长期演化而成的原始栽培稻类型。  相似文献   

18.
以垦稻12和垦稻31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应用Richards方程对旱直播(A1)、水稻垄畦栽培(A2)和常规栽培(A3)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强弱势籽粒的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绘制不同种植方式下,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曲线。结果表明,相对于CK,垄畦栽培方式起始生长势(R0)、最大灌浆速率(Gmax·_G)明显高于CK,强势籽粒活跃灌浆期(D)和达灌浆峰值的天数(Tmax·_G)均明显短于CK。旱直播和水稻垄畦栽培方式下,籽粒灌浆速率曲线上升部分的斜率明显高于CK,且最高点所对应的Tmax·_G早于CK。垦稻31的灌浆速率的启动时间早于垦稻12,灌浆速率峰值低于垦稻12。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态型品种茶树在较大的时空差异情况下栽培,其原有的特征特性能否得到保持和发展,这是茶树引种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引种到杭州15年以上的不同生态型品种茶树研究结果认为,茶树跨多纬度引种后,只要能自然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则其特征特性和经济性状都能保持相对稳定,叶片等植物学形态虽易变化,但更新后具有恢复性。一材料和方法 (一)品种来源从六十年代初山13个省(区)引进的原始材料中选择了87个品种进行观察鉴定。供试茶树均单行单株  相似文献   

20.
正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分子设计技术与应用创新团队,构建了一个全基因组基因功能单倍型(gcHap)数据集,全面揭示了亚洲栽培稻基因功能单倍型自然变异特征,提出亚洲栽培稻多起源(驯化)假说。相关研究成果新近发表于《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上。团队成员、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徐建龙介绍,目前,关于水稻种内两个亚种indica(籼)和japonica(粳)起源的假说主要有2种:一是单起源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