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组合搭配、种子处理、培育壮秧、垄厢栽培、合理密植、间歇灌溉及病虫防治等配套栽培技术方面,总结了1个村成建制实现中低产田双季杂交稻亩产过吨粮的经验。从1990年起,我们在株洲县均坝乡杨梅村进行中低产田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配套栽培技术试点,粮食生产两年两大步,实现了全村成建制过吨粮,取得了增产增收的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经过1986—1988三年的协作攻关,已摸索出“小麦—杂交中稻亩产吨粮”的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并在大面积上推广。全省三年累计,有效使用面积196.8万亩,单产提高118.86公斤,增产14.36%。其中,示范田48.06万亩,亩产超吨粮。主要配套技术措施是:优化品种组合、合理调节收种时间、培育壮秧、适时调控群体、增强肥力和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3.
1989年雨水地区农科所与庆元县农牧特产局、松源镇农技站联合在庆元县松源镇大畈墙、南门墙建立千亩双杂高产栽培示范片,该片实际面积964亩,全年平均亩产943.0公斤,320亩全年平均亩产超吨粮,其中52亩中心方经实打验收,早杂平均亩产588.3公斤,晚杂平均亩产579.6公斤,全年平均亩产达1167.9公斤,增产极为显著。现将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不同产量水平的穗粒结构 根据测产、考种及产量调查:早杂威优35亩产从4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主要靠增穗增产,从50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则穗、粒都有相应的增加,而亩产550公斤以上的更高产,则主要靠增粒增…  相似文献   

4.
我县大麦-双季杂交稻三熟耕作制,始于1983年,9年生产实践证明,它对于增加春粮总产,促进吨粮田建设、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田少人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深受欢迎。 1990年冬至1991年10月,我们组织实施了省丰收办指令性丰收计划项目6.1万亩大麦-双杂三熟试验,按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种植业测产验收办法,分别于三季作物成熟期间对全县5个乡、15个村、45个组的225丘高、中、低样板田进行了实测验收(每丘5点,每点2平方米)、三季作物加权平均实际亩产分别为:大麦182.4公斤、早杂437.8公斤,晚杂486公斤,三季亩产1106.2公…  相似文献   

5.
福建尤溪县洋中乡的联泽村,是边远穷山区,过去种一季晚稻,产量一直只400多公斤。自1989年起改种一季杂交中稻加再生稻, 420亩稻田产量大幅度提高,到1991年亩产过了吨粮,其中有140.7亩,两季亩产达1200多公斤,文章详细介绍了他们的高产经验,包括头季和再生稻主攻目标及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6.
该文论述了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的穗粒结构特点,指出栽培策略上要主攻增穗增粒,并以水稻叶龄进程为生育诊断指标,育壮秧、促早发、争足苗大穗夺高产,并注重分类管理,实现平衡增产。  相似文献   

7.
我县烟后稻适应范围在海拨500—650米之间。抓好该区烟稻配套栽培技术,对解决粮烟争地矛盾,增加粮食产量有重要意义。措施为选用中迟熟高产杂优组合,适当提早播种插秧期,培育分蘖壮秧,综合防治病虫。  相似文献   

8.
衡东县霞流吨粮田开发示范基点,1987 年以推广双季杂交稻作为开发吨粮田的突破口,在李花、添技两村的13个组,首次连片示范种植双季杂交稻520.4亩,占水田面积48.8%,获得成功。早季平均亩产550.5公斤,比同等条件下的常规早稻亩增74公斤,增长15.2%;晚稻虽然遇到了特大干旱,但仍获得482公斤的好收成。两季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1032.5公斤,实现了亩产过吨粮。其主要栽培技术经验如下:  一、运用优良组合,科学精配 ”n8沪宁波基点引进18个不同熟知的杂交稻组合。示范种植,早晚两季实行了科学配组。考察结果表明:杂交早稻成优48一互,全生育期110天,…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丽江地区永胜县涛源乡杂交中稻D优10号亩产1007.64公斤,1989年9月20日在现场验收会议上通过了省级审定。亩产吨粮的基本经验是选用最佳杂交组合,施足有机基肥,育带蘖壮秧,单株密植。合理追肥及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0.
作者总结各地高产经验认为,穗数和粒数是杂交水稻高产的关键。为了增穗增粒必须培育带大蘖的壮秧,使本田前期分蘖早发,以建立中、后期的合理群体结构和良好的冠层结构。品种搭配上双杂能显著高产,应突破杂交早稻。  相似文献   

11.
在双季杂交稻亩产过吨粮研究中,如何解决杂交早稻的烂种烂秧、用种量大、育秧成本高和插后分蘖迟、难以确保一季亩产千斤以上所要求的苗数与穗数等问题,是我省栽培技术研究中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我们在总结常规早稻几种主要育秧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场地保温育秧,中苗带土移栽”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不仅有效地防止了烂种烂秧,提高了成秧率,而且达到了省种、省秧田、省肥、省工、省成本和早熟增产的目的,使杂交早稻大面积一季过千斤。 一、场地保温育秧的试验结果 (一)不同育秧方式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1.不同育秧方式小气候特点。场…  相似文献   

12.
我区自广泛开展吨粮田开发试验示范以来,先后探索了多种耕作栽培模式,以实现双季稻田亩产过吨粮.实践证明,“大麦配双季杂交稻”是双季稻田亩产过吨粮的优化模式。本文以娄底地区的实践,对大麦双杂耕作制栽培模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穗粒结构分析,并对其三熟高产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3.
“特优63”双季亩产超“吨粮”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优63”双季亩产超“吨粮”高产栽培技术黄德发(漳州市芗城区石亭镇农技站363002)特优63是福建省漳外1市农科所于1986年用龙特浦A与明恢63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在福建、广西、广东、江西、湖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双季两系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实施双季两系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选择香两优68 和培两优288 新组合、旱育秧浅栽、合理肥水运筹、化学调控等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点年产量平均15.87 t/hm 2,最高达18.22 t/hm 2,净增产值3 660 元/hm 2,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双季两系、双优双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杂交中稻—再生稻年亩产吨粮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0年开始,福建省三明市农技站研究并实施了“汕优63再生稻年亩产800~1000公斤(公顷产量12~15吨)[其中再生季亩产350~4O0公斤(公顷产量5.25~6吨)]规范栽培技术模式”,经多年多点试验和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稻田示范验证,具有实用性强、适应范围广的特点,在大面积生产中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应用效果及主要配套技术介绍如下。(-)应用效果1991年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文峰村采用该技术模式连片示范种植135hm2(其中洋面田67hm2,山城烂泥田34hm2山排梯田34hm2)。头季稻经省市县有关专家验收,平均单产10325kg/hm’,最高…  相似文献   

16.
何水清  易建群  周良义 《中国稻米》2020,(1):100-101,104
经浙江农业之最办公室组织专家测产验收,2018年常山头季稻+再生稻百亩方两季相加产量为1 159.3 kg/667 m^2,比2016年浙江省纪录产量超113.5 kg/667 m^2。本文对该示范方采用的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主要包括优质高产品种选择、早播早栽、平衡施肥、通气灌溉、留桩高度等,以为适宜地区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83—1984年,我们分析测定了“双杂”亩产吨粮的土壤条件和植株养分,结果如下: 一、双杂亩产吨粮要求土壤肥力比较高,产量与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吨粮田开发的深入,新郡县麦类—双季稻近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该县双季稻田中占重要地位的耕作制度。1991年全县1.7万ha双季稻田,种植麦类—双季稻0.53万ha,占双季稻田的31.4%,过吨粮面积0.46万ha,占全县双季稻田过吨粮面积的67%,其中有严塘、高桥、土桥、酿溪4个成建制乡(镇),0.19万ha双季稻田亩产过吨粮。  相似文献   

19.
1990年早、晚季在漳州市芗城区石亭乡新厝村科技组进行百亩“籼128”双季亩产超吨粮示范,取得百亩平均亩产1057.92公斤,其中产量最高的一丘,早季亩产达607.95公斤,晚季559.2公斤,双季合计亩产1167.15公斤。“籼128”双季亩产超吨粮,在栽培上应以主功穗数为主,兼功大穗,以发挥其穗多粒多的优势。采用16.5×19.8厘米的插秧规格,亩插2.0万丛,每丛插7~8本,亩基本苗12~14万苗,最高茎蘖数35~40万苗,最终有效穗24~28万穗,平均穗粒数100~110粒,结实率90~95%,千粒重27.5~28.5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