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姜堰市按照绿色食品标准,依靠科技经过10多年努力,建立了“河横”大米、“三泰”菜、“如春”咸蛋等产供销一条龙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运用盒子计数法分别计算了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三个不同类型村域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及村域所有土地类型的盒子数,通过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求出调研村域各土地类型空间分布的分维值,并讨论了其分形性质。通过各土地类型分维值与村域人地关系系统熵值的相关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人地系统具有较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土地类型总体分维值依次增大,分别为1.731 7,1.821 4,1.844 8。一般情况下,随着村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土地覆被的破碎化程度也在逐渐加大。村域人地系统的稳定程度与村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不规则性、破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村域中自然系统的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与村域中人工系统的土地利用类型呈高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周口村为例,对周口村生态畜牧业系统进行能流分析,评估了引入沼气工程对村生态畜牧业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引入沼气工程,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现对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形成了系统内部物质的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魏晓明  林聪  王伟  赵铭  张旭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4):228-230
以周口村为例,对周口村生态畜牧业系统进行能流分析,评估了引入沼气工程对村生态畜牧业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引入沼气工程,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现对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形成了系统内部物质的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疆县级土壤养分管理及推荐施肥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第一版县级农田施肥信息系统实际应用基础上,对系统从设计、内容和功能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将其建成一个可动态更新,并可持续发展应用的土壤养分管理和推荐施肥信息(GIS)系统。系统最小可实现条田级的平衡施肥决策,实现县、乡、村、条田级数据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随着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哈尼梯田系统的保护受到诸多威胁,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本文以位于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心区域的红河县甲寅乡原生态保存最好的作夫村和受现代信息影响较大的咪田村为例,基于实地考察和入户问卷调查方式,对该地区的农业种植模式、管理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1)作夫村和咪田村的水田种植面积约占一半,作夫村以种植传统水稻为主,咪田村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2)两个村化肥的使用强度属中等偏下水平,这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冲肥管理有一定的关系;约30%的农户施用有机肥,作物秸秆还田强度较小。(3)作夫村和咪田村农药使用量在正常农业活动范围之内;除草剂的施用差别较大,这与其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种植模式下多样性的生物结构有抑制杂草生长的功能。同时,作夫村劳动力相对充足,人工除草也减少了对除草剂的依赖。哈尼梯田地区存在劳动力流失、传统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增加等问题,需要引起当地管理者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合理选择土地整治项目区,该文以佛冈县为例,阐述县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和类型,并确定土地整治的主导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地方土地整治有关政策和法规规定,确定土地整治项目点的整治类型及其潜力等级,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编制了综合潜力等级图,根据县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选择的原则和要求,利用土地整治综合潜力等级图,获取佛冈县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构成体系。结果表明:佛冈形成了3个明显的以河流治理、农用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整治相结合的流域综合整治区,即潖江流域综合整治区Ⅰ、整治区Ⅱ和烟岭河综合整治区;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重点区位于石角镇吉田村、凤城村,迳头镇大陂村;城乡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位于龙山镇鹤田村,汤塘镇联和村、新塘村,水头镇王田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位于龙山镇车步村,汤塘镇汤塘村、围镇村、江坳村,迳头镇社坪村;农地景观综合整治的重点区位于龙山镇良塘村。该文为系统地选择区域土地整治项目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岳阳村按循环利用型生态模式建设三年来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其农业系统结构、亚系统间的能流物流效益进行了概算比较,阐明了岳阳村实施生态建设三年来连年持续发展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对河南省吴沟村482块农田属性及其能量投入产出特征的调查分析表明,吴沟村农田系统中能量投入、产出较大的地块主要位于居民区周围和吴沟公路两侧;相比而言,旱平地为高投入、高产出、高利用效率的系统;农田系统能量产投效率与农田能量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存在密切关系。就不同种植作物而言,单位面积产投效率为黄豆<小麦<玉米。  相似文献   

10.
李典 《中国水土保持》1993,(5):41-41,53
<正> 移风沟流域是黄河中游局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选择的第四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科学试验、示范的试点流域。总体来看,流域内有着较好的大农业基础,但是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为了对全流域经济进行系统研究和宏观调控,便于分类指导,使不同类型区的经济都能稳步发展,我们采用了系统聚类的方法财流域的六个行政村进行了经济类型区的划分,并提出了今后各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并合理制定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的同时,需综合考虑耕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问题.从耕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耕地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耕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浙江省义乌市岩南村为例进行了该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利用GIS作为辅助手段,将岩南村划分为9个适宜性评价区域,评价分析了各区域内土地资源配置方向,探讨了评价结果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可为村级土地规划中耕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村庄作为乡村人地关系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布局与发展态势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对象和重要内容。该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布局优化的新内涵,以满足乡村自身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构建涵盖"城镇辐射""资源禀赋""生态安全"3个维度特征的指标体系,以江苏省睢宁县为研究区,在村域尺度进行村庄类型识别;采用Pajek复杂网络分析法构建村庄等级体系;在村庄分类分级的基础上,明确各类型各等级村庄的发展职能,进而探索其整治潜力。结果表明:1)乡村发展具有异质性,村庄分类分级能够为村庄整治潜力的测算评价、整治区域的优选和时序安排提供有效支撑;2)村域尺度下,研究区可划分为城郊融合类、激活优化类、特色提升类、生态保护类、拆并搬迁类等9种单一或复合类型,结合"中心村-次中心村-一般村"的村庄等级结构体系,可形成"规模-格局-质量"的整治潜力分区;3)研究区占主导类型的为激活优化类,全县可复垦潜力共计627.51 hm^2,可盘活潜力共计17 299.91 hm^2。各类型等级村庄的发展职能、整治潜力及综合整治对策等研究成果可为村镇布局优化重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调控、乡村振兴战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等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对其进行空间重构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该研究引入共生理论,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共生系统,明确重构原则与步骤,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对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予以实证,构筑了生产功能型、服务功能型、生活功能型3种农村居民点组团并在村域尺度下予以空间表达,形成"一轴一带三团"的村域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共生理论对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基于共生策略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既能确保农村居民点的互联互通,又能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实现村域"资源共享、环境共建",发挥村域资源优势,提高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率,为丘陵山区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自然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自然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构建了自然村生产生活循环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建立评价方法。以河北邢台市山区某村为例,针对其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特点,构建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该村农业废弃物以果木剪枝、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尿等为主,通过构建以果木剪枝热解+炭基有机肥还田为纽带的循环利用模式,辅以污水处理利用技术,实现了废弃物能源化和就地肥料化利用。通过对该自然村循环利用模式进行实地评价验证,结果表明该自然村生产生活循环技术模式评分结果为优。该文为中国村镇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模式选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陕北黄土高原分为6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笔者从土地利用结构、生物群落、产值结构、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和转化效率、粮田氮素循环、作物水分利用率、水土保持效益等方面来分析各系统的生产力,通过典型事例来论证观点,并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从现状分析结果来看,以延安市庙沟为代表的梁状丘陵果林农牧系统,由于大力发展苹果生产,经济效益最高,1990年人均纯收入达1166.7元,比周围村高1.9倍,目前百亩果园供养44.6人,比百亩草地供养人数高8.3倍,至1995年可供养217人。以米脂县泉家沟为代表的峁状丘陵果粮副牧系统,由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退耕还林种草,年土壤侵蚀模数由60年代的16000t/km2降低到3000t/km2,1990年人均纯收入656.4元,比周围村增加1倍,目前百亩果园供养95人,比种粮食多供养9.1人,至1995年可供养190人。  相似文献   

16.
胶州市胶北镇10个村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村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村庄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在明确村庄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基础上,以胶州市胶北镇10个村庄为例,构建了村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村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村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其中3个村庄低度利用,7个村庄中度利用,无村庄过度利用或集约利用。在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合理利用空闲地和闲置宅基地、提高村庄生活便利度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建议。该研究可为开展村庄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系统优化模拟及经济环境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系统能够为农村居民集中供应稳定清洁的炊事能源,是中国农村能源发展的方向。该文首先对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系统经济环境效益进行核算,然后根据各系统经济效益内部收益率的大小将原始系统分层。结果显示,原始状态下,系统的环境效益普遍较好且具有规模效应,但经济效益差异较大,体现出规模越大越不经济的状况。以贴现率0.08和原点0为分层点,依据各系统的内部收益率将原始系统分为3层进行优化。根据不同层级系统的规模、效益、条件和优化必要性,从替换发酵罐恒温燃料、配置沼气发电设备为沼气系统供电、建设循环农业系统3个方面灵活选择制定符合不同层级现实需求的优化措施。优化后各系统的综合效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系统优化后,一级系统的2个项目经济效益变化不大,环境效益提升显著,分别提升了112.88%和134.43%。二级系统的4个项目在优化后内部收益率都达到或超过了贴现率8%,经济效益由一般升级为良好;同时,环境效益分别提升了88.16%、100.02%、103.22%和109.09%。三级系统的3个项目内部收益率都为负值,属于不具备经济效益的项目,优化之后,其中的2个项目内部收益率已经转正,经济效益由无升级为一般,同时,环境效益分别提升了116.36%、123.92%和101.19%。优化的主要措施是削减运营成本,但现实情况更为复杂,各地应该因地制宜,灵活选择优化措施。大型系统需要在建设时积极参考国家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严格控制成本。  相似文献   

18.
目前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玉米籽粒机收将是大势所趋,因此人们对玉米品种的选择也趋向于耐密植、抗倒伏和籽粒脱水快等优良性状。为了筛选出陇东旱塬区适宜的籽粒机收玉米品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引进的17个玉米品种表型性状和籽粒机收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和恒5266产量高,但是机收表现不理想;迪卡159、先丰9号、先玉1483、五谷737和新农育6003等5个品种综合表现良好,可以作为陇东旱塬区籽粒机收玉米品种贮备品种加以推广,尤其是五谷737产量高、抗性好、机收表现好,宜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呼伦贝尔天然打草场分布及生物量遥感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天然打草场在中国草地畜牧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保障草畜季节平衡、确保家畜安全过冬,灾后应急救援的饲草储备资源。目前关于天然打草场的资源分布与生物量高低等信息的研究欠缺,限制了区域性饲草储备资源的有效利用。该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陈巴尔虎旗天然打草场的资源分布及生物量估算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陈巴尔虎旗天然打草场面积达80.28×104 hm~2,其中鄂温克民族苏木打草场面积居首位,为22.69×104 hm~2,巴彦哈达苏木、东乌珠尔苏木、呼和诺尔镇及西乌珠尔苏木的打草场面积次之,面积均大于9.00×104 hm~2,宝日希勒镇面积最小,为0.64×10~4 hm~2。基于MODIS-NDVI与打草场实测量建立的反演模型相对误差为20.56%,能够比较准确地估算牧草产量;陈巴尔虎旗天然打草场平均生物量为1.24×10~3 kg/hm~2,总生物量为992.90×106 kg,生物量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鄂温克苏木打草场总生物量较高,为304.21×10~6 kg,巴彦哈达苏木次之,为221.01×10~6 kg,其他苏木占47.10%;研究区天然打草场面积和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温性草原和温性草甸草原,少量分布在低地草甸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及沙地草原。该研究结果可为将来分析典型牧区陈巴尔虎旗天然打草场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农业区位论对指导农业生产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方各项制度背景所提出的杜能理论需要根据中国实际予以修正。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基于农户实地调查,着眼于村域视角,利用MapInfo 7.0和ArcGIS 9.3软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村域的农业活动空间格局与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吴沟村农业生产布局在水平方向上,沿村庄延伸方向向两侧呈圈层状拓展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呈现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分层格局,乡村聚落所在高度以上主要为退耕林地,以下为菜地、农作物等。最后,对农业活动空间格局变动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地形、农田通达性、灌溉条件、土地制度显著影响村域农业活动空间。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改变种植结构、修建水利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加速土地流转和发展旅游业等方面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