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宁波口岸首次从日本进境的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携带土壤中截获了1种肾状属线虫,经形态特征鉴定以及r DNA的ITS和28S基因D2D3区序列比对,鉴定为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相似文献   

2.
据调查,福建省漳州市香蕉组培假植苗普遍遭受肾形线虫侵染.通过观察形态特征,该病原线虫被鉴定为肾状肾形线虫,这是国内首次发现该线虫侵染香蕉组培假植苗.肾形线虫以未成熟雌虫侵染香蕉幼嫩的根组织,虫体前部插入皮层取食,后部在根组织外发育肥大;香蕉肾形线虫成熟雌虫通常为半内寄生,有时完全埋生于根组织内;受侵染的香蕉假植苗根系萎缩、变黑腐烂,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不良.  相似文献   

3.
肾形肾状线虫的生活史及繁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的生活史及在植物根部的繁殖情况,以2龄幼虫接种大豆幼苗,定期取样,通过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方法系统观察肾形肾状线虫在寄主根内的侵染及发育,同时,以10、100、1 000和10 000条.盆-1 2龄幼虫接种大豆幼苗,80 d后统计土壤中线虫及根系统中雌虫、卵囊和单卵囊内卵的个数,数据采用SAS 9.0软件分析.结果表明:在(27±2)℃条件下,肾形肾状线虫整个生活史约为27 d;80 d后,不同接种量的土壤线虫量、单卵囊内卵的个数,线虫总量及繁殖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根系统中雌虫和卵囊数量、土壤中线虫数量及线虫总量随着接种线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单卵囊内卵的个数和繁殖系数却随接种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繁殖系数最大值为140.4,最小值为2.9,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48倍;大豆生长受到影响,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随接种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利用DNA序列分析技术对我国浙江、福建和重庆3个地区的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RN)种内群体及群体内个体间核糖体RNA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群体间均获得2种PCR产物,标记为变异类型Ⅰ(RN_VAR1)和变异类型Ⅱ(RN_VAR2)。基于每个群体内2条雌虫分别挑取各变异类型的5个克隆测序,共得到60个克隆序列。经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肾形肾状线虫rDNA基因2种类型的ITS区变异很大,其中变异类型Ⅰ序列长度为705~712bp,鸟嘌呤和胞嘧啶(guanine and cytosine content,GC)含量为45.1%~46.7%;变异类型Ⅱ序列长度为854~860bp,GC含量为48.4%~50.0%。2种类型的ITS相似度(包括5.8SRNA基因)仅为62.1%~65.6%,而各rDNA变异类型内部各个克隆序列也存在差异,变异类型Ⅰ内个体间相似度为89.9%~100%;变异类型Ⅱ内个体间相似度为91.4%~99.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种变异序列明显分成2支,同时通过ITS序列分析无法将3个地方群体区分开来。经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发现RN_VAR1含量稍大于RN_VAR2,分别占保守18S基因的rDNA重复单位含量的56%和40%。同时,还发现肾形肾状线虫的2种rDNA-ITS变异类型与已报道的2种18SRNA基因变异类型相对应,表明肾形肾状线虫存在2种rDNA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蔬菜肾状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结果表明:蔬菜肾状线虫在湖南长沙地区每年可发生四代,但第四代发育不完全;蔬菜肾状线虫寄主范围包括茄科、豆科、葫芦科、旋花科、菊科、石蒜科等6科19种蔬菜作物;10%克线磷、10%万强每亩3kg对番茄肾状线虫病防效好,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东省香蕉(Musa nana Lour)主要产区东莞、高州等地调查,发现香蕉肾状线虫不但分布普遍,而且有些地方虫口密度很大。在70个根和土样中有肾状线虫的占61.4%虫口密度可高达1754/100克干土。肾状线虫仅以年青雌虫侵染香蕉根,以虫体前部插入皮层取食,营半内寄生生活发育至成熟。成熟雌虫固着在靠近内皮层处取食,侵染香蕉根引起侵染点附近内皮层细胞壁加厚,容易断裂;内皮层、中柱鞘和维管束薄壁细胞融合成合胞体,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侵染发病高峰期。根据形态特征、生活史和寄主范围,初步鉴定主要种群是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Linford and Oliveira,1940)。  相似文献   

7.
1992年春季,在泰安市山东农业大学花卉温室和济南市植物园内的虎刺梅(又名铁海棠)(Enpnorbia milii)的根部发现一种寄生线虫——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此线虫过去在我国南方的广东、云南、贵州等省有为害蔬菜等作物的报道,而在我国北方,本文尚属首次报道。现将调查研究结果初报如下。1 症状该线虫寄生在虎刺梅的根部,为害轻  相似文献   

8.
棉田枯萎病发病率和严重度,用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reniformis)和枯萎菌联合接种比单接枯萎菌显著提高,且病情增长块,土壤中肾形线虫数量也较单接肾形线虫高。说明棉花枯萎病与肾形线虫有协生现象,感病品种更明显。用联合接种法对棉花新品系B013-2和B023-11进行兼抗性鉴定,二者均属耐病类型。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宁波慈城镇盆栽植物根际土壤中发现的2种毛刺科线虫:雪松毛刺线虫(Trichodorus cedarus Yohoo,1964)和肾形拟毛刺线虫(Paratrichodorus renifer Siddiqi,1974)。其中,肾形拟毛刺线虫为浙江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0.
在华南农业大学香蕉园的根际线虫主要种群是肾形肾状线虫(R(?)Linford & oliveina,1940),占线虫总效的79.74%;小秆线虫(R(?) spp.),占13.45%和双宫螺旋线虫[H(?)(?)(Cobb,1893)Sher,1961],占3.53%。不同种群线虫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有不同的趋向性,小秆线虫主要分布在0—10厘米处;双宫螺旋线虫在11—20厘米;肾形肾状线虫在31—50厘米。肾形肾状线虫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5月上旬是全年发生的最高峰时期,2月下旬是全年发生效量最少时期,其波动与积温及土壤含水量有密切关系,小秆虫和双宫螺旋线虫的季节波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胡萝卜根结线虫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菌颗粒剂、1.8%阿维菌素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1%甲维盐微乳剂+80%攻线1号水剂和0.1亿cfu/g康地蕾得细粒剂5个不同药剂处理对胡萝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8.34%,77.16%,75.57%,73.53%,61.77%,其中,淡紫拟青霉菌颗粒剂防效最佳,推荐生产上使用该药剂防治胡萝卜根结线虫病。  相似文献   

12.
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reniformis是印度木豆的主要害虫。相传某些土著植物有杀虫功效。因此,将Argemone,Calotropis,Caster,Merigold,Mustard,Neem,Parthenium,Sarifa,Sesamum和Mahua共10种植物的碎叶按0.067hm ̄2的1000g±100g的施用量施入土壤中并于玻璃网房中播种了两个木豆品种。每钵接种250个线虫卵囊,未施碎叶组同样进行接种作为试验对照。观测了接种后45d时植物生长量和线虫总量等,发现楝叶处理组木豆生长量最大。与对照相比,10种植物碎叶处理均显著地抑制线虫卵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系统调查了田间小麦根组织和根围土壤中小麦根腐线虫群体密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其发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调查发现,小麦根腐线虫群体数量在郑麦004和豫麦70号的根组织中都出现了2个高峰期,分别是2008年12月1日(每克根组织中1535条、290条)和2009年5月1日(每克根组织中2...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柳州市鹿寨县平山镇秋冬大白菜、芥菜根结线虫危害严重的问题,利用定植前撒施生石灰的方法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667m2施用生石灰100kg的土壤pH值由4.6上升到6.5,根结线虫的发病率仅为16.67%,比空白对照低70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根结线虫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和胡萝卜营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和胡萝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胡萝卜的营养生长阶段,透明膜和黑色膜覆盖对土壤均有明显的增温效应,日均土壤温度分别比对照提高4.34℃和3.33℃.透明膜和黑色膜覆盖后有效促进了胡萝卜肉质根的生长发育,播种后110d时,单根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9.97%和12.64%,同时营养生长期分别比对照提前32d和19d,且透明膜总体效果优于黑色膜.  相似文献   

16.
粗皮侧耳对花生根结线虫群体动态的影响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杀线虫担子菌 -粗皮侧耳 (Pleurotus ostreatus)对花生根结线虫病的防治作用及施用技术。结果表明 ,P.ostreatus能有效地降低土壤中二龄幼虫的密度 ,与对照相比二龄幼虫减少 80 %以上 ;显著地降低花生根结线虫的侵染量 ,使根结内虫口密度下降 40 .0 0 %~ 82 .6 4% ,根结减少 86 .96 %~ 94.0 3% ;推迟根结线虫的初侵染 ,有效地降低病害流行速度 ,使花生根结从对照组的逻辑斯蒂增长下降为施菌组的线性增长 ,有效地防治了花生根结线虫病 ,防效可达 80 %左右 ;同时其在土壤中易于定殖并具有较好的持效性。该菌防效与菌量及施菌时间关系密切 ,在菌量一定的情况下 ,施菌时间是影响防效的关键因素 ,以施菌后 2 0 d播种为宜。  相似文献   

17.
宋利云  龙昱  蔡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10-2011,2071
从岩石风化至成壤过程在空间上分布区域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成土成壤特征以及成土成壤物质的流入特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土壤母质来源、农用地地貌特征、成土成壤单元类型、"土壤四大特性"等分析,指出封闭型、类封闭型成土成壤单元是名特产品产出的空间条件;研究区内农用地的土壤母质来源地层单一,且未经过远距离搬运,保持了岩层岩石成土矿物的特性,是形成名特农产品麦萝品质的特色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