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云冷杉林分不同采伐强度对比,分析出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的变化情况,提出保护和恢复云冷杉林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云冷杉林是洮河林区的主要森林类型。由于长期的自然演替和人为影响,形成了各种结构的林分。为了科学地经营现有森林、提高林分生产力,建立最佳林分结构,我们应用数量化理论Ⅰ,根据一九八八年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一次复查洮河林区的部分样地调查材料,建立了预测数学模型,依此得出并分析了洮河林区云冷杉林的最佳林分结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洮河林区云、冷杉林择伐周期研究和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样地资料,对该林区云、冷杉林分类型多样性和林分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区的林分类型多样性随郁闭度的降低而增加,林分的稳定性随多样性的增加而降低,林分处于逆向演替过程中,林分的稳定性处于最低限;云、冷杉林与环境因子——海拔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在高海拔区云、冷彬林十分脆弱,一旦原有种群结构的郁闭度低于0.3,森林的稳定性将被破坏,即使在完全封禁的条件下,25年生的疏林要恢复到有林地状态,需要40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天然云冷杉林是世界主要森林类型之一, 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探明天然云冷杉林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 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 因地制宜地合理经营云冷杉林意义深远而迫切。文中概述了我国天然云冷杉林的分布、结构和更新演替特征, 分析了经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1)对禁伐区内的云冷杉林分, 坚决杜绝一切采伐活动; 对限伐区要严格控制采伐强度, 一般控制在伐前蓄积量的15%以内; 对商品林经营区可按每公顷蓄积量的大小确定适宜采伐强度, 并按照林分特点进行经营, 做到科学择伐。2)对林地草本植被密集、灌木覆盖度不大、采伐迹地上有种源条件的进行封育、栽植或补植,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3)建立秦岭冷杉、大果青杄、元宝山冷杉等珍稀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和科学试验站, 积极开展就地保护, 减少人为破坏。4)适时采种, 就地建立苗圃, 开展育苗造林, 扩大人工种群, 促进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北坡亚高山云冷杉林植物种类的重要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带云冷杉林的植物种类的重要值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主要伴生树种在各云冷杉林群落的重要值,长白山北坡的云冷杉林可分为三类,即红松云冷杉林,典型云冷杉林及岳桦云冷杉林。  相似文献   

6.
白龙江林区冷杉林生产力预估和林分立地质量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5块典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量化理论I的方法,对本区冷杉林生产力进行了预估,提出了冷杉生产力预估化模型,确定了影响林木生产的主导因子为:坡向,土壤种类,坡位,海拔,为经营为冷杉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四川红杉(Larixmastersiana)为松科落叶松属植物,我国二级重点保护树种,它仅分布于岷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地区,多散见于云、冷杉林缘或溪边[3,9]。对于四川红杉原始林分的林学特征和人工林分的结构、生长规律、生物量和生产力均有研究,而且对其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云冷杉阔叶混交林为对象,比较混交林优势高的估计方法,为混交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调查53块云冷杉阔叶混交林样地,样地为圆形,面积600 m^2。在每个样地实测6株针阔叶树种优势木的树高和年龄,并采用针叶树的优势高、阔叶树的优势高、算术平均优势高、加权平均优势高4种方法估计林分优势高,通过不同优势高的相关分析、与林分年龄、蓄积量、生产力和密度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4种方法得到的林分优势高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434~0.980之间;但单用针叶或阔叶树得到的优势高与二者平均高的差别较大,算术及加权平均方法的结果非常接近;4种方法得到的林分优势高与林分蓄积量具有中等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358~0.577之间,以断面积加权林分优势高最大,但与林分生产力无显著的相关性;林分优势高受到林分密度的显著影响,与年龄的关系很弱。[结论]对于云冷杉阔叶异龄混交林,4种林分优势高都不能反映立地生产力,需要更多的验证和发展新的立地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过伐林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经营过伐林,使其保持好的林分结构,是林分生态系统在经营情况下正向演替和产生较高效益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用捡查法经营情况下的林分连续14a的结构状况及变化,认为十几年的检查法经营实验,调整和改善了林分的径阶和蓄积结构,林分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清林对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择伐作业林分的归堆法、归带法和散铺法3种清林方式,采用标准地和路线调查法进行了天然更新调查。结果表明这3种清林方式对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天然更新影响较小;散铺法对该林型林下植被的生长有影响。堆放时间超过10a的枝堆上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云冷杉幼苗,这说明堆枝可以为云冷杉天然更新的发生提供更多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云冷杉过伐林主要树种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长白山针阔比9∶1、8∶2、7∶3的云冷杉过伐混交林,探讨直径结构、空间格局、蓄积生长、林下更新以及植物多样性等林分结构问题,为恢复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出结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以不合理的非经营性采伐,红松成主要择伐对象,红松不同年份各径阶株数变化幅度较大,直径18 cm开始出现缺损株数现象,缺乏中、大径组株数,导致母树数量、结实量和种源减少,造成在主要树种中红松更新最差的问题,不利于林分正向演替。不同针阔比混交林空间格局与其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在同一林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针阔比9∶1、8∶2、7∶3的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别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红松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因此,恢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红松和珍贵阔叶树种作为目标树种,采取目标树培育方法,伐除影响其更新和生长的林木,而将云冷杉和一般阔叶树作为伴生树种,逐渐减少云冷杉的优势,最终逐渐恢复成红松阔叶混交林;对针阔比8∶2和7∶3混交林红松分布格局,采取人工补植、间伐等措施,结合天然更新,向随机分布进行调整;采取人工补植、清理母树周围枯枝落叶层等措施人工辅助红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2.
云、冷杉野生苗雨季造林技术要点邱本正云、冷杉是高海拔山区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树种,也是重要的用材树种。但云、冷杉一旦被采伐后不及时更新造林,迹地的立地条件会很快恶化,森林状况很难恢复。云、冷杉生长周期长,是慢生的阴性树种,直播造林难于成功。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云冷杉不同采伐强度的对比分析,提出保护和恢复云冷杉林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局云冷、杉占优势的林分,面积均占过熟林的38%。主重类型有阔叶云、冷杉林、枫桦云、冷杉林、红松云、冷杉林及云、冷杉林。在海拔1400米处,分布有岳桦、鱼鳞松林。对云、冷杉林分。我局历来采取择伐作业。1961年以前实行径级择伐,以后是采育择伐。据1979年采伐更新普查,全局择伐比重占80.3%,而云,冷杉林分则几乎百分之百实行择伐。为了观察择伐后林分生长及更新效果,从1974年起,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云冷杉不同采伐强度的对比分析,提出保护和恢复云冷杉林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云冷杉林采伐强度与恢复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云冷杉林不同采伐强度的对比,分析出不同采伐强度下保护与恢复云冷杉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白龙江林区冷杉林分里查德(Richards)生长收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437株岷江冷杉解析资料,建立是查德单木生长模型,预估树高,地径,冠幅及根幅的收获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该模型,可对杜鹃冷杉林单木进行生长预估,进而推算全林分收获量,为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云冷杉林分的合理择伐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云冷杉林分的采伐强度。分析了云冷杉林木枯死及风倒、风折的原因。提出云杉冷林分择伐强度应为伐前蓄积量的20-25%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现有云冷杉林的质量,给合理经营提供依据。本文在延边州范围内搜集省级样地80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样地10块,县局级样地375块。分析了云冷杉林的树种组成结构、林分密度、各径阶间的株数变化和林分生长过程等情况,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经营现有云冷杉林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修正的Delphi方法就H_2SO_4、HNO_3、O_3、NO、SO_2对美国7种森林生态类型的林木生长量的影响,向北美洲41位从事林业与空气污染方面研究的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指出,O_3对森林生长危害最大;空气污染对南加州针叶林及高海拔云冷杉林的危害最大;若不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今后20年森林生长量将继续下降。调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空气污染对森林的影响及制定林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