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海拔600米以下,年均温18℃左右,秋季光、热、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利用杂交稻收割后至秋种前的一段空闲期间,蓄留一季再生稻,是提高稻田利用率,扩大杂交稻增产领域,促进水稻生产发展的一条新途径。1985年,本省部分低热地区利用杂交水稻蓄留再生稻获得成功,以后逐年有所发展。1988年全省  相似文献   

2.
稻田多熟制间套作的立体种植结构和高产配套技术。是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光、温、热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稻田三季五熟“大麦+绿肥=西瓜+玉米一稻”新复种方式中的西瓜间作春玉米的配套技术,进行试验总结,从而为粮经双丰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村乡是省、地、县“吨粮田”开发的综合示范基点,1986年实现了双季杂交稻亩产过吨粮的目标。为了充分挖掘粮食生产的潜力,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和冬春温光资源,实现稻田亩产过“三纲”的新台阶,1986年冬季至1987年秋季,我们在大村乡开展了大麦——双季杂交稻(以下简称大麦双杂)亩产过“三纲”(1200公斤)高产栽培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4.
喻志东 《种子科技》2000,18(5):293-293
再生制种是利用头季杂交稻制种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进行的制种。协优 6 4制种和再生制种总生育期短 ,能确保安全抽穗扬花 ,高产稳产。选择早秋易田块进行 ,既可保证再生制种成功 ,又可避免稻田抛荒。再生制种是前季制种的延续 ,前季制种是再生制种的基础 ,在管理上要兼前顾后 ,采取稳前保后的原则 ,既要有夺取前季高产的技术 ,又要有确保所留稻桩根系活力和休眠芽活力 ,营造再生制种高产的技术。1 前季制种几个相关技术1.1 播期安排 :为确保两季都能在有利的气候下安全抽穗扬花 ,根据我市的气象资料 ,我们把再生季的始穗期定在 8月 2 8日…  相似文献   

5.
张运胜 《作物杂志》1991,7(2):24-24
稻田三杂配套就是指在同一块稻田里,第一季种植杂交油菜,第二季种植杂交早稻,第三季种植杂交晚稻。我县地处洞庭湖区西北部,往年稻田耕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轮耕模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耕层构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2009年小麦季开始至2012年玉米生长季结束连续3个种植周期设置小麦季免耕、深松或翻耕+玉米季免耕或深松的6种耕作模式组合,研究其对农田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作物产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玉米季深松大幅度提高0~40 cm土壤的周年总孔隙度,小麦季深松或翻耕改善了土壤孔隙状况。小麦季耕作和玉米季耕作的交互效应是各层次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而玉米季耕作的独立效应是土壤各层次非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小麦季深松和翻耕促进小麦生育后期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深松较翻耕和免耕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升高。玉米季深松比免耕提高了玉米在灌浆阶段对水分的吸收,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同时对后茬小麦有积极作用。从全年产量与品质看,6种耕作模式组合中,全年两季深松效果最佳,其次是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这两种轮耕模式均适合在华北平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邵东县斫曹乡石坪村实行元胡、春玉米、晚稻三熟制,是1997~1998年开展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试验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新模式。1999年种植10hm2,据县农业局调查,元胡干品产量达2243kg/hm2 、玉米7883kg/hm2 、稻谷7733kg/hm2,三季净产值达39166元 /hm2,比二熟制双季水稻种植模式增值显著。其栽培技术如下。1 茬口安排10月中、下旬晚稻收获后,及时种植元胡,元胡在4月底至5月初收获。玉米采取育苗移栽,在4月上旬移栽于元胡行间,7月上、中旬收获。玉米收获后,及时栽插晚稻。2 稻田选择与准备选择排水良好、灌溉方……  相似文献   

8.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杂交稻组合,高产且早熟的鲜见。要进一步发展高海拔山区和双季稻作区的水稻生产,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必须采用早熟高产组合。因此,有必要开展早熟杂交稻超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稻田种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稻田种植制度的改革经历了4个阶段:增加稻田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扩种双季稻,发展3熟制;调减双季稻,推广杂交稻;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稻田效益。分析了各个阶段稻田种植制度的改革的内容和实质、主要特征。介绍了目前湖南省主要的高效稻田种植模式,包括立体种植和种养结合等,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南省稻田种植制度改革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水管理与有机肥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甲烷自动测试系统,在水稻生长季两个小时一个轮回持续监测了三种水管理和两种施肥措施的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稻田甲烷排放早晨低,午后高,日变化与气温及稻田表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大体一致;甲烷的季排放高峰发生在水稻分蘖期;稻田水管理和有机肥的施用对稻田甲烷排放有剧烈影响,稻田排水晒田,甲烷排放剧减,稻田施用有机肥,甲烷排放倍增;采用常规灌溉、湿润灌溉、淹灌和常规灌溉不施有机肥的水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10.83mg m~(-2)h~(-1),6.25mg·m~(-2)h~(-1),14.5mg m~(-2)h~(-1)和0.81mg m~(-2)h~(-1)。本研究提出水稻田实行合理水管理,结合施用适量有机肥是确保水稻持续高产、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超级稻育种实践和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5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籼稻矮化育种的兴起使稻谷的产量增加了20% ̄30%,给水稻生产带来了第一次突破性飞跃;20世纪70年代三系杂交稻的问世使稻谷产量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使稻谷单产增加了20%,水稻品种矮秆化和籼型杂交稻的三系配套是现代水稻育种史上的两个重要里程碑。本文主要论述了超级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实践以及中国超级稻育种的前景;同时介绍了福建省超级稻育种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成果,比如超级稻组合汕优明86,2001年在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的百亩超高产示范片,头季平均每公顷产量为12765.0kg,再生季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101.0kg,两季合计每公顷产量达19866.0kg。其中产量最高一丘(0.068hm2)头季每公顷产量856.9kg,再生季每公顷产量达12853.5kg,两季合计每公顷产量达21570.0kg,再生季单产刷新世界记录。  相似文献   

12.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唐刚  廖萍  眭锋  吕伟生  张俊  曾勇军  黄山 《作物杂志》2021,37(6):101-975
翻耕有利于秸秆还田,为了探究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措施对双季稻产量和温室气化排放的影响,在晚稻季设置浅旋耕和翻耕2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连续监测当季晚稻和第2年早稻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以阐明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对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与浅旋耕处理相比,晚稻季翻耕显著降低了当季晚稻CH4累积排放量(19.04%)、综合温室效应(19.19%)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22.02%),而对N2O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影响。晚稻季翻耕对第2年早稻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无显著影响。可见,翻耕的减排效应只体现在当季。此外,浅旋耕和翻耕处理对当季晚稻和第2年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均无显著影响。短期来看,秸秆全量还田下晚稻季翻耕有利于协同实现双季稻稳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14.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江西双季晚稻条件下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4种类型品种产量与一般品质的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初步区划提供依据与参考,在江西上高县(28°31′N,115°09′E)试验点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与杂交籼稻相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有所改善,而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略逊。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本研究认为上高地区"籼改粳"工程适宜种植的晚稻品种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安溪县高山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4~0.7亩,大多数为山坡梯田,稻田光热资源属于“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种植双季稻受到秋寒的威胁,而使晚稻减产;种植单稻则又浪费土地和光热资源。我们在1989~1990年间开展“高山区稻田多熟制与吨粮田开发”项目试验。将马铃薯套补玉米,接茬种植水稻蔬菜4种4收形式,取得高山区粮食年亩产超吨粮,年亩产值超双千元成果,极显著提高“三益”,初步闯出了高山区  相似文献   

16.
周正明  谢建平  李彧  高明鑫  马磊 《种子》2012,31(1):90-92
为找到SSR分子检测两系杂交稻种子纯度与田间种植鉴定种子纯度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及验证两种检测方法鉴定结果的一致性,构建了3个两系杂交稻群体各500株,分别对其种子纯度进行了室内SSR分子检测与田间正季种植鉴定,同时对两种检测方法的单株鉴定结果进行一一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方法无明显差异,鉴定结果较一致,但对于田间的非不育系杂株,SSR分子检测不能有效地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17.
于2016-2017年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生长季,设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S-N)、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深松(R-S)和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S-S)处理,以常规耕作方式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R-N)为对照,在河北平原中部南和县对不同轮耕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特性、水热状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小麦播种前,R-S和S-S处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有显著上升,0~15和15~30cm土层分别平均提高15.2%和18.0%;R-N处理0~15和15~30cm土层非毛管孔隙度比小麦播前分别下降11.3%和7.3%。单季或两季深松可显著提高农田土壤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其中R-S和S-S处理提高最明显。单季深松或两季深松均可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0~30cm土层分别平均提高6.3%和20.6%。两季深松土壤呼吸平均提高12.4%,且呼吸速率变幅增大。深松可增大土壤周年温度变幅,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两季深松可显著提高周年作物产量达8.62%。深松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土壤关键酶活性和呼吸速率,扩大土壤温度日变幅,优化土壤微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据农业部统计,2014年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可供种数量充足,能够满足2014年用种需求。杂交玉米、杂交稻种子积压态势有所缓解。杂交玉米和杂交稻种子总量供过于求。2014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215万亩,产种约10.1亿kg;加上有效库存约10亿kg,2015年可供种约20.1亿kg,需种约12亿kg。年度产种量近10年首次少于年度需种量,近年库存连续增加局面得到扭转,但由于积压量大,总量仍供过于求。2014年杂交稻制种  相似文献   

19.
近35年湖北省低丘平原区玉米需水量及旱涝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俊欧  凌霄霞  张建设  张萌  马迪  孙梦  刘永忠  展茗  赵明 《作物学报》2017,43(10):1536-1547
利用湖北省低丘平原区8个长期基准气象台站35年(1980—2014)气象资料,对湖北省不同区域春玉米、夏玉米及秋玉米的需水量、旱涝发生频率及其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区域间差异较小,而不同种植季玉米间差异较大。秋玉米需水量显著低于春玉米和夏玉米,春玉米需水量与夏玉米相近,且三季玉米的需水量随年份呈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以鄂中地区需水量下降最多,平均达-18.62 mm(10a)~(–1)。鄂北、鄂中及鄂东南区域三季玉米播种-拔节阶段均以发生涝灾为主,其中重涝发生频率较高;鄂北及鄂中地区三季玉米拔节-完熟期主要以发生轻度干旱为主,尤其是灌浆期间旱灾发生频率较高;在鄂东南春玉米与夏玉米拔节-吐丝期间涝灾发生频率要高于旱灾,灌浆期间三季玉米均以旱灾较多,尤其是夏玉米与秋玉米旱灾要重于春玉米。各地区三季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旱涝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从降低旱涝胁迫风险考虑,建议鄂北地区主要发展夏玉米、鄂中及鄂东南地区主要发展春玉米,适当控制秋玉米面积;三季玉米拔节前均要注意防涝,拔节后注意防旱。  相似文献   

20.
播种期对杂交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两优培九、培两优559和培两优93为材料,研究了播种期对杂交稻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杂交稻组合的全生育期、产量表现出较大的年间差异和播种期差异。其中,2001年两优培九全生育期为128~136d,培两优559为118~132d;2002年为两优培九134~143d,培两优93为117~128d。2001—2002年均以5月20日播种的产量最高,分别为662.3k/667m^2和635.2kg/667m^2。在5月20日以前播种越早,产量越低;5月20日之后播种愈迟,产量愈减。供试杂交稻组合的适宜播期为5月20日前后,在湖南省适宜于作一季晚稻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