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森林生态学原理,提出石灰岩山地人工促进侧柏纯林演替的各项配套技术,包括演替的试验区建设,石灰岩山地立地类型的划分,演替树种的选择,人工开设林窗标准与方法,林窗内人工辅助造林的相关技术,人工促进侧柏纯林自然更新演替要求与方法,以此推动生态退化的侧柏纯林演替。  相似文献   

2.
浅谈徐州市侧柏纯林林相改造的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论述了徐州市侧柏纯林的形成历史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植物学、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提出徐州市侧柏纯林改造的基本途径。即将侧柏纯林人工改造成地带性针阔混交林;同时通过抚育间伐,人工促进其自然演替。  相似文献   

3.
对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纯林生态进程分析,找到了中龄林侧柏纯林生态退化原因,提出人工促进侧柏纯林演替的方向、原则和演替方法,通过开林窗补种演替树种,阐述人工促进演替的长期性、阶段性、连续性的生态营林理念和逐步建立乔灌混交,针阔混交的多树种、多功能较为稳定的和谐森林植物群落理念。用森林生态学原理,采取人工措施,按生态营林方向实现侧柏林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徐州山地现有侧柏人工林下层木本植物的自然更新状况,依据40个20m×20m样地群落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林下自然更新的木本植物的组成及其相似性。结果表明,侧柏人工林下层自然更新的木本植物中单科种、单属种优势明显,林下木本植物区系组成复杂,出现的12种区系地理成分中,温带成分占主体,热带成分占较大比例。侧柏人工林下层出现的木本植物种类较多,但不同生境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不高、组成树种的相似性极高,尤其是乔木树种的相似性明显高于灌木树种。林下木本植物的种类组成受立地条件和种子传播方式的显著影响,建议改善立地条件以提高林下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同时控制外来树种的侵入以促进人工林的地带性演替。  相似文献   

5.
以蒙山国家森林公园5种不同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形及水文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分形维数的大小顺序:黄荆纯林侧柏+刺槐混交林草地刺槐纯林侧柏纯林;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容重的大小关系:侧柏纯林黄荆纯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刺槐纯林草地;总孔隙度表现为侧柏+刺槐混交林草地侧柏纯林黄荆纯林刺槐纯林;各植被类型下毛管孔隙度的大小关系:侧柏+刺槐混交林黄荆草地侧柏刺槐纯林。而非毛管孔隙度表现为刺槐纯林草地侧柏纯林侧柏+刺槐混交林黄荆;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大小关系:黄荆草地刺槐侧柏侧柏+刺槐混交林。通过对各物理量进行消除量纲处理,对所得结果进行加权,最终得出结论:蒙山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效益为刺槐草地侧柏黄荆侧柏+刺槐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侧柏纯林人工开设林窗辅助造林是调整森林结构的基础,该文阐述了人工开设林窗的原则、方法和应掌握的技术要领,并提出分阶段、分年度实施,且实行小尺度干扰,多建立复式林窗,让林窗在林分内均匀分布,对大小不同的林窗小气候、气温相对湿度、光照、土壤含水量进行观测分析,提出人工开设林窗是促进森林演替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黄帝陵千年古侧柏生存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古侧柏树势衰弱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弱树进行保护复壮研究。通过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设施复壮沟等保护复壮措施,促进了黄帝陵古侧柏根系及枝叶更新生长。  相似文献   

8.
利用Excel软件及SPSS软件对侧柏黄荆混交林、侧柏纯林及黄荆纯林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性能、土壤渗透性能及土壤侵蚀模数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土壤物理性状指标及土壤蓄水性能指标不同,差异性显著,且不同林分对土壤物理性状及土壤蓄水性能的改良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侧柏黄荆混交林黄荆纯林侧柏纯林。2)不同林分下的土壤渗透速度及渗透系数不同,差异性显著,且土壤渗透速度与土壤容重呈现显著性负相关,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性正相关,且不同林分对土壤渗透性能的改良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侧柏黄荆混交林黄荆纯林侧柏纯林。3)不同林分下的土壤侵蚀模数不同差异性显著,且土壤侵蚀模数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渗透速度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林分下的土壤侵蚀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为:侧柏黄荆混交林黄荆纯林侧柏纯林。  相似文献   

9.
南太行山区不同侧柏人工林对土壤交换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侧柏纯林和混交林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的影响显著,得出对土壤改良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混交林2混交林1侧柏纯林;混交林土壤保存速效养分和供给养分的能力均比侧柏纯林更强。  相似文献   

10.
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丧失及片断化是黄腹角雉面临的主要威胁。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选取3块典型的针叶林样地,对其进行择伐和补植以加快其向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改善黄腹角雉的栖息地状况。结果表明,择伐及补植以后群落更新加快,生物多样性大幅提高,黄腹角雉在试验区活动频率增加。说明采用人工林分改造促进自然更新的方式可以加快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演替,有利于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是人工保护黄腹角雉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封育重建严重退化生境;3)封育调整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定向恢复调控;4)封育改造低效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2.
以济南南部山区4种典型游憩林(侧柏纯林、侧柏黄栌混交林、刺槐纯林、经济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游憩林调节小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炎热的夏季,4种游憩林均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及降低风速的作用,能明显改善人体舒适度.不同游憩林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侧柏纯林、侧柏黄栌混交林、刺槐纯林、经济林分别日均降温2.10、2.75、2.15、0.67℃;增湿5.35%、8.0%、6.04%、2.92%;降低风速51.0%、66.4%、67.4%、37.0%.从人体舒适度来看,游憩林林内很舒适的时间延长了1~6 h;8:00-10:00和17:00-18:00达很舒适标准,最适合进入林地活动;体感舒适程度为侧柏黄栌混交林>侧柏纯林>刺槐纯林>经济林.侧柏黄栌混交林调节小气候和改善人体舒适度的作用最大,是夏季人们户外活动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13.
五种植被恢复模式对邵阳县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调查和采集土壤样品,对比研究5种植被恢复模式(侧柏纯林、枫香+侧柏林、枫香纯林、湿地松+枫香林、湿地松纯林)下土壤理化性质,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邵阳县喀斯特地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被恢复模式中侧柏纯林、枫香+侧柏混交林以及枫香纯林呈碱性,而湿地松+枫香混交林以及湿地松纯林生长速度快,7年生的湿地松平均胸径7.79 cm,平均高5.07 m,土壤呈酸性;土壤含水率较低,并相差不大,其中上坡位的枫香纯林土壤含水率最小,只有18.11%;土壤质量密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侧柏纯林、枫香纯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湿地松纯林、侧柏+枫香混交林,土壤孔隙度则相反。土壤全P、全K、全Ca、全Mg、全Fe、Zn、Cd、速效N和速效K的含量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中差异显著(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Ca的含量差异最为明显;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中的土壤全N、Cu、Mn、速效P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只与土壤的本底值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石灰岩山地植物区系分析和40年生以上大树、古树调查,选择100种以上地带性树种在不同立地类型进行适应性种植,并对这些树种钙的适应性、耐荫性、耐干旱性、耐土壤瘠薄性进行分析和对139个林窗的不同立地类型树木生长进行调查,最终确定石灰岩山地侧柏纯林演替的主要树种和配置树种。  相似文献   

15.
油松侧柏人工林下枯落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及纯林下的枯落物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组成的枯落物贮量、分解速率、持水量各异,从而对土壤发育层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弱酸淋溶作用、腐殖质侵染及营养元素下移程度,侧柏纯林高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枯落物层中微生物数量,混交林>侧柏林>油松林;枯落物中水溶性营养元素的绝对量,油松林>混交林>侧柏林,相对量则是混交林>油松、侧柏纯林。  相似文献   

16.
以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侧柏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布设,样地调查,研究了侧柏天然林的成林类型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天然侧柏林的成林类型可以归纳为3种,即侧柏纯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侧柏纯林分布在坡度平缓的阳坡或者半阳坡上,伴生灌木多为荆条和小叶白蜡树,随着坡度变陡,形成以侧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随着坡度的增...  相似文献   

17.
抚顺矿业集团林业处现有森林36 305 hm2,但1990年前,落叶松、油松人工纯林面积占到了86%。由于培育单一树种大面积的人工纯林,出现了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有害生物蔓延、生态功能下降等弊端。20年来,依据"近自然林"理论,在森林培育的各个环节中,连续采取改变人工纯林树种组成、调整林分结构等措施,逐步诱导人工纯林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演替,初步实现了人工纯林向建康的近自然林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黑松侧柏混交林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黑松侧柏混交林及其相应纯林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0年生混交林同纯林相比,黑松平均胸径增加19.7%,侧柏平均胸径增加13.6%。混交林每公顷蓄积量达64.52m3,分别比黑松和侧柏纯林增加29.1%和61.7%,差异显著。混交林在改善林内小气候,改良土壤,抵御风害等方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淮北天然次生林、侧柏-刺槐林、侧柏纯林和杨树人工林4种典型林地的昆虫种类多样性,计算了其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并进行了4种林地昆虫种类的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变化均呈现皇藏峪天然次生林泉山公园林杨树人工林泉山侧柏纯林,而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与之相反。PCA及聚类结果显示皇藏峪天然次生林和泉山公园林最先聚为一类,而人工杨树林及泉山侧柏纯林各自成一类。  相似文献   

20.
金沙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恢复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金沙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区自然概况,植物群落演替基本理论及封山育林(自然演替)与人工造林(人工促进恢复)2种恢复方式区基本情况。通过对比研究,结论是:封山育林自然演替3年后的稀树灌草丛,植物群落比人工促进恢复方式的复杂,生物多样性体现较好,灌木类逐渐转向耐旱、耐热、耐火、更新力强的抗逆类型发展,每获得1kg生物量的投入是人工播种方式的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