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春燕  王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140-4143,4147
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区2005和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择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方向,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和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对都江堰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借鉴使用土地利用类型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和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以都江堰市中心城区2005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2005年数据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2009年数据为土体利用规划数据),对都江堰市中心城区土地覆被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都江堰市中心城区农用地、园林地、建设用地以及其他土地的覆被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重庆市具有典型代表的浅丘、深丘和中低山3种地貌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1:2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结合第一次土地详查资料,研究了地形地貌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形地貌下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数量有较大差异,整理前浅丘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水田为主,净耕地系数较高,深丘和中低山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净耕地系数较低;实施土地整理后,浅丘区的新增耕地率较小,为4.98%和5.02%,深丘和中低山区新增耕地率较大,分别为10.95%,5.47%和16.07%,10.15%.因此,地形地貌可以通过影响土地利用现状和净耕地系数影响新增耕地潜力,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TM影像数据、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CHRED),运用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和碳排放核算等方法,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转型前后生态环境变化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幅度较大,其中园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换较明显,未利用地转出面积最大(10.33万hm2),说明研究区土地开发程度较高。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研究期间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89 227.32万元,其中,园林地、草地和水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贡献高。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量较高的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转型后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趋势,但土地碳排放量变化速度远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速度,因此在乌鲁木齐市低碳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深入分析1990—2020年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南宁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速度加快,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且表现为增速,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减少且表现为减速;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随着人为活动对土地的不断干扰和影响,土地利用程度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0年间南宁市共有1 051.61 km2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移,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表现为净转入特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表现为净转出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研究对象,选取1989、1999、2006和2010年遥感影像解译的后期数据,系统分析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方向及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989—2010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结构有很大变化,耕地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利用程度来看,变化最快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林地;从土地景观格局来看,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逐年提高,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转化为良性,但同时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人为活动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RS与GIS的攀枝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研究区域1989年的TM影像、1999年的ETM(影像和2005年的ASTER影像进行分析,在ERDAS8.6和ArcGIS 9.2的支持下处理、解译及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最后利用统计方法总结出研究区域15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5年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综合土地利用年变化率达到1.08%,发生了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图斑占总面积的33%;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经济增长及城市化、人口、工业化。  相似文献   

8.
金航  王惠敏  李煜 《农业与技术》2022,(19):107-11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是影响区域碳收支平衡的重要方式,对于实现碳中和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为例,通过获取2011—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能源消费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利用GIS分析手段并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重心转移模型,研究西安市碳排放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10a间西安市土地利用中,耕地和林地为西安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85%以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中耕地转出面积最大,建设用地转入面积最大,建设用地与林地转入面积大都来源于耕地;总净碳排放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快,10a间净碳排放量增长率高达82.7%,西安市主要碳源贡献为建设用地,主要碳汇贡献为林地;碳排放总量重心在10a间处于稳定状态,重心均集中在莲湖区。为保证西安市地区低碳高质量发展,应重点调整产业布局、控制碳源用地、建设碳汇用地等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区域内的碳平衡收支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广州市为对象,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碳源/碳汇的研究框架,测算了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深入剖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1996-2008年广州市土地利用的净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各区县净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大,另外,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效应为0.03614×104 t/hm2.GM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净碳排放量明显增加,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的增汇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和RS的郑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1992,2001年的TM影像和2006年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采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和转移矩阵分析了郑州市城区18 a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郑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减少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和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的增加.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有经济发展、政策因素、城市化和人口增加等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王冬梅  孟兴民  郭鹏  郭建军  谭龙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227-229,233
为给陇南市武都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1995年和2011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借助遥感和GIS技术,运用土地动态度模型和Spss相关分析方法,对武都区1995—201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都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居民及建筑用地的增加和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的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近16a来,该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95%以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0.84%;土地利用的主要转移方向是林地,占总变化面积的38.76%;人口因素是影响武都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类型覆被变化能够反映自然条件变化状况和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以宁夏中部干旱带典型区域盐池县为研究区,利用ERDAS和ArcGIS软件,选取2003年和2015年的8月Landsat影像,提取盐池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网络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态势进行重点研究。结果表明,1)12 a盐池县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现为草地、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同时耕地、未利用地减少。2)草地面积变化最大,且低覆盖度草地面积明显减少,而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显著增加。不同覆盖度草地之间接转换强烈,草地覆盖度明显提高。高覆盖草地显著增加(126 125.37 hm2),净变化(Nc=3.50%)和总变化(Tc=5.50%)均为最大,单一土地动态度为29.14。研究表明,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封育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研究区植被状况得到改善,逐渐形成了以草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过程及空间转移3个维度揭示西北旱区典型县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特征,为区域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陕西铜川耀州区为例,用2000年5月、2008年7月以及2015年8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根据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自然属性状况,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共分为7种(林地、耕地、草地、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和水库坑塘),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2000-2015年陕西铜川耀州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1)从利用程度来看,2000,2008及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依次为252.65,247.69和250.66,其中2000-2008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4.97,处于调整期;2008-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2.97,处于发展期;2000-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2.00,土地利用总体处于调整期,仍有较大开发利用空间。2000-2015年,耕地利用程度变化量间呈持续下降趋势,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呈衰退趋势;林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持续发展趋势;而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利用程度变化量则呈持续增长趋势,处于发展阶段;水库坑塘和草地的利用程度变化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 从转移过程来看,在2000-2008和2008-2015年耀州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转移的面积分别为23 362.44和21 579.20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发生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比例均最高,其次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草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水库坑塘转移面积占比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转移,其中耕地与林地相互转化以及耕地向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转化成为主要趋势。(3)从空间变化来看,在2000-2015年,耀州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空间迁移,其中其他建设用地和草地的重心转移距离均较大,林地的重心转移距离最小。【结论】2000-2015年陕西铜川耀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加速。  相似文献   

14.
以砚瓦川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等3个方面研究砚瓦川流域2008—2018年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008—2018年砚瓦川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由耕地转化为林草地,土地利用总体特征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其他土地面积减少;2008—2018年耕地和其他土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0,面积减少;林草地、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0,面积增加;砚瓦川流域土地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2008—2018年耕地是变化最剧烈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减少面积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草地。  相似文献   

15.
以杨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区2003年和2007年QuickBird遥感影像解译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就土地利用动态度而言,其他类土地的变化幅度最大,以年变化率约50%的速度增加;从变化强度的绝对值来看,耕地的变化强度最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4 a间减少了约11%;2003—2007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小于零,说明该区的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主要是人口因素、经济增长和政策变动。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喀斯特生态系统演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运用RS与GIS技术方法对2001、2013年2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提取贵阳市二环内土地利用信息,并对该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为主,三者总占比大于97%,占绝对优势;(2)2001—2013年研究区建筑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水域面积略有增加;耕地面积明显下降,林地面积和未利用地少量减少。(3)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表明,各地类变化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未利用地建筑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就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而言,则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未利用地耕地水域林地建筑用地。(4)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来看,研究区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所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区域土地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基础。运用Arc GIS软件对北部湾经济区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核算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转移矩阵。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因地类转移造成总净减少的碳排放量达987 550.37 t,经研究发现碳汇地类及未利用地向碳源地类转变、碳源地类间由低排放向高排放地类的转变会导致区域碳排放量明显增加。碳源地类向碳汇地类的转变而减少的碳排放量为631 690.25 t,碳减缓能力与转向地类的碳汇/碳排放能力有一定关系。针对新兴发展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和革命老区振兴都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工作,而贫困地区与革命老区"两位一体"的特殊区域更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对象。土地经济作为区域社会经济重要的一部分,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效益是提高和发展贫困革命老区社会经济的重要工作内容。掌握贫困革命老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变化情况能因地制宜发展土地经济,为土地扶贫服务。研究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的遥感影像,利用图形处理软件提取土地利用信息,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模型,分析了3个时期左右江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从研究结果看,未利用地、耕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建设用地、林地面积不断增多,草地、水域面积变化量较小;土地利用动态速率逐渐减慢;土地利用程度缓慢增强。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0、2000、2010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市区土地利用进行监测,运用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指数、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生态价值,以1 km×1 km网格为统计单元,对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中心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多样性下降,离市中心较近的独立乡镇多样性快速上升,功能转变为城乡结会部;研究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网格逐渐连通;研究区内生态价值较低,生态环境脆弱.20年间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较大,高利用程度、低多样性、低生态效益的网格逐渐相互连通,形成大的斑块,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娟  彭镇华  高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794-17797,17835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以三亚市1987、1999、2008年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利用SPSS软件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主成份分析,并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三亚市土地利用驱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987~ 2008年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度下降,非农用地面积快速增加;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驱动因子是经济社会综合因素、旅游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和非农业人口的剧增使三亚市城镇化面积增大,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人口和农机总动力变化直接导致林地和耕地的持续减少;依托自然地理优势,三亚市旅游发展迅速,生态建设投入增加,园地面积直线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