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单花注射接种法对大麦属、黑麦属和小黑麦共19个种217份材料进行抗赤霉病性鉴定。大麦属一年生野生种高感赤霉病,栽培大麦品种间抗性有较大差异,二棱大麦比六棱大麦抗性强。在大麦多年生野生种中,发现了一些高抗赤霉病的新抗源。大多数黑麦和小黑麦表现中抗赤霉病  相似文献   

2.
1979~1984年在萧山县和上海县等8个县重病田,经9~16点次,自然诱发鉴定了国内、外大麦品种(系)3822个,其中于潜六棱大麦和嵊县无芒六棱等12个品种均不发病,用电镜检查也未见到病毒质粒,这些品种可作为抗源,其中有2个品种已用于抗病育种。大麦品种抗性以二棱最弱,四棱中等,六棱较强,无芒六棱类型品种的抗性最强。至今在二棱大麦中还未找到高抗品种。上海病土的致病性远比浙江病土强,认为黄花叶病毒可能存在不同株系。同品种年间抗病程度差异不大,即年度间抗性较稳定。发病始期与大麦品种的生育期早、迟无关,而与品种感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2021—2022年采用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对16个水稻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分析了水稻籽粒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积累水平。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9个水稻品种(4个粳稻和5个籼稻)连续两年对赤霉病达到中抗水平,籼稻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显著高于粳稻品种(P<0.05);在自然发病条件下,不同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不仅在年度间存在明显差异,也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籼稻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同样高于粳稻品种。籽粒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积累水平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揭示了江苏省部分主栽水稻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为水稻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赤霉病水稻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抗赤霉病且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种质资源, 加快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程,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试验的方法, 于2019年-2021年, 对5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 供试小麦品种(系)存在赤霉病抗性差异, 筛选出‘华皖麦24’‘宛1204’和‘皖垦麦1708’等9个两年表现稳定的中抗品种(系), 占总数的16.67%; 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抗病组品种(系)的平均变异系数小于感病组品种(系)。其中, ‘宛1204’和‘徐麦17252’中抗赤霉病, 且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可以作为抗赤霉病育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黄淮南片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采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黄淮南片的河南、安徽、陕西和江苏四省的65份主栽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经土表接种抗侵染型鉴定,中抗品种有‘徐农0029’、‘西农511’和‘保麦6号’,中感品种有‘徐麦31’、‘瑞华520’和‘西农3517’等18份,高感品种44份;经单花滴注接种抗扩展型鉴定,中抗品种为‘西农511’,中感品种有‘烟5158’、‘西农889’、‘西农2000’等14份,高感品种50份。由此可见,黄淮南片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宜抗性指标,结合现代育种技术,逐步提高主栽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以病小穗率与病穗率作为抗性评价指标的精确度,利用单花滴注、孢子液喷雾分别结合土表病麦粒接种的方法,评价了2个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131个株系对赤霉病的抗侵染与抗扩展性。单花滴注接种后调查了第7、14和21天的病情性状,接种后第7天所有株系均感病,病小穗率最低的为1.59%,第21天最高病小穗率为58.91%;孢子液喷雾接种后第21天材料全部感病,其中6棱株系的感病程度高于2棱株系。以病小穗率和病穗率划分赤霉病抗性的分布情况,发现病小穗率更能有效区分株系的赤霉病抗性。相关分析显示,病小穗率、病穗率、禾谷镰刀菌烯醇含量与粒色和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抽穗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麦黄花叶病抗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9~1983年,在浙江舟山大麦黄花叶病重病田,连续3年重复鉴定了国内外大麦品种资源6026份,抗病材料经过多点10次以上鉴定,筛选出不发病或免疫材料36份,高抗材料24份,可作抗源之用。通过大量品种抗病性鉴定资料的统计分析证明,大麦对黄花叶病的抗性,多棱大麦比二棱大麦强,皮大麦比裸大麦强,六棱皮麦同其他各类棱型比较,抗性最强。已筛选到的抗源材料大部份原产于我国,并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浙、鄂、赣四省。国外抗源材料以日本品种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和麦穗组织中DON毒素积累水平,培育和利用抗赤霉病和DON毒素积累的品种提供资源和依据,本研究采用单小花滴注接种法对河南省的106个小麦品种(系)抗赤霉病性进行鉴定分析,并用ELISA测定了病穗组织中DON毒素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106个小麦品种(系)中未发现抗病和中抗材料,中感品种(系)有华育198、郑麦103和春丰0021等14个,占13.2%;感病的有曌式2010-06、百农898和中麦63等92个,占86.8%。不同小麦品种(系)籽粒、颖壳和穗轴中DON毒素积累水平有显著差异,籽粒中DON毒素水平在(0.70~287.63)mg/kg之间,其中郑03876、豫保1号和中麦63 的DON毒素水平在2 mg/kg 以下,为抗毒素材料;其他的103个品种DON毒素水平大于2 mg/kg;颖壳和穗轴中的DON毒素水平在(51.03~392.87)mg/kg之间,普遍比籽粒中DON毒素含量高。籽粒中DON毒素水平与小麦品种(系)的平均病害严重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上对55个小麦品种的8个赤霉病指标进行了分析,认为鉴定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要同时考虑静态的和动态的指标。各种指标对抗病性差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同,不能同等对待。发病率增长率,千粒重降低率,发病日及病小穗增长率均为鉴定小麦抗赤霉病性的主要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对55个品种进行了抗病性的模糊聚类鉴定,结果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0.
 通过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休眠孢子分离接种感病大麦品种,并进行砂培养,获得13个纯化了的禾谷多粘菌分离物,且其中3个带有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用分别带有BaYMV和大麦温和花叶病毒(BMMV)的英国禾谷多粘菌分离物的游动孢子接种13个中国大麦品种,以及用BaMMV摩擦接种36个中外大麦品种,抗性鉴定结果游动孢子接种与摩擦接种一样,均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且大麦对BaYMV的抗性与对BaMMV的抗性一致,从而这2种接种方法可用于大麦品种(系)和育种中间体对BaYMV抗性的快速鉴定和筛选。游动孢子或休眠孢子接种方法还可有效地鉴定大麦对禾谷多粘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挖掘优质抗旱的大麦种质资源,以4份不同基因型大麦(2个高抗品种ZDM5430和ZDM5458,2个干旱敏感型品种7DCADA和IL-12)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综合分析不同品种大麦的苗期抗旱性差异;并通过对不同品种根系进行PIPs实时定量分析,研究水通道蛋白AQPs基因与干旱胁迫之间的应答关系。结果表明,持续干旱胁迫会使大麦生长变缓,各处理苗长、根长、叶含水量和根含水量都呈下降趋势,其中,4个品种的大麦叶含水量在干旱胁迫14 d时下降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其降幅分别为29.14%、52.64%、21.67%和72.15%。干旱胁迫对大麦苗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根冠比的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持续干旱后,抗旱品种ZDM5430的根冠比呈上升趋势,在胁迫7、14、21 d时较CK分别增加了4.92%、42.86%和21.05%。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大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也呈下降趋势,其中ZDM5430和ZDM5458较对照组降幅较小,说明抗旱品种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通过PIP...  相似文献   

12.
大麦品种对白粉病抗病性鉴定及抗源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初筛和病圃复筛,对6515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进行了白粉病抗性鉴定。重点材料结合苗期、分蘖期鉴定和异地鉴定,筛选出免疫或高抗材料52份,慢白粉病抗性材料59份,并发现具有Mla、Mla6单基因和Mla Mlat、Mla Mlh Mlp多基因组合的国外已知抗病基因品种,在浙江舟山和福建莆田表现抗病。统计分析表明,二棱大麦抗病性较多棱大麦强;抗病品种发病较感病品种迟;抗性材料大多来自国外,英、德、瑞典、叙利亚、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品种,筛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来源大麦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与抗条纹病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采用三明治法通过人工接种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 graminea对180份大麦材料进行抗性鉴定,通过119对多态性SSR引物对180份大麦材料进行SSR标记分析,并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l model,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l model,MLM)进行大麦抗条纹病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大麦条纹病菌后共鉴定出10份免疫、9份高抗、25份抗病、70份感病和66份高感大麦材料;119对多态性SSR引物从180份大麦材料中共检测出559个等位变异位点,平均为4.70个,变幅为2~14个,基因多样性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分别为0.05~0.88和0.05~0.86;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供试大麦材料可分为2个亚群。基于GLM和MLM分别检测到14个和10个与大麦条纹病抗性相关联的SSR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变幅分别为4.46%~9.76%和3.25%~7.87%,其中Scssr08238和BMS64标记均与大麦条纹病抗性呈极显著相关,二者在GLM中解释率分别为9.76%和8.00%,在MLM中解释率分别为7.87%和5.61%。本研究所鉴定的大麦抗性种质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育种,与抗性相关联的SSR标记可用于大麦抗条纹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4.
大麦抗条纹病基因的定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发掘大麦中抗条纹病的新基因,采用三明治法通过人工接种大麦条纹病菌Pyrenophora graminea强致病力菌株QWC对甘啤2号(免疫)与Alexis(高感)杂交F_1代及F_2代分离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鉴定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并通过QTL IciMapping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完成对抗病基因的定位。结果显示,甘啤2号与Alexis杂交F_1代对大麦条纹病菌强致病力菌株QWC表现为免疫,F_2代表现3∶1抗感分离,表明甘啤2号对菌株QWC的抗性由1个显性抗性基因控制,将该抗病基因暂命名为Rdg3;该基因位于大麦7H染色体上的SSR标记Bmag206和Bmag7之间,与二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8 cM和2.86 cM。经与已定位于7H染色体上的抗病基因比较,发现Rdg3是一个新的抗条纹病基因,可作为大麦抗病育种的新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In the Netherlands four biotypes of cereal-root eelworm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usingAndersen's series of test varieties. Three forms ofAvena sterilis and 14 varieties of oats were found to be resistant to the four biotypes. In barley two varieties showed resistance to four biotypes and many varieties were found to be resistant to one, two or three biotypes.  相似文献   

16.
从麦类种质资源中筛选大麦黄矮病毒(BYDV)抗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 ELISA 法鉴定了小麦近缘种赖草属(Leymus)、披碱草属(Elymus)、鹅冠草属(Roegneria)3个属的21个种,其中17个种抗 BYDV。21145份小麦品种中筛选到症状轻、病毒含量高的耐病品种忻县冬麦、江西早等29份。3604份大麦品种中筛选到症状轻、病毒含量低的抗病品种C13208、小麦近缘种(Agropyronintemedium)和普通小麦杂交的异源八倍体中4无芒,中5,远中7,陇远45、46,远中1001,忻4079以及附加系 L1。现已获得抗 BYDV 的以中4无芒、L1为亲本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7.
大麦茎秆生长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系统分析甘肃地区不同株型大麦品种茎秆生长的变化动态,以生理发育时间(PDT)为步长,用Richards方程模拟了甘肃大麦茎秆节间伸长和节间增粗的动态过程,并以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的大麦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大麦不同品种不同播期节间长度实测值和模拟值的RMSE范围在0.37~1.62 cm之间,节间粗度的RMSE范围在0.011~0.034 cm之间,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据39个日本大麦品种和48个西欧大麦品种对中国大麦黄花叶病毒(Ba YMV)分离物的抗病性反应得出,抗日本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抗中国的BaYMV,少数为感。感日本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感中国的BaYMV,仅少数为抗病,说明中、日两国BaYMV分离物的致病性差异较小。抗西欧BaYMV的大麦品种,对中国的BaYMV,多数品种为感,少数品种为抗。感西欧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感中国的BaYMV,少数品种抗。说明中国和西欧两地区BaYMV分离物的致病性差异较大。中国BaYMV分离物的致病力和日本的相似,都比西欧的BaYMV分离物要强。作者还讨论了造成BaYMV致病性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9.
Net form of net blotch caused by Pyrenophora teres f. teres (Ptt) is a major foliar disease of barley (Hordeum vulgare) worldwide. Knowledge of the evolution of Ptt pathogen populations is important for development of durable host-plant resistanc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genetic structure of a Ptt population within a barley field during three cropping years. The susceptible barley cultivar Henley was inoculated with Ptt isolate NB050. Leaf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years 2013–15 and 174 single spore Ptt isolates stored. Genotyping using 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 markers identified that 25% of isolates were clones of the inoculated isolate and 75% of isolates were multilocus genotypes (MLGs) differing from the original inoculated genotype. The novel genotypes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windborne spores from neighbouring fields, infected seed and sexual recombination in the field. The rapid change in the genotypic composition of the Ptt population in this study suggests adaptive potential of novel genotypes and demonstrates the need for barley breeders to use multiple sources of host-plant resistance to safeguard against resistance being overcome.  相似文献   

20.
康胜华  侯璐 《植物保护》2024,50(1):286-294
条纹病是青藏高原青稞生产上的重要种传病害之一, 常采用药剂拌种防治,但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发掘抗条纹病的优良青稞种质资源, 本研究以田间鉴定和利用2个菌株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对231份青稞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条纹病评价, 获得免疫性遗传资源材料20份, 高抗类型材料18份, 中抗类型材料44份, 分别占鉴定总资源数的8.7%、7.8%、19.1%;其他149份青稞资源材料对条纹病表现为感病, 其中36份材料为中度感病类型, 113份材料为高度感病类型, 感病材料占总鉴定材料的6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