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中华鳑鲏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2014~2015年开展了中华鳑鲏室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将人工繁殖的中华鳑鲏幼鱼经室内水泥池养成后作为亲本,分4批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获得中华鳑鲏苗种10500尾,2014年培育夏花鱼种5500尾,培育成活率73.3%。  相似文献   

2.
原生观赏鱼     
吴青  代丽 《海鲜世界》2007,(2):42-46
学名:彩石鳑鲏Pseudoperilampus lighti Wu 别名:鳑鲏、点鱼、牛粪鲫、红目鲫、死王皮、盼盼皮、旁皮鱼、婢鱼、妾鱼、青衣鱼、葫芦子鱼、苦死片、菜板鱼、火片子、鳑鲏石、蒙紫眼等。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以野生中华鳑鲏鱼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铅、镉单一污染物对中华鳑鲏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确立了铅和镉对中华鳑鲏鱼的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氯化钠、重铬酸钾、亚甲蓝对高体鳑鲏幼鱼的毒性依次为亚甲蓝>重铬酸钾>氯化钠.亚甲蓝对高体鳑鲏幼鱼的24 h、48 h LC50分别为45.30、18.76 mg/L,SC为0.96 mg/L;重铬酸钾对高体鳑鲏幼鱼的24 h、48 h LC50分别为192.66、94.76 mg/L,SC为6.88 mg/L;氯化钠对高体鳑鲏幼鱼的24 h、48 hLC50分别为9763.99、9165.35 mg/L,SC为2422.78mg/L.  相似文献   

5.
张宁  夏继刚 《中国水产科学》2021,28(10):1303-1310
化学预警信息(chemical alarm cues, CAC)在鱼类捕食者-猎物关系中起核心作用。为研究鱼类化学预警通讯模式及其可塑性, 并检验“鱼类化学预警响应生态位假说”, 采用同质园实验(common garden experiment)分别给予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有捕食者处理和无捕食者处理 8 个月, 检测具有不同捕食环境经历的高体鳑鲏成体和其幼体对不同环境化学信息[水(对照组)、高体鳑鲏幼体 CAC 和成体 CAC、捕食者信息]的行为响应。结果表明, 无捕食者处理组中, 化学预警信息仅对高体鳑鲏成体静止时间的变化有显著影响(P<0.05), 而对幼体静止时间的变化无显著影响(P>0.05), 成体和幼体高体鳑鲏静止时间的变化对捕食者信息的响应差异显著(P<0.05); 有捕食者处理组中, 高体鳑鲏成体和幼体静止时间的变化对幼体 CAC、成体 CAC 以及捕食者信息均有显著响应(P<0.05), 成体和幼体对同一环境化学信息的行为应答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证实了高体鳑鲏的化学预警通讯对生境捕食压力具有环境依赖性(表型可塑性), 处于捕食压力下的高体鳑鲏化学预警响应模式支持“鱼类化学预警响应生态位假说”。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安全高效调控丝状绿藻生长的解决方法,本研究开展了两次生物操纵实验。首先研究了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子陵吻鰕虎鱼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对底栖丝状绿藻—水绵(Spirogyra sp.)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中华鳑鲏处理组的固着态水绵生物量从实验前期的90g/m2下降到实验末期的34 g/m2,相对于其它生物操纵对象,中华鳑鲏对浮游态和固着态水绵抑制效果尤为显著。进而,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华鳑鲏对多种底栖丝状绿藻,包括水绵、水网藻(Hydrodictyon reticulatum)、刚毛藻(Cladophora sp.)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鳑鲏处理组中,固着态水绵生物量(146 mg/m2)显著低于对照组(8423mg/m2),固着态水网藻生物量(49mg/m2)略低于对照组(56mg/m2),固着态刚毛藻生物量(486mg/m2)也低于对照组(1516mg/m2),结果进一步表明支持中华鳑鲏对水绵、水网藻、刚毛藻均存在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对水绵抑制效果具有显著性。中华鳑鲏在抑制底栖丝状绿藻生长的同时对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作为控制丝状绿藻的潜在生物操纵对象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鳜对猎物种类选择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捕食行为的录像资料,研究了鳜(Siniperca chuatsi)对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子陵吻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及日本沼(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捕食选择性。在三种猎物试验中,鳜喜欢捕食高体鳑鲏和似鱎,很少捕食子陵吻虎鱼;低密度的隐蔽物没有显著影响鳜对三种猎物的选择性格局,但是,高密度的隐蔽物显著增加了鳜对高体鳑鲏的攻击和捕食频率,相应地减少了对似鱎和子陵吻虎鱼的攻击,这种影响可能与猎物的生境选择和反捕食策略有关。在两种猎物试验中,鳜对麦穗鱼的攻击频数显著高于高体鳑鲏的,但是两者捕获频数没有显著的差异;鳜对子陵吻虎鱼和日本沼的捕食没有选择性。在单一猎物试验中,确定了5种猎物的捕获成功率和操纵时间,继而估算了它们的收益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鲮、高体鳑鲏、麦穗鱼、子陵吻虎鱼、日本沼。本研究结果表明,鳜对这些猎物的选择与猎物形态、活动水平及生境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查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幼鱼的集群行为,研究选取248尾幼鱼,组成1、2、4、8和16尾高体鳑鲏幼鱼的群体(N = 8),在(25 ± 1)℃水温条件下进行15分钟的视频拍摄、运动轨迹提取和分析。结果显示:①高体鳑鲏的自发游泳速度多介于0-10 cm/s之间,其速度中位数随群体大小上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 ﹤ 0.05),但各组间游泳速度的同步性随群体大小的上升而下降(P ﹤ 0.05);②焦点鱼和群体中其它个体的最近邻距离(NND)多出现在0-10 cm之间,且2和4个体组的NND显著大于8和(或)16个体组(P ﹤ 0.05);③2和4个体组排列的极性显著高于8和16个体组(P ﹤ 0.05)。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大小对高体鳑鲏集群行为的特征有显著影响,随群体大小上升,凝聚力上升,但协调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白洋淀中华鳑鲏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洋淀野生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 Gunthe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种群仅由Ⅰ龄鱼构成;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0.021L2.714、生长良好;雌鱼的平均肥满度为1.12、雄鱼则为1.20;中华鳑鲏为杂食性鱼类;属分批产卵型鱼类;标本雌雄性比为1∶1.22;雌鱼平均绝对生殖力为93枚,平均相对生殖力为270枚/g。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汞、铅、锌对高体鳑鲏鱼苗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24、48、72、96 h的LC50,Hg2+分别为0.6123、0.4734、0.3921、0.3621 mg/L;Pb2+分别为14.1421、13.7405、13.5261、13.1867 mg/L;Zn2+分别为24.4688、20.3542、19.5449、17.8608 mg/L。Hg2+、Pb2+、Zn2+对高体鳑鲏鱼苗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362、1.3186、1.7861 mg/L。  相似文献   

11.
静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亚硝态氮对体质量(0.636±0.09) g的中华鳑鲏急性毒性及短期胁迫下对其体内两种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25℃、溶解氧6.3 mg/L、pH 7.4时,测定亚硝态氮对中华鳑鲏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并设置高、中、低3个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组[1.28、0.64、0.43 mg/L(1/10×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1/20×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1/30×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于0、24、48、72 h采集血样,测定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亚硝态氮对中华鳑鲏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2.76 mg/L。在亚硝态氮胁迫作用下,中华鳑鲏血清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先显著上升,48 h后开始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则是先显著下降,在48 h恢复,然后再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4 h和72 h均受到明显抑制。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和暴露时间两者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碱性磷酸酶可以作为亚硝态氮毒性检测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高体鳑鲏幼鱼集群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幼鱼的集群行为,选取248尾幼鱼,分别了组成单独1尾个体和2、4、8和16尾高体鳑鲏幼鱼的群体(N=8),在(25±1)℃水温条件下进行15 min的视频拍摄,随后进行运动轨迹的提取和分析,得到游泳速度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1)高体鳑鲏的自发游泳速度在0~10 cm/s,1、2、4、8和16个体组的速度中位数分别为4.3 cm/s、4.1 cm/s、3.6 cm/s、3.2 cm/s和4.6 cm/s,其中8个体组的速度中位数显著低于1和16个体组(P0.05)。各组游泳速度的同步性较高,且随群体大小的上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2)焦点鱼和群体中其它个体的最近邻距离(NND)出现在0~10 cm,2和4个体组的NND分别为3.1 cm和2.7 cm,显著大于8和16个体组的1.9 cm和2.4 cm(P0.05);(3)2和4个体组排列的极性为91.5%和91.2%,显著高于8和16个体组的82.6%和77.2%(P0.05)。研究结果表明,高体鳑鲏幼鱼具有显著的集群性特征,可能为其适应复杂的生境、提高觅食效率和降低捕食压力的结果;群体大小对高体鳑鲏集群行为特征有显著影响,随群体大小的上升,其群体凝聚力上升,但协调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漓江中游16种常见鱼仔稚鱼形态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漓江中游近岸水域采集的仔稚鱼样品中收集有代表性的仔稚鱼标本,对其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描述,以补充淡水鱼类早期发育资料。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漓江中游(桂林市至阳朔县段)干流及其支流近岸水域选取13处采样点,用抄网直接捞取法进行逐月采样。采集到8 254尾仔稚鱼样本,依据形态特征鉴定为16种,隶属于3目6科15属,多为外源营养期仔鱼和稚鱼且大部分为小型鱼类,优势种为高体鳑鲏、宽鳍鱲、歺又鱼、食蚊鱼。观察描述了16种鱼仔、稚鱼时期发育特征。比较宽鳍鱲与歺又鱼表明,卵黄吸尽时,宽鳍鱲肌节37对,歺又鱼肌节44(29+13)对;吻至肛门与肛门至尾鳍的长度比约为5∶1,宽鳍鱲肛门约在全长中间。比较高体鳑鲏与广西鱊表明,高体鳑鲏背鳍前部明显的黑色素斑一直持续到稚鱼时期,而广西鱊体表色素较少;高体鳑鲏稚鱼时期的体长为体高的3.5~3.8倍,而广西鱊为4.5~5.0倍。比较子陵吻虾虎鱼与溪吻虾虎鱼表明,子陵吻虾虎鱼体色较浅,溪吻虾虎鱼体色深且分布广泛,鳃盖骨下缘有红色斑点。  相似文献   

14.
氨氮对中华鳑鲏的急性毒性及2种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水法模拟养殖水体中氨氮胁迫,研究氨氮对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的急性毒性效应;测定血清中2种代谢酶类(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5℃,pH 7.4时,氨氮24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263.28 mg/L,高于斑马鱼(Barchydanio rerio var)、鳜(Siniperca chuatsi);氨氮暴露试验表明氨氮浓度和暴露时间均会对2种酶活性造成显著影响,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中华鳑鲏在短时间内对高浓度氨氮刺激具有一定的耐受性,但随着暴露时间延长,氨氮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秦岭黑河流域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秦岭黑河流域鱼类资源现状,分别于2014年4、8、11月调查了黑河库区和上游水源地流域鱼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调查共发现鱼类3目5科14属15种。其中鲤形目2科11属12种,占总种数80%;鲇形目2科2属2种,占总种数13.3%;鲑形目1科1属1种,占总种数6.7%。流域内优势种鱼类有拉氏(Phoxinus lagowskii)和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稀有种有中华鳑鲏(Roodeus sinensis)、高体鳑鲏(Roodeus ocellatus)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黑河库区(海拔549 m)鱼类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稳定,而上游流域(海拔649~1 323 m)鱼类物种多样性急剧降低,群落结构脆弱。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现场调查,研究东苕溪中下游内河航运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体的浊度与船舶航运频率呈显著正相关;浊度与8种小型鱼类-彩鱊(Acheilognathus imberbis)、越南鱊(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方氏鳑鲏(Rhodeus fangi)、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餐(Hemiculter eucisculus)、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个体数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浊度与6种个体略大的鱼类-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红鳍鲌(Chanodichthys thropterus)、油餐Hemiculter lucidus)、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个体数负相关,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广义线性模型显示,物种丰度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与水体浊度及人工护岸呈显著负相关;物种个体数与水体浊度、人工护岸结构及水深呈显著负相关(P<0.05)。浊度与鱼类体重关系的回归模型显示,浊度与平均体重和最小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浊度与最大体重无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东苕溪中下游的内河航运可导致水体浊度增大,进而危害鱼类,其中对小型鱼类或幼鱼的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对传统酶消化法稍进行改进建立了中华鳑鲏皮肤细胞的分离方法,获得RSDCs株(系)以便用于后续关于中华鳑鲏体色细胞研究。结果显示,对中华鳑鲏抑菌暂养8~24 h后,0.25%胰酶—EDTA消化处理3~5 min,用手术刀片顺鳞片方向刮除鳞片,在体式显微镜下解剖获得鱼类皮肤,采用IV型胶原酶—胰酶联合消化皮肤获得单细胞;获得的RSDCs于28°C,5%CO_2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定绘制了RSDCs生长曲线;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RSDCs F_0、F_5和F_(10)上皮标记物(Keratin 18和Vinculin A)和内皮标记物(Collagen I)的表达情况。成功分离获得RSDCs细胞株(系);RSDCs以1×10~4个/cm~2接种,倍增时间为30 h左右,呈典型的"S"型,与贴壁细胞的体外增殖行为一致;RT-PCR结果显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上皮标记物表达呈现下降趋势,而内皮标记物表达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改良的酶消化法能够成功分离获得RSDCs株(系);获得RSDCs体外培养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与贴壁细胞的体外增殖行为一致;分离获得RSDCs由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构成,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上皮细胞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8.
陈小江  曹烨 《中国水产》2016,(10):97-98
正中华鳑鲏作为土著观赏品种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就三种养殖模式进行探讨,供广大观赏鱼爱好者参考。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畜牧科技示范园水产实训中心,通过长期探索研究,探索出中华!!三种不同的养殖模式。分别是室外水泥池养殖、室内循环水养殖、水族箱养殖。下面就这三种养殖模式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将水族箱分成左右2等份,每部份为0.50m×0.45m×0.50m,一侧为白色背景,另一侧用不同颜色的卡纸贴于箱外底部及背面,形成不同颜色的背景,在水深0.25 m的增氧曝气48 h自来水和自然光照下,研究全长3.4~5.3 cm的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和全长3.2~6.1 cm的麦穗鱼Pseudo...  相似文献   

20.
鳜鱼Sinipercachuatsi又名季花鱼,是我国的名,其肉质鲜美、无肌间刺、抗病力强、易于养殖、,是高档宴席中的珍品。近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已,并取得了一定功效,但由于受种,发展相当缓慢。为满足大面积推,作者1999~2000年进行了鳜鱼人工材料与方法1亲鱼培育及选择亲鱼培育亲鱼用专塘进行培育,池面积为000米2,水深1.5米左右,池中有鲫鱼、鳑鲏等小型天冲水1次,催产前一个月每隔2~3天冲水1,池中安装了增氧机。亲鱼选择选择体质健壮、无伤的亲鳜,雄鱼2龄,雌鱼一般3龄以上。成熟的雄鱼,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