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柏树小蠹在济南市长清区侧柏上发生严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本区1200hm2林场进行有害生物调查时发现,侧柏树上的柏树小蠹发生严重,发生面积达300hm2以上。受害严重的侧柏,平均每株有虫20头,多的100头以上;平均每株有卵200粒,多的达1000粒以上。分析严重发生原因,主要是苗木带虫传入引起。柏树小蠹(PhloeosinusperlatusChapius)又名柏肤小蠹。主要为害侧柏、桧柏等柏树的树皮和木质部表面,破坏输导功能,轻的枝枯、叶落,重的整株枯死。在本区每年发生1代。主要以成虫在树皮内做坑道过冬。翌年4月开始飞到生长衰弱的柏树上蛀孔,在树皮下作坑道。雄雌虫在坑道内交尾,产卵于坑道内。每坑道有卵2…  相似文献   

2.
柏毒蛾Parocneria terebinth stotzneri Dracescke属鳞翅目毒蛾科,为害侧柏、桧柏等,分布较广,为重要的园林害虫,在赣南树术园主要危害绿干柏、喜马拉雅柏,而对龙柏、香伯、黄叶扁柏,翠柏少危害或不危害;另对墨西哥柏,中山柏有少量危害。从危害最重的绿干柏观察到,被害后柏树叶片尖  相似文献   

3.
双条杉天牛犤Semanotusbifasciatus(Motschulsky)犦属天牛科,是桧柏、侧柏、圆柏等松柏目柏科植物的主要蛀干害虫,又是国内森林检疫的重要害虫之一。双条杉天牛成虫喜寻找生长势弱、含水量低的柏树枝干及被压木、风折枝等处活动交尾产卵。承德近年来连续发生干旱、暖冬造成柏树含水量低、树势衰弱。加之山庄林区多年来未能及时清除树冠下的枯枝、病虫枝、风折枝、被压木,造成林内通透条件差,树木长势弱,为此虫产卵提供了有利场所。致使本市尤其是避暑山庄、市园林苗圃及行道树受害严重,被害率平均达14%,虫蛀死亡率达10%~1…  相似文献   

4.
张熙 《植物医生》2008,21(3):27
梨锈病是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又名赤星病,俗称"羊胡子".它不仅对树枝造成危害,而且还严重影响梨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危害柏树、山楂、海棠等,其发生与梨树长势和温度及周围柏树种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近日,沪蓉西高速公路榔坪段刚刚栽下的整整齐齐绿油油的柏树又被重新挖起整车运离榔坪,这是长阳自治区榔坪镇农技服务中心又一起成功扑灭植物重大疫情。榔坪是全国闻名的资丘木瓜主产区,木瓜栽培面积3333hm^2,是全县的特色农业产区,木瓜是榔坪镇的骨干产业,每年直接为农民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柏树是木瓜锈病的中间寄主,一株柏树就能带来木瓜锈病疫情的大流行,轻者造成木瓜大面积减产,严重的还能造成木瓜绝收甚至死树,这次大数量的柏树如果定植在高速公路的绿化带上,将对榔坪镇的木瓜骨干支柱产业造成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盐旱胁迫下侧柏幼苗的生理响应及水杨酸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幼苗为材料,采用根灌外施水杨酸的方式,探讨盐(200mM NaCl)旱(15%PEG6000)胁迫下侧柏幼苗的生长、叶绿素、活性氧代谢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响应变化以及水杨酸(0.5mM SA)对其的调控。结果显示:NaCl、PEG6000和NaCl+PEG6000三种胁迫处理抑制了侧柏幼苗的生长、叶绿素、抗氧化物酶(SOD和P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则降低,且均表现为复合胁迫介于单一胁迫之间,除GSH外,影响程度均为NaCl>NaCl+PEG>PEG;外施低浓度0.5mM水杨酸可提高侧柏幼苗的生长、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GSH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并降低了H_2O_2和MDA积累。研究发现,盐旱复合胁迫对侧柏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并不是单一胁迫的简单叠加,与单一干旱胁迫相比,盐旱复合胁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侧柏幼苗生长的影响;一定浓度水杨酸同样能够有效缓解盐旱单一或复合胁迫对侧柏幼苗造成的生理伤害,提高其抗性。  相似文献   

7.
雨季北京山区3种典型植物的水分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分是植物生长、初级生产力形成以及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控制因素。为了深入探讨在雨季降雨后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和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的水分来源,根据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及植物茎干水分同位素特征,采用直接对比法和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开展系统研究。结果显示:① 在雨后,侧柏主要利用表层0~10 cm的土壤水分和8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水分,它们对侧柏的水分贡献率分别为35.8%和55.6%,而对中间层(10~80 cm)土壤水分的利用较少;② 栓皮栎的水分来源与侧柏相似,但是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比侧柏大,而对浅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比侧柏小,这两层土壤水分的贡献率分别为17.7%和77.2%;③ 荆条的水分来源比较复杂,但主要来源仍然是表层0~10 cm的土壤水分,表层水分对其水分的贡献率为46.6%,而且对其他土层水分都有利用;在雨后,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不同物种间水分利用模式仍有差异,从而促进了对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缓解了半干旱区物种间的水分竞争,这对我国北方山区生态恢复物种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树木定植可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为明确延安新区不同树种人工生态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状况,为合理造林提供依据,以延安新区荒地土壤为对照,研究了人工生态林(松树、柏树)对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含水量、p H值、有机质、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变化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土壤的p H值总体上是呈弱碱性,松树定植土壤p H值呈现降低趋势,柏树和荒地土壤p H值在不同土层中变化较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呈递减的趋势,不同土层中呈现荒地柏树松树。荒地土壤铵态氮在不同土层中变化不大,柏树土壤中0~15 cm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5~20 cm略有下降;松树土壤在0~10 cm土层基本相同,10~15 cm有所下降,15~20 cm略微上升。硝态氮在不同类型利用方式下变化不一,造成这种差异可能与树种有关。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南北两山的绿化是为当地居民营造良好居住环境的重要工作,该地区造林树种生长规律更是植被恢复中树种选择和抚育管理的依据。以2005年在兰州市甲子坪1号和2号试验地以及2006年在皋兰山试验地栽植的侧柏和山杏为对象,通过树高和胸径调查以及树干解析,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014年调查时,甲子坪1号和2号试验地以及皋兰山试验地的侧柏平均树高分别为3.0 m、3.7 m和3.0 m,平均胸径分别为3.5 cm、5.2 cm和3.0 cm,侧柏的存活率为80%~88%,山杏的存活率达到80%以上。2008—2014年的3次调查结果表明,侧柏的树高平均增长量为0.15~0.18 m·a~(-1),山杏的树高平均增长量为0.17~0.20 m·a~(-1)。对侧柏优势木(树高4.5 m)、平均木(树高3.5 m)和劣势木(树高2.8 m)的树干解析得出,侧柏苗期(栽植后3 a)的高生长速率为0.3~0.4 m·a~(-1),个体间没有显著差异,但造林3 a后优势木的高生长速率为0.2~0.4 m·a~(-1)、平均木为0.2 m·a~(-1)、劣势木为0.1~0.2 m·a~(-1),个体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防治梨锈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远隔或砍除中间寄主——桧柏树;但在用桧柏绿化的地区,这种方法是不适当的。作者于1961年3月上旬在江西梅岭地区,试用DDT乳剂及柴油等喷布桧柏树,以铲除病菌的冬孢子角。结果表明5—10倍的25%DDT乳剂效果很好,喷布后  相似文献   

11.
几种针阔叶树种生长水势阈和生命水势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树木生长水势阈和生命水势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测定研究了樟子松、油松、侧柏、白扦、沙棘、新疆杨和白刺在不同水分状况下的吸水特征、光合作用年进程。结果指出树木生长水势阈和生命水势阈具有树种差异和树木年生长发育时期的变化,年生长末期较宽,对水分胁迫适应性强的树种较宽。嫩枝生长期各树种生长水势阈(Mpa)排序:侧柏>樟子松>油松>白刺>沙棘>白扦>新疆杨;各树种生命水势阈(Mpa)排序:沙棘>油松>白刺>樟子松>白扦>侧柏>新疆杨。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太行山干旱低山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质量修复的影响,以立地条件一致的3种典型32年生人工林为试验样地,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3种不同人工林型下土壤的脲酶(Urease)和蔗糖酶(Sucrase)活性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林型下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类型对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均呈现侧柏>刺槐>栓皮栎的变化趋势;2)各林地土壤含水率较低,土壤呈弱碱性。3种林地类型中,侧柏林地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都显著降低,且土壤总孔隙度、全氮(TN)和有机碳(TOC)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此外,侧柏人工林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均显著高于栓皮栎和刺槐林(P<0.05);3)土壤酶活性的高低与土壤性质有较强的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氮、含水率和速效磷是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而蔗糖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太行山干旱低山丘陵区侧柏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质量,在该区人工林培育及植被恢复过程中可适当扩大侧柏人工林的育林面积。  相似文献   

13.
付海丽 《江西植保》2014,(2):134-13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F(单施化肥)、CM(牛粪)和CM+CF(牛粪和化肥各提供50%的氮)等处理对侧柏根系形态特征、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CF处理相比,CM+CF处理显著提高了侧柏的根表面积、比根表面积、总根长、根尖数和根系活力,其中根表面积分别比CK、CF和CM处理提高110.01%、59.27%和28.54%;明显增加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比CF处理增加62.22%和45.35%。CM和CM+CF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微生物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而CK和CF处理的变化趋势相反。此外,CM+CF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尤其对多酚氧化酶的提高幅度最大。与CM+CF处理相比,CM处理对侧柏根际微域的影响较小。因此,牛粪与化肥配施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从而为侧柏生长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发现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Ⅱatus Uhler)是传播枣疯病的主要媒介叶蝉之一.在我国华北,它于8月下旬开始迁往枣林附近的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Franco)上,以成虫越冬,但不在松、柏树上繁殖世代.9月中旬迁移越冬进入盛期,10月份松、柏树上的虫口已达高峰;翌年4月中旬转移活动,5月上旬枣芽萌发期间全部迁离松,柏树.经接种实生枣苗证明:越冬后成虫仍保持较高的传染枣疯病的能力,每苗接虫2—5头,枣苗发病率达7.1—76:2%.试验也证明,带毒叶蝉的其子代叶蝉不再带毒。本试验同时证明,带病叶蝉不单纯是传病媒介,而且是一种相当持久的枣疯病侵染源,防治上应予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5.
在小型啮齿动物危害严重的半干旱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通过田间试验与调查分析,对一种新型的抗逆袋栽植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抗逆袋栽植可提高侧柏造林成活率16.82%~20.74%,提高侧柏幼林保存率34.97%~81.89%,而且这种作用与坡位有关.成活率增幅坡上部略大干坡中部,而保存率增幅坡中部明显大干坡上部.抗逆袋栽植也可显著提高侧柏的树高、地径生长量,且不同规格抗逆袋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大袋对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的影响远大于小袋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大袋可提高侧柏幼树的树高生长量32.73%.提高侧柏幼树地径生长量4.14倍.不同坡位抗逆袋栽植的幼树高生长差异不明显,而地径生长量坡中部明显大于坡上部.抗逆袋栽植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树生长的效果,与其内涂层在改善根区土壤水分状况中的作用密切相关.采用抗逆袋栽植可显著预防鼢鼠、达鸟尔鼠兔和草兔对新植幼树的危害.与对照相比,抗逆袋栽植的苗木危害指数降低34.48%~37.93%.不同坡位抗逆袋栽植的驱鼠(兔)效果亦有较大差异,坡中部效果好于坡上部.但不同规格抗逆袋处理,苗木危害指教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2年生幼苗为材料,用盆栽实验比较持续干旱对两者叶片水分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侧柏水势(ψ)、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叶绿素含量(Chl a,Chl b,Chl a+b)的下降幅度均大于祁连圆柏,且游离脯氨酸含量(Pro)和叶绿素原初荧光值(Fo)上升幅度大于后者,但两者胞间CO_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Is)变化相反。这些结果表明,侧柏对干旱胁迫敏感度明显高于祁连圆柏,祁连圆柏对干旱胁迫的抵抗力更高;侧柏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叶绿素组分和光合器官功能的破坏等非气孔因素引起的,而祁连圆柏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气孔因素引起的。另外,持续干旱处理后祁连圆柏仍保持较高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和电子传递速率(ETR),表明它能够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呼吸速率来减小干旱胁迫产生的伤害。这将为黄土高原区生态恢复中造林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柏毛虫(Dendrolimus suffuscus Lajonquiere)又称侧柏毛虫、铁杉毛虫,分布在山东、江苏和山西等地,寄主范围较窄,主要危害侧柏(《中国森林昆虫》1983)。1980年前后肥城县北部山区几百亩柏林严重发生柏毛虫危害,大发生后接着自然发生疾病流行,引起柏毛虫大量死亡。我们从病区采集自然病死虫尸进行分离,鉴定病原体是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几年来对该株病毒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野外感染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一年生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在不同水分处理(土壤相对含水率为40%、60%、80%、100%)及重金属铅五个胁迫水平(0、300、500、1000、2000mg·kg-1)交互作用下抗氧化酶活性(POD、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分和铅的交互胁迫下,侧柏幼苗叶片POD、SOD活性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侧柏幼苗叶片POD、SOD活性均在铅含量为500mg·kg-1时达到最大值,在铅含量<500mg·kg-1时,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侧柏幼苗叶片POD、SOD活性都随着铅胁迫的增大逐渐上升,在铅含量>500mg·kg-1时,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侧柏幼苗叶片POD、SOD活性都随着铅胁迫的增大逐渐下降。在水分和铅的交互胁迫下,侧柏幼苗叶片MDA含量逐渐升高,在铅含量<1000mg·kg-1时,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侧柏幼苗叶片MDA含量变化不明显,在铅含量>1000mg·kg-1时,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侧柏幼苗叶片MDA含量逐渐上升。适当的交互胁迫(铅含量500mg·kg-1,60%水分处理)有利于提高侧柏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9.
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hler)在国内分布广泛,食性杂,主要为害枣类、芝麻、月季花、桑等。该虫1年发生3代,主要以成虫在松、柏树上越冬,部分以卵越冬。用辛硫磷、杀灭菊酯、1605等农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忻州市古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古树资源类型和分布。结果表明:忻州散生古树以油松、国槐、侧柏、榆树、旱柳和楸树为主,占总株数的81.94%,树种之间的数量差异悬殊,松槐柏榆为优势树种。散生单株古树及古树群总体上呈东多西少特征,主要生长于传统村落四旁和寺庙中,居住民俗影响着树种在微生境的分布。忻州散生树种树龄结构,一级、二级和三级分别占27.8%、28.6%和43.6%。油松、国槐、侧柏、楸树和枣树等树种高龄古树和超高龄古树占比较高,成为古树管理保护的重点。古树承载着重要社会文化价值,其分布与保护与宗教文化、传统信仰和农耕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在实践中触发了居民长期保护古树的实践行为,基于此提出古树景观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