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自2005年开始已连续5年在河南境内四大流域水体进行多批次的渔业增殖放流。增殖放流效果如何,如何进行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日益受到各部门的关注。2009年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受河南省渔政渔船监督检验管理局委托.对河南省水生经济物种放流效果进行评估.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大型水生动物放流荧光色素标记法和注射式电子标签两种标记方法.进行跟踪监测评估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2.
增殖放流是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持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对国内外增殖放流的发展、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和中华鲟增殖放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增殖放流的标记方法和效果评估方法进行了概述和分析,以期对水生动物的增殖放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以微卫星DNA标记技术为例,系统阐述在增殖放流过程中,该技术在个体识别、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评估中的应用。同时对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策略和效果评估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标志放流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标志放流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在我国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挂牌标记法(体外标)和切鳍法最为常用。而在国外,主要的标志方法有荧光色素标记(VIE)法、金属线码标记(CWT)法、被动整合雷达(PIT)法、档案式标记法、分离式卫星标记法以及生物遥测标记法等。我国的标志放流方法应该以挂牌标记法为主,同时可以引进荧光色素标记法和金属线码标记法等。  相似文献   

5.
浙江象山港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回顾与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起步于1998年,目前这项工程对浙东沿海和象山港海区大黄鱼资源的恢复性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沿海渔民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大黄鱼增殖放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方面,正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放流苗种招标、检验检疫、公证公示、标记放流及成效评估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长效管理机制。为了更科学地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真正实现我省海洋经济水生动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对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一、增殖放流工作开展之背景我省是海洋与渔业经济大省,但…  相似文献   

6.
VIE标记和T型标记标志南方大口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了对剥隘库区增殖放流的南方大口鲇开展放流效果评估工作,采用可见荧光植入标记(VIE)和T型标记对其进行标记。笔者研究了VIE标记和T型标记对南方大口鲇的标志效果,旨在为南方大口鲇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估提供技术储备。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鱼试验鱼为南宁市水产良种场人工培育的南方大口鲇。试验鱼饲养于渔业站网箱养殖基地,养  相似文献   

7.
金属线码标记技术在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出现,致使中国近海海洋生物资源不断衰退,开展增殖放流成为修复渔业资源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中放流种类的生物标志技术是评价放流效果的重要手段。金属线码标记(CWT)作为渔业生物体内标志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在放流种类种群密度、存活率、资源补充量估算及洄游分布等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开展CWT研究的相关资料,介绍其原理和发展历史,简述在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缺点。综合看来,CWT具有标记速度快、对鱼体损伤小、标记保持率高、批量标记价格低廉等优点,同时也有回捕率较低的缺点。随着渔业生物标志技术的不断发展,CWT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领域的应用将更广泛,并成为标志放流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生物增殖渔业是现代渔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从物种选择,苗种规格、放流量、放流时间及地点的确定,到苗种放流后的死亡特征、对野生群体的影响,以及捕捞时间的确定等都有人为因素的介入。文章总结了上述各过程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过程对放流效果的影响,指出增殖放流渔业中各过程的研究对优化放流技术、科学评估放流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大水域环境生态和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力度,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将开展水生动物增殖放流作为修复生态环境和恢复水生动物种群数量的重要手段。鱼类作为主要的增殖放流对象,在开展草鱼、鲢鱼等大宗鱼类和土著鱼类增殖放流的同时,在一些地方大鲵增殖放流也成为常态化。为了做好大鲵增殖放流工作,保障放流效果,笔者在对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大鲵增殖放流情况总结  相似文献   

10.
《水产养殖》2014,(2):50-50
<正>2013年12月,陕西省水产研究所在太白县石头河一级支流白云峡水域开展秦岭细鳞鲑人工标记增殖放流试验。试验利用芯片追踪放流后苗种在野外的生长情况,这在陕西省尚属首次。据陕西省水产研究所负责人介绍,此次共放流秦岭细鳞鲑苗种310尾,全部采用PIT芯片进行标记,苗种的放流时间、放流时的身体情况以及体长、体重、联系方式等数据都将记录在芯片上。无论这条苗种游到何方,身体里的芯片都将记录它的资料。芯片也就成了这条苗种的身份证,便于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及时跟踪掌握放流苗种的生长繁育情况,回捕了解苗种在野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估算统计种群数量。从而为下一步开展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对陕西省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