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时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性与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浆及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关系。试验设2个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和31%,在每个蛋白质水平下分设鱼粉组(基础饲料)、鸡肉粉组(鸡肉粉完全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鸡肉粉+必需氨基酸(EAA)组(鸡肉粉完全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并补充晶体EAA)、鸡肉粉+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鸡肉粉完全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并补充晶体EAA+NEAA)。将平均体重为(0.37±0.01)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配到32个圆桶(150 L)中,每桶30尾,每4个桶为1组,饲喂1种饲料,每天饱食投喂3次,进行为期56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每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鸡肉粉+EAA组、鸡肉粉+EAA+NEAA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比鸡肉粉组有显著提高(P0.05),但仍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饲料系数的变化正好与之相反;鸡肉粉+EAA+NEAA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与鸡肉粉+EAA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喂40%蛋白质水平饲料较饲喂31%蛋白质饲料显著提高对虾的增重率和虾体粗蛋白质含量(P0.05),但显著降低虾体粗脂肪含量(P0.05)。凡纳滨对虾血浆游离EAA/NEAA与饲料EAA/NEAA呈正线性关系,且血浆游离赖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均与特定生长率呈正相关。鸡肉粉组血浆游离蛋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各组对虾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在鸡肉粉完全替代鱼粉的饲料中补充晶体EAA可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但进一步补充晶体NEAA并没有进一步改善其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测定酶解羽毛粉的体外蛋白质消化率,同时研究酶解羽毛粉替代日粮中鱼粉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体外试验采用胃蛋白酶-胰酶水解法对水解羽毛粉和酶解羽毛粉进行消化测定其蛋白质消化率。饲养试验选用135头体重相近的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3%秘鲁鱼粉组),处理Ⅰ和Ⅱ(酶解羽毛粉50%和100%替代秘鲁鱼粉)。结果表明:酶解羽毛粉体外蛋白质消化率比水解羽毛粉提高了15.38%(P<0.05)。处理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增重比及蛋白质消化率也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合生产性能试验与经济效益分析,酶解羽毛粉100%等蛋白替代秘鲁鱼粉组为最佳,在生产实践中具备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饲料中添加玉米蛋白粉或鸡肉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卵形鲳鲹饲料中鸡肉粉、玉米蛋白粉的适宜添加量。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试验: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0(对照)、6.4%、11.8%、17.3%、22.7%、28.1%]的玉米蛋白粉,分别替代0、5%、10%、15%、20%、2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平均体重为(101.70±0.22)g的卵形鲳鲹12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4个网箱,每个网箱投放80尾卵形鲳鲹。鸡肉粉替代鱼粉试验: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0(对照)、5.2%、10.4%、15.6%、20.8%、26.0%]的鸡肉粉,分别替代0、5%、10%、15%、20%、2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平均体重为(101.03±0.59)g的卵形鲳鲹12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4个网箱,每个网箱投放80尾卵形鲳鲹。结果显示:随着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卵形鲳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和能量沉积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饲料系数与摄食率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1.8%~17.3%的玉米蛋白粉显著提高了卵形鲳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但饲料中添加28.1%的玉米蛋白粉则显著降低了卵形鲳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能量沉积率(P<0.05),同时还显著提高了饲料系数和摄食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5.2%~20.8%的鸡肉粉对卵形鲳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等生长性能指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而添加26.0%的鸡肉粉则显著降低了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能量沉积率(P<0.05),并显著提高了饲料系数(P<0.05)。综上可知,玉米蛋白粉和鸡肉粉可以替代饲料中部分鱼粉而不会对卵形鲳鲹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通过函数模型计算得出卵形鲳鲹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的适宜添加量为10.91%~10.96%,鸡肉粉的适宜添加量为20.80%~21.25%。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比较低鱼粉饲料中补充晶体蛋氨酸和羟基蛋氨酸钙在凡纳滨对虾上的饲喂效果。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0.40±0.00)g的凡纳滨对虾63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对虾,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试验共配制7种试验饲料,对照组为30%的高鱼粉饲料,试验组饲料为用豆粕、花生粕和鸡肉粉混合蛋白质源分别替代对照饲料中16.67%、33.33%和50.00%鱼粉,并补充羟基蛋氨酸钙或晶体蛋氨酸,使其蛋氨酸含量与对照组一致。结果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同一鱼粉替代水平下,羟基蛋氨酸钙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晶体蛋氨酸组(P0.05)。复合蛋白质源替代16.67%鱼粉并补充羟基蛋氨酸钙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对虾的全虾粗蛋白质、干物质含量与肌肉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各试验组(P0.05);全虾粗灰分含量以对照组最高,但与复合蛋白质源替代16.67%、33.33%鱼粉并补充羟基蛋氨酸钙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鱼粉替代水平的升高,羟基蛋氨酸钙组的血清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晶体蛋氨酸组则呈下降趋势;同时,羟基蛋氨酸钙组与晶体蛋氨酸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葡萄糖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与补充晶体蛋氨酸相比,低鱼粉饲料中补充羟基蛋氨酸钙能更有效地改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但效果仍不及对照饲料。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探讨饲料酶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后对中华鳖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200只中华鳖稚鳖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投喂0(F0组)、2%(F2组)、4%(F4组)、6%(F6组)、8%(F8组)酶解羽毛粉替代鱼粉的5种饲料,养殖期为60 d。结果表明:各组中华鳖的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然而F8组摄食率显著高于F0组,F8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F0组,酶解羽毛粉显著提高了中华鳖的饲料系数(P<0.05);F8组中华鳖的腹部红度(a*)值显著低于F6组(P<0.05)。综合酶解羽毛粉对中华鳖生长、饲料利用及体色的影响,推荐其在中华鳖饲料中的添加量为6%。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鸡肉粉或猪肉粉部分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试验设计了7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0.0%、粗脂肪含量8.0%),其中以含30%红鱼粉的饲料为对照,鸡肉粉或猪肉粉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25%(分别标记为P25和M25)、50%(分别标记为P50和M50)、75%(分别标记为P75和M75)。以初始体重为3.40g左右的凡纳滨对虾84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25组和P50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P7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2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M50组和M75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降低(P0.05)。鸡肉粉或猪肉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肝体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凡纳滨对虾全虾水分、粗灰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鸡肉粉或猪肉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凡纳滨对虾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总蛋白、葡萄糖、甘油三酯和白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得出,以增重率为指标,凡纳滨对虾饲料中鸡肉粉和猪肉粉对鱼粉的替代比例分别以不超过50%和25%(即饲料中鸡肉粉和猪肉粉的添加量分别不超过16.12%和8.09%)为宜,且凡纳滨对虾对鸡肉粉的利用率高于猪肉粉。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裂殖壶菌粉替代鱼粉对杂交鳢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和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探讨裂殖壶菌粉替代杂交鳢饲料中鱼粉的可行性及适宜替代用量。试验以含24%鱼粉的饲料为基础饲料,分别在其基础上添加0.0%、2.5%、5.0%、10.0%裂殖壶菌粉,以替代基础饲料中0.0%、1.0%、2.0%、4.0%的鱼粉,配制成4种等氮、等脂、等蛋氨酸、等赖氨酸的试验饲料,并分别记为S1(0.0%)、S2(2.5%)、S3(5.0%)、S4(10.0%)组,在池塘网箱(2 m×2 m×2 m)中饲喂4组杂交鳢(初始均重567 g)8周。结果表明:随着裂殖壶菌粉用量的增加,饲料系数先下降后上升,蛋白质效率和增重率先上升后下降,但各组间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增重率和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 0.05)。随着裂殖壶菌粉替代用量的增加,雄鱼肥满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除S3组外,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 0.05);脏体比和肝体比逐渐降低,S4组脏体比显著低于S1组(P 0.05)。各组间雌鱼形体指标差异不显著(P 0.05)。裂殖壶菌替代鱼粉后,各组间肌肉水分、粗灰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总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粗脂肪、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对照组。由此得出,裂殖壶菌可以替代饲料中部分鱼粉,而不会对杂交鳢的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产生显著不利影响,还可以提升肌肉品质,改善鱼肉风味,但替代比例过高会影响杂交鳢的生长。综合各项指标,建议裂殖壶菌在杂交鳢饲料中替代鱼粉的用量不宜超过5.0%。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鸡肉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为45%、粗脂肪含量为10%),6种试验饲料中鸡肉粉的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5.25%、10.51%、15.77%、21.03%和31.54%,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10%、20%、30%、40%和60%。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17±0.02)g的黄颡鱼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对黄颡鱼幼鱼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当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由0增加到20%时,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当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由30%增加到60%时,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则显著降低(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脏体比和肠脂比无显著影响(P0.05)。黄颡鱼幼鱼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在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黄颡鱼幼鱼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大于10%时,黄颡鱼幼鱼的胃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的肝脏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鱼粉替代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及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在鸡肉粉替代30%鱼粉组达到最高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黄颡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20%鱼粉替代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和60%鱼粉替代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的最适比例为20.84%。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用1200尾平均初始体重18.0g的异育银鲫鱼种,随机分配至60个缸,20尾/缸(0.24m3/缸),水温控制在20~24°C,溶氧大于6.0mg/l,氨氮小于0.02mg/l,pH值为8.4±0.2,试验周期为56d,每天表观饱食投喂4次。每种饲料10个缸,合计6种饲料,其中处理①:正对照,以进口鱼粉(15%)、豆粕和菜粕为主要蛋白源(无晶体氨基酸添加);处理②:负对照,原料组成和处理①相同,但鱼粉用量减至10%,同时补充0.5%赖氨酸;处理③~处理⑥:组成和处理②一致,但梯度添加晶体DL-蛋氨酸(0%、0.1%、0.2%、0.3%、0.4%),以谷氨酸调节各组等氮。试验结果表明,鱼粉用量减少至10%但同时补充0.5%晶体赖氨酸时,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和15%鱼粉用量的正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负对照基础上梯度添加晶体DL-蛋氨酸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本研究结果证明:通过补充晶体赖氨酸和晶体DL-蛋氨酸,可以减少异育银鲫饲料中的鱼粉用量,异育银鲫能够利用外源晶体DL-蛋氨酸及赖氨酸。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百惠康)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480尾初始体质量约为(9.67±0.11)g的异育银鲫,于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配制4种等氮等脂饲料,即含10%鱼粉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BHK0),酵母培养物(百惠康)分别替代饲料中6%(BHK6)、8%(BHK8)和10%(BHK10)鱼粉的3种饲料。结果表明:各组间成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BHK6处理组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呈最高值,且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HK6处理组和对照组间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BHK6处理组饲料系数低于处理组。BHK6处理组蛋白质效率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间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肥满度(CF)及全鱼体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百惠康)替代鱼粉对异育银鲫血清中三酰甘油(TG)、尿素氮(BUN)、总蛋白(T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试验条件下,根据以上结果得出:酵母培养物(百惠康)替代异育银鲫饲料中鱼粉的最适水平为6%。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豌豆分离蛋白和豌豆浓缩蛋白替代饲料中33%、66%和100%鱼粉(对照组鱼粉10%)配制与对照组等氮、等能、等赖氨酸、等蛋氨酸和有效磷的试验饲料(其中豌豆分离蛋白用量3%、6%和9%,豌豆浓缩蛋白用量4.5%、9%和13.5%),饲养初始体重(18.53±0.35)g的建鲤75 d。结果表明:豌豆分离蛋白替代100%鱼粉组增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豌豆蛋白替代鱼粉对成活率、肥满度和肠长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肝胰脏指数,其中豌豆分离蛋白替代100%鱼粉组和豌豆浓缩蛋白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豌豆浓缩蛋白替代100%鱼粉组可观察到对适口性有不良影响。由上述结果可得出,豌豆分离蛋白和豌豆浓缩蛋白均可作为鲤鱼料的蛋白源,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为标识结合适口性推荐豌豆分离蛋白可完全替代鱼粉,适宜用量9%;豌豆浓缩蛋白可替代33%鱼粉,适宜用量4.5%。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可消化氨基酸平衡模式下,研究混合动物蛋白在不同蛋白质水平下替代饲料中低温干燥鱼粉后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混合动物蛋白由鸡肉粉、牛肉骨粉、喷雾血球干燥粉、水解羽毛粉以40:35:20:5的比例组成,分别在高蛋白质水平和低蛋白质水平下替代0、50%、75%和100%的低温蒸汽干燥鱼粉.选取初始均重为(13.3±0.1)g的花鲈720尾,随机分为8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1种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在可消化氨基酸平衡模式下,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花鲈的末均重、增重率及能量沉积率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体成分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同一蛋白质水平下,用混合动物蛋白替代鱼粉可显著降低花鲈的末均重、成活率、增重率、摄食率、蛋白质沉积率、能量沉积率、脏体比及全鱼粗蛋白质、总能和粗脂肪含量(P<0.05),显著升高花鲈的饲料系数和全鱼水分、灰分含量(P<0.05).蛋白质水平和替代水平对花鲈的生长性能和体成分各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由此得出,在可消化氨基酸平衡模式下,饲料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花鲈的生长性能,但对体成分指标无显著影响.混合动物蛋白替代鱼粉水平显著影响花鲈的生长性能和体成分指标,混合动物蛋白对鱼粉的替代水平应低于50%.  相似文献   

13.
在饲料中添加0(Ⅰ对照组)、10%、20%、30%和40%(Ⅱ~Ⅴ试验组)的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riedDistillersGrainwithSolubles,DDGS),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经过45d的异育银鲫养殖试验,研究DDGS对鲫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DDGS(10%和20%),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料肉比、蛋白质效率和日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30%DDGS时,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日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下降的趋势(P>0.05);而添加40%的DDGS时,增重率、料肉比,蛋白质效率和日摄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就十分显著了(P<0.05)。根据上述生产性能指标综合评定,建议异育银鲫配合饲料中DDGS最适添加量为10%~20%。  相似文献   

14.
将初始体质量为(100.25±0.98)g的健康鲤鱼18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饲喂以鱼粉为动物蛋白源(对照组)和以全脂豆粉(全脂豆粉组)、去皮豆粕(去皮豆粕组)分别替代20%鱼粉蛋白配制的等蛋白(36%)、等能(15.2kJ/g)的半精制饲料,在室内单循环控温养殖系统中进行6周生长试验,探讨2种大豆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对鲤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脂豆粉组鲤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极显著下降(P0.01),饲料效率显著降低(P0.05);而去皮豆粕组鲤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效率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在植物蛋白代替鱼粉的饲料中添加水产DL-蛋氨酸对异育银鲫幼鱼生长的影响,进行了为期10周的试验。本试验共设置12组等氮等能饲料,其中Diet1、Diet2为高鱼粉饲料(15%鱼粉);Diet1为正对照组1,是正常的商业饲料;Diet2为正对照组2,是在商业饲料中补充了必需氨基酸以保持氨基酸平衡。另外10组(Diet3-12)为低鱼粉饲料(5%鱼粉),水产DL-蛋氨酸添加量分别为0%、0.05%、0.08%、0.1%、0.13%、0.15%、0.18%、0.2%、0.25%、0.3%。每组饲料随机3个重复,每天投喂4次。试验结果表明,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水产DL-蛋氨酸(Diet4-12)能够显著改善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甚至与高鱼粉组Diet1相比无显著差异;高鱼粉饲料中添加DL-蛋氨酸(Diet2)也改善了异育银鲫的生长性能,但与Diet1相比,差异不显著。此外,异育银鲫摄食低鱼粉饲料(5%)时,其血浆天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和氨的含量都受饲料中蛋氨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根据二次回归分析,当饲料胱氨酸含量为0.52%时,获得最佳生长性能的蛋氨酸的需要量为0.71%。在低鱼粉饲料(5%)中,通过补充外源必需氨基酸(水产DL-蛋氨酸、赖氨酸及苏氨酸)使氨基酸保持平衡,能够获得高鱼粉饲料(15%)相当的生长性能。因此,在异育银鲫饲料中,通过添加水产DL-蛋氨酸等晶体氨基酸,能有效降低鱼粉用量并不影响其生长性能,且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以确定黄姑鱼幼鱼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试验首先以秘鲁鱼粉、豆粕、小麦蛋白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鱼油、大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含45%鱼粉的基础饲料,然后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FSM0组,作为对照组)、10%(FSM10组)、20%(FSM20组)、30%(FSM30组)、40%(FSM40组)和50%(FSM 50组)的鱼粉,并在除对照组外的各组饲料中添加适量赖氨酸和蛋氨酸,以保持各组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的一致,共配制6种等氮(蛋白质水平为50%)等脂(脂肪水平为12%)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31.24±0.02)g的黄姑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养殖试验持续8周。结果表明:FSM10、FSM20和FSM30组黄姑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FSM40和FSM50组黄姑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黄姑鱼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酵豆粕替代不同比例鱼粉对黄姑鱼幼鱼的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FSM40和FSM50组黄姑鱼幼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FSM50组黄姑鱼幼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FSM10组(P0.05)。FSM50组黄姑鱼幼鱼肝脏中IGF-Ⅰ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各指标,本试验条件下,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20%~30%的鱼粉较为适宜,过高的替代比例会降低黄姑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究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配制4种饲料,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M0),替代组分别饲喂以2%(M2)、4%(M4)和6%(M6)的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将300尾平均体质量为(6.66±0.17)g的卵形鲳鲹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每天饱食饲喂2次,为期8周。结果表明,酶解肠膜蛋白粉替代4%鱼粉对卵形鲳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影响(P> 0.05),但饲料成本最低。替代水平为2%和6%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 <0.05)。因此,酶解肠膜蛋白粉的最适替代量为4%。  相似文献   

18.
《饲料工业》2017,(24):20-25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加工方式羽毛粉对黑鲷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的黑鲷6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1组为对照组(FN),饲喂不含羽毛粉的基础饲料;另外4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含5%的酶解羽毛粉(FE)、膨化羽毛粉(FP)、酸解羽毛粉(FA)、高温高压水解羽毛粉(FH)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12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黑鲷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FA、FH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FN、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FN(P0.05),试验组FE、FP与对照组FN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清甘油三酯与葡萄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FN相比,试验组FA与FH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与总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而试验组FE、FP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黑鲷饲料中添加5%的酶解羽毛粉或膨化羽毛粉用于替代鱼粉,对黑鲷的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作者测定,南宁市肉联厂生产的水解羽毛粉含粗蛋白质81.3%,赖氨酸0.75%,蛋氨酸0.78%,用猪做的消化试验表明,其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为76.72%,用猪做的饲养试验表明,当添加合成的赖氨酸及蛋氨酸时,猪日粮中用羽毛粉3.5%,可取代进口鱼粉0.5~2.0%,这表现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饲料转化率及猪增重的饲料成本费,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摄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平均体重为(112.21±0.73)g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70d的摄食生长试验,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发酵豆粕和不发酵豆粕对卵形鲳鲹摄食生长的影响。试验共配制8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其中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组(饲料1);豆粕取代饲料主要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其中,发酵豆粕分别替代17.6%、31.4%、45.1%和60.8%的鱼粉蛋白(饲料2~5),普通豆粕蛋白分别替代17.6%、31.4%和45.1%的鱼粉蛋白(饲料6~8)。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豆粕替代量对卵形鲳鲹的成活率和摄食无显著影响(P0.05),但当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达到45.1%时,会显著降低卵形鲳鲹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P0.05)。饲料中用发酵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达到60.8%时,也显著降低卵形鲳鲹的增重率、饲料利用率(P0.05)。但是与豆粕替代组相比,在45.1%的鱼粉蛋白替代水平下,发酵豆粕组的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显著高于普通豆粕替代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