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乌龙茶鲜叶原料成熟度的生物生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龙茶由于其品质特点和制茶工艺的特殊性,要求采摘比较成熟的新梢,即形成驻芽状态的新梢。在生产中判别这类新梢成熟的程度,即对夹叶开展的程度,俗称“开面”。新梢对夹叶处于初展、开展和完全展开的状态,分别称为“小开面”、“中开面”和“大开面”。在生产中准确地掌握好“开面”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新梢的生长发育存在着不一致性。因而,在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其定量指  相似文献   

2.
茶树营养芽幼叶数与展叶数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根生  赵学仁 《茶叶》1989,(2):17-20
营养芽是新梢的雏体,芽内幼叶数与新梢展叶数的关系,直接关系芽叶的产量与质量。探明芽内幼叶数与新梢展叶数的关系,对栽培上充实芽体,加强幼叶分化,增进新  相似文献   

3.
茶叶中芳樟醇香叶醇及其配糖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36年在煎茶中鉴定出芳樟醇和香叶醇以来,有关它们在茶叶中的含量、品种和地域特征、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一直为各国茶叶工作者所关注。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芳樟醇具铃兰香气,系阿萨姆种及我国大叶种茶香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其含量在新梢各部位的分布表现为芽>第一叶>第二叶>第三叶>茎,各季含量以春茶最高,夏茶最低。加工过程中,芳樟醇大量产生于揉捻及发酵工序。芳樟醇还有四种顺式和反式吡喃型及呋喃型氧化物。与芳樟醇不同,香叶醇为中小叶种茶叶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具典型玫瑰香型。祁门红茶中含量极高的香叶醇成为“祁门香”的重要基础物质。然而,香叶醇在新梢各部分的含量分布及其季节和加工变化与芳樟醇相似。 茶叶单萜烯醇配糖体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1981年,竹尾忠一首次将茶鲜叶匀浆物置40℃下培养30分钟后发现有大量的芳樟醇和香叶醇产生,当加入β-葡糖甙酶的抑制剂Hg~(2+)及特异性抑制剂葡糖酸-1,4-内酯后,芳樟醇和香叶醇的生成受阻,而受热处理后的茶叶匀浆物添加β-葡糖甙酶后同样亦能产生芳樟醇和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茶树新梢解剖结构、叶片厚度、新梢有关特性及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等方面与茶树受丽纹象(虫甲)危害的被害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叶片上表皮厚度与被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新梢叶片厚度与被害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茶树发芽期,芽梢持嫩性、芽叶颜色与被害指数有一定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芽梢几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被害指数的相关性亦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茶树新梢解剖结构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茶树新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新梢,一类是不正常新梢,俗称对夹叶。这两类新梢都是制茶的原料。然而从成茶品质而言,由于对夹叶的有效化学成分含量较低,因而品质较差。目前对于对夹叶是采还是留的问题尚未有统一的看法。尽管主张只采不留者众多,但仍需从生物学的角度找到更充分的科学依据。笔者在进行两类新梢解剖特征比较和生理指标测定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合理留养对夹叶”的观点,供讨论。材料与方法 1982年5月8日在江西省九江茶科所重修剪两年后的茶园内,选择形成时间相同,而展叶数不同的“宁州群体种”茶树春梢,在顶端第一叶完全展开时剪取叶片和嫩茎进行解剖观察。  相似文献   

6.
1991~1993年采用田间虫口密度总和、被害指数系统调查结果与不同品种茶树新梢特征特性、新梢内部结构、新梢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虫口密度与叶片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下表皮厚度、叶片主脉下方厚角组织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咖啡碱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被害指数与芽叶茸毛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新梢打顶后留下成熟叶和越冬叶的光合机能影响的研究 1)嫩梢打顶后,留下的成熟叶光合值和叶绿素、全氮和水溶性旦白质量也同光合值一样逐渐地降低。叶绿素含量依然不变。光合值的变化与水溶性旦白质量高度相关。 2)至于越冬叶,甚至嫩梢打顶后,三种化学成分增加或维持不变。然而,它们的光合值如对照植株那样,缓慢地下降,三种化学成分随侧芽的生长而降低。 3)处理植株的成熟叶和越冬叶,1.5—二硷酸核酮糖羧化酶酶活性比那些对照植株梢高。它们在叶片老化时也不降低。 4)处理植株的越冬叶,光合值的降低与测定的任一成分的关系还不清晰。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湖南稻茬烤烟云烟87的适宜留叶数,于2022年在湖南省桂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留叶数对烤烟经济性状、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烤烟留叶数增加,上等烟比例、均价、产量、产值、感官质量和上部烟叶的单叶质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烟叶氮碱比、钾氯比、上部烟叶的长度与宽度、上部和中部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及糖碱比呈增加趋势,烟叶厚度、叶面积质量、烟碱含量、中部和下部烟叶的长度和宽度及单叶质量呈降低趋势;留叶数增加可扩大中部烟叶范围。湖南稻茬烤烟云烟87以留叶17~19片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苎叶蒟叶中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41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2.87 %;苎叶蒟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以醇类化合物和烯类化合物为主,醇类化合物有11种,占总峰面积的58.25 %,其中以橙花叔醇2和叶醇的含量为最高,分别为41.98 %和10.04 %;烯类化合物有23种,占总峰面积的26.01 %,其中,以石竹烯和β-蒎烯的含量为最高,分别为9.44 %和2.31 %。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主产烟区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宾柯  周清明  彭新辉  何轶  刘杰  高川  刘荣 《作物研究》2009,23(2):108-110
对云南12个市州4个烤烟品种上部叶化学成分进行的分析表明:总氮平均含量适宜;氯、钾含量平均偏低;总糖平均含量偏高.不同市州烟区和不同品种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广泛的变异并达到显著差异.云南12个市州,可聚类大致分为4类烟区.  相似文献   

11.
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25个新品系(11个黄白化新品系和14个绿叶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茶树新梢生物量、生育期、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性能,并分析两类茶树新品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母本白鸡冠相比,25个新品系新梢生物量均增加(15号和24号除外),增幅为25.0%~106.25%,一芽三叶期提前(早、中生种比例达84%);黄白化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明显增加,干物质含量(LDMC)则明显降低,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绿叶新品系叶片面积(LA)和光合色素指标均明显增加,其他指标变化趋势不明显。此外,黄白化新品系叶片的LA和光合色素指标平均值显著低于绿叶新品系,而叶片的SLA、Chla/Chlb和Car/Chl比值平均值显著高于绿叶新品系。黄白化新品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仅为绿叶新品系的42.29%,但各项光合性能指标并未下降(只有3号和6号光合色素过低时显著下降),说明该黄白化新品系在一定叶绿素含量范围内,单位叶绿素的光合效率较高,可能是对叶绿素含量低的一种生理补偿,有待进一步从生理和分子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3个供氮水平和2个水稻品种(华粳2号和武香粳9号)的田间试验条件下,测试分析了不同处理水稻顶部4张完全展开叶片氮含量及对应的荧光参数。不同供氮水平的水稻叶片氮含量和荧光参数差异明显,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叶片荧光参数随生育期推迟呈抛物线型变化,以抽穗期为界先上升后下降,直到成熟期降为最低。叶片荧光参数随不同叶位的变化规律为:顶1叶>顶2叶>顶3叶>顶4叶。同一水稻品种各叶位叶片氮含量分别与荧光参数呈极显著相关,且华粳2号的相关性高于武香粳9号。综合水稻品种的不同叶位,叶片氮含量与荧光参数ΦPSⅡ、qP均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基于ΦPSⅡ和qP宜采用不同的回归方程来反演不同叶位叶片氮含量。因此,荧光参数ΦPSⅡ和qP有可能用来估算水稻叶片氮含量。  相似文献   

13.
茶要对修剪叶和不同氮肥对土壤pH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月荣  赵启泉等 《茶叶》2000,26(4):205-208
利用盆栽试验了茶树修剪叶和不同氮肥对土壤pH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铵和茶树鲜叶,茶树干重显著增加。硫酸铵显著促进梢生长并提高氨基酸偏一,施茶树鲜叶显著促进茶树根系生长。施茶树鲜叶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而且pH最高、活性铝含量很低。施用硫酸铵处理的土壤显著酸化。研究表明,茶园土壤酸化的主导因子是施用酸性化学肥料和茶树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等,而并非茶树落叶和修剪叶还园。  相似文献   

14.
玉米黄绿叶突变体SN62及其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绿叶色的SN12和浓绿叶色的丹340两个玉米自交系为对照,对黄绿叶色突变体SN62的形态特征、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植株发育正常;产量和叶面积指数介于丹340和SN12之间;叶绿素含量明显较低,但光合速率与SN12和丹340差异不大;在生育后期,SN62的光合速率高于两个对照。  相似文献   

15.
不同叶色水稻叶片的衰老及对光强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淡绿叶水稻近等基因系fgl及其正常叶色的轮回亲本浙辐 802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叶色水稻抽穗后叶片的衰老进程,并在水稻抽穗后施以不同强度的光照,研究水稻生育后期光照强度对不同叶色水稻叶片衰老的影响。在自然光强下,淡绿叶水稻fgl的衰老慢于轮回亲本浙辐 802,fgl的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速率均慢于浙辐 802,特别是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开花后浙辐 802的SOD活性下降和MDA含量的上升均快于fgl。15%的遮光处理有利于提高浙辐 802的气体交换特性和光合性能,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而浅叶色的fgl的光合速率较稳定,受光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以2种肉饼兜兰为试材,研究其叶片生长发育规律和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兜兰叶片生长动态呈现S型生长曲线,生长周期长,叶片寿命长。兜兰的叶片长度、宽度和叶面积随苗龄增大而增大,萌发新叶的间隔时间随苗龄增大而增长,新叶的发育周期随苗龄增大而增长。兜兰的表皮细胞厚,而叶肉细胞厚度低,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低,可能是导致兜兰虽为C_3植物但是营养生长速度慢的原因。兜兰的叶片厚、上表皮细胞巨大、角质层较厚、气孔下生型和龙骨状主叶脉发达,具有明显的旱生特点。  相似文献   

17.
茶树不同叶位叶片功能性状与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茶树新梢不同叶位叶片的叶面积(LA)、叶形指数(LI)、比叶面积(SLA)、干物质含量(LDMC)、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叶绿素总量(Chl)、类胡萝卜素(Car)及光合特性,并研究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叶位叶片的LA、LMDC、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由第1叶至第6叶基本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新梢中部3~4叶达到峰值,第1叶和第6叶显著降低(P0.05);不同叶位叶片LI和SLA基本呈现随着叶位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第6叶的SLA均显著高于其他叶位(P0.05);第1~4叶的Chla、Chlb和Chl含量较高,第6叶Chla、Chlb和Chl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叶位(P0.05),Car变化趋势不明显。LA与LI、LDMC、Chla、Chlb、Chl和Car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Ci)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LI与其他指标不相关(LA除外);SLA与LDMC、Chla、Chlb、Chl、Car和Pn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Ci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LDMC与Chla、Chl和Pn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hla、Chlb、Chl和Car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Pn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Gs和Tr与叶片功能性状不相关。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得出,茶树新梢第3~4叶具有相对较大的LA和较强的光合能力,LDMC积累较大,可以作为表征茶树光合能力的供试叶片;SLA、LDMC和光合色素含量与Pn存在密切相关性,可作为评价茶树光合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以叶片不同气孔密度(高、中和低气孔密度)水稻品系为试验材料,在齐穗期研究水稻剑叶光合特性、糖分含量和蔗糖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水稻叶片中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与气孔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合成酶活性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高气孔密度水稻叶片Rubisco活性、净光合速率、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于低气孔密度水稻;不同叶片气孔密度与中性转化酶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气孔密度增加提高了水稻叶片光合效率,促进了蔗糖积累及蔗糖代谢酶活性提高,有利于更多光合产物——蔗糖向籽粒转运。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茶树叶片功能性状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8个茶树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测量了茶树叶片的叶面积、叶形指数、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其比值、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及光合特性,并分析了叶片功能性状和光合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叶形指数、干物质含量、气孔导度的变异系数低于10%,其余11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5.08%~43.22%,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比叶面积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叶形指数和叶面积与其他叶片功能指标均无显著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光合色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气孔导度与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的影响;净光合速率与干物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光合色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光合色素含量高的品种具有更强的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能力;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功能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14号茶树品种比叶面积相对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属于抗旱性较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可作为抗旱性强、高光效的茶树品种进一步选育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 anatom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rolling leaf mutant (r/m) of rice (Oryza sativa L.) and its ec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in photosynthesis and apoplastic transport were investigated. Compared with the wild type (WT),the areas of whole vascular bundles and xylem as well as the ratios of xylem area/whole vascular bundles area and xylem area/phloem area were higher in r/m, whereas the area and the width of foliar bulliform cell were lower. Th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microspectroscopy spectra of foliar cell walls differed greatly between r/m and WT. The r/m exhibited lower protein and polysaccharide contents of foliar cell walls. An obvious reduction of pectin content was also found in r/m by biochemical measurements. Moreover, the rate of photosynthesis was depressed while the conductance of stoma and the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were enhanced in rim. The PTS fluorescence, which represents the ability of apoplastic transport, was 11% higher in r/m than in W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hanges in anatom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liar vascular bundles, such as the reduction of proteins, pectins, and other polysaccharides of foliar cell walls, participate in the leaf rolling mutation, and consequently lead to the reduced photosynthetic dynamics and apoplastic transport ability in the mut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