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白山灵芝中糖类物质分析及方法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长白山灵芝糖类物质的含量。方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灵芝中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葸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灵芝中总糖的含量为19.65%,还原糖的含量为8.66%,多糖含量为10.49%。结论:灵芝中总糖和多糖含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华富参业有限公司不同年生的西洋参叶中糖类物质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年生的西洋参叶中总糖含量依次为4年生 8.46%,3年生7.41%,2年生6.61%.2.还原糖含量依次为4年生5.02%,3年生4.69%和2年生3.30%.3.西洋参叶中粗淀粉的含量仍然是4年生较高3.44%.3年生和2年生分别为2.79%和3.31%.  相似文献   

3.
采用3.5一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国产4年生的西洋参花蕾、花柄中糖类物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年生的西洋参花蕾、花柄中总糖含量依次为11.6%、7 94%,还原糖含量依次为6.47%、3.43%,粗淀粉的含量则为5.13%、4.51%.  相似文献   

4.
取鲜三七,洗净,切碎,加入15倍量纯化水磨浆,300目过滤,静置8~24h,收集沉淀,水洗3次,50℃干燥,得三七淀粉,得率为6.14%,纯度81.88%,成分转移率为64.21%;上清液经ZTC1+1澄清剂处理和硅藻土过滤,先以LX-T5离子交换树脂脱色,再通过LX-60大孔吸附树脂富集,80%乙醇溶液洗脱树脂后浓缩、干燥,得三七总皂苷,得率为2.99%,纯度86.08%,成分转移率为90.89%。本文研究的工艺,可同时获得鲜三七中的三七总皂苷和三七淀粉,提取溶剂用量降低,避免反复加热,有利于成分保留,能耗低污染小,值得在工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黑三七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44nm波长处测定黑三七中总皂苷的含量。结果10批黑三七中总皂苷的含量为3.24%~6.37%;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总皂苷质量在10.62~106.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准确度。结论总皂苷作为黑三七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较高,是黑三七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本文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易行、专属性强、准确可靠,为黑三七的质量要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三七粉、三七素的止血效果比对,经实验,三七素有更好的止血效果,这说明三七素是三七粉中主要的止血成分。三七中不同部位的三七素,其止血效果是不同,三七素与基材复合而提高止血效果的方式是可行的。三七素浓度对止血效果,经试验混入三七素后有明显的改善止血功能,出血量和止血时间都明显的降低。随着三七素含量的增加,出血量和止血时间进一步缩短,其止血效果达到最佳,继续增加三七素的含量无法有效提高止血效果。三七素在溶液中的分散效果,会影响出血量和止血时间的差异。所以,选择最佳有机溶剂溶解三七素,将会提高其止血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借助农业上常用的间作栽培技术,开展三七与屏边三七进行田间小区间作试验,检验生存环境改变或生物多样性降低是否影响三七生长的抗病能力,同时验证民间传说:“在三七园内植几株野生三七,病害少发生,易管理”的科学性。方法 采用不同间作方式,比较三七与屏边三七间作栽培是否对三七存苗、长势、发病率等造成影响。结果 三七与屏边三七间作栽培对三七存苗影响不显著,但对三七长势有显著影响,尤其是雨季,靠近屏边三七的三七苗较粗壮,果实也较饱满,对三七的病害影响不大。结论 三七与屏边三七采用间作栽培模式对三七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使三七苗更粗壮些,果实更饱满一些,对三七的存苗、病害防治并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市售人参、西洋参制品糖分含量特性,方法采用比色法对60个人参、西洋参样品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蜜制参类制品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类制品,红参、生晒参、鲜参、保鲜参和活性参间总糖含量差异不显著。生晒参、鲜参、保鲜参和活性参还原糖含量小于6%,红参还原糖含量不高于16%,蜜制参还原糖含量均大于24%。结论还原糖含量应作为人参、西洋参制品质量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市售血栓通胶囊为参比制剂,研究三七总皂苷类脂质体(PNSN)抗急性心肌缺血药效。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血栓通胶囊组(54 mg·kg~(-1))、PNSN低剂量组(54 mg·kg~(-1))、PNSN高剂量组(100 mg·kg~(-1))。血栓通胶囊组和PNS类脂质体高、低剂量组大鼠均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7 d;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大鼠灌胃等体积蒸馏水(2mL·kg~(-1))。第5 d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在给药后1 h分别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0 mg·kg~(-1)、5 mg·kg~(-1)、5 mg·kg~(-1),每天1次,连续3 d。末次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20 min后,用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后试剂盒ELISA测定。结果与血栓通组比较,PNSN低、高剂量组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性降低,PNSN高剂量组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著性降低。结论 PNSN具有缓释和保护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粗根茎莎草(Cyperus stoloniferus)的挥发油,经GC-MS分析,从挥发油中鉴定出17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9.66%.其中含量较高的为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29.39%)、4,4α,5,6,7,8-六氢化-4α,5-二甲基1-3(1-甲基乙基)2(3H)-萘酮(19.48%)、3,5,6,7,8,8a-六氢化-4,8a-二.甲基乙烯基-2(1H)萘酮(16.59%).  相似文献   

11.
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全基因组中可能的NAD(H)激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含有3个可能的NAD(H)激酶,均具有保守的ATP-NAD激酶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NAD(H)激酶随着物种的进化而进化,但重要的功能结构域相对保守;MoPOS5在稻瘟病菌各生长发育阶段和致病过程中都有稳定转录,表明其在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及定殖扩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以13份红麻品种按NCⅡ(NorthCaralina)6×7交配设计组配42个杂种F1代与其亲本为材料,研究了红麻杂种一代及亲本材料9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构成及配合力,结果表明:除干皮精洗率外,其它8个性状组合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均以单株子皮重、单株纤维重等产量性状较高,其余性状相对较低;南选、ID40、84K114-2等亲本一般配合力较好;84210×南选,ID40×917等组合具有高的特殊配合力,表现为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3.
族毛麦基因组及其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簇毛麦是小麦的近缘属,是小麦改良重要的基因资源。簇毛麦有益基因向小麦遗传背景的导入,主要利用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为桥梁亲本,通过杂交、回交等方式获得小麦异代换系、异附加系、异易位系;并且利用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及分子标记对小麦遗传背景下的染色体组、染色体、染色体臂及片段进行鉴定。本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族毛麦可利用基因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剧毒靶标(黄曲霉毒素)绿色分析提供高效抗体,在已有抗黄曲霉毒素杂交瘤细胞株1Cll的基础上,通过小鼠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经胃蛋白酶酶解,制备F(ab')2片段,发现在优化条件37C、pH4.1柠檬酸缓冲液中酶解4.5h,可高效制备F(ab')2片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比较了抗体片段与原始抗体的识别活性,发现F(ab')2片段效价达到1∶320000,是原抗体效价的1.5倍;灵敏度(IC50)为8.7pg/mL,保持了原抗体的抗原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浓度乙醇对叠鞘石斛[Dendrobium aurantiacum Rchb. f. var. denneanum (Kerr.) Z. H. Tsi. ]叶进行提取,再用不同极性溶剂对抗氧化活性较高的60%乙醇粗提取物进行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层、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水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各部位进行成分分析,以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为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主要的抗氧化活性部位。其中,总黄酮在正丁醇层最高(24.89%);多糖在水层最高(0.23%);各萃取层均有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弱顺序为水层>正丁醇层>乙酸乙酯层>二氯甲烷层>石油醚层。筛选出正丁醇层、水层为抗氧化主要活性部位,其抗氧化活性是黄酮类、多糖等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提取抗氧化活性化合物,开发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表现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以N95175、N9209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21基因,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均很好,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显性遗传,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2)以N9134、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AS846基因,成株期抗病性较好,苗期大部分表现抗病;以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中有40%的杂交组合表现中感,该抗性基因不完全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其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背景及环境的影响.(3)中国春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材料,其与抗病亲本杂交F1代的抗病性接近或略高于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杂交F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4)白粉病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正反交F1代苗期抗病性无明显差异,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相关.因此, 在组配小麦强优势杂种组合时应尽量选用抗病的品种作为亲本之一,并考虑慢病性品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We report the effec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a fungal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ene (gdhA) into forage rice (cv. Momiroman) by analyzing the transgenic rice plants in terms of growth, source function, and nitrogen contents. NADP (H)-dependent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ies in the gdhA-transgenic lines were marked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transgenic control plants. Plant growth analysis at the seedling stage revealed that the leaf area and shoot and root dry weights of the high gdhA-expresso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plants under both high (high N) and low nitrogen (low N) condit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ource ability was enhanced by the gdhA introduction. This was suppor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net photosynthesis rate at the heading stage was also higher in transgenic than in control leaves. Furthermore, under both high and low N conditions, the nitrogen contents in the shoots and roots, at seedling and grain-harvest stag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high gdhA-expressors than in control plants, indicating that nitrogen uptake was higher in transgenic than in control plants. At the harvest stage, the high gdhA-expressors exhibited greater panicle and spikelet numbers per plant compared with control plants, resulting in higher grain weight, under the high N conditions. In addition, gdhA expression in forage ric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ir tolerance to salt stress compared to control plants.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a fungal gdhA into forage rice could lead to higher source ability, better growth and higher grain weight by enhancing 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硫酸铝用量对水稻植株及稻田土中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对氟存在着奢侈吸收的现象,各部位氟浓度的顺序为稻壳>糙米>根>茎叶。在相同氟浓度下,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水稻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0.4%、0.6%硫酸铝处理下出现最低值,并且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土壤中自由态氟和水溶态氟含量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而呈逐渐降低趋势。线性分析表明两种氟与硫酸铝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残余态氟则与硫酸铝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虽然土壤中可交换态氟含量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并在0.2%硫酸铝处理下出现最大值,但是统计分析表明, 0%和0.2%硫酸铝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在0.2%~0.8%硫酸铝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这说明铝对交换态氟的作用以抑制为主;络合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及有机态氟的含量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0.4%、0.6%硫酸铝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与土壤中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当硫酸铝用量为0.4%~0.6%时(相当于氟铝的质量比为6∶1~4∶3),植株各部位的氟浓度较低,降氟效果较好;而且此时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氟含量相对较低,铁锰结合态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相对较高,能够减少氟向地下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人畜通过地下水和米饭所摄入的氟量。  相似文献   

19.
玻璃化问题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已成为植物组织快速繁殖的瓶颈。本研究以H.11648为材料,分析H.11648不定芽玻璃化过程中气孔形态、DNA含量、叶片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玻璃化后的不定芽叶片保卫细胞膨大,气孔变大。体细胞DNA含量没有变化,但细胞数减少。随着玻璃化程度的增加,叶片含水量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POD活性显著上升,SOD活性先上升后又略有下降,但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APX活性先明显上升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CAT活性略有下降但不显著。本研究为揭示剑麻不定芽玻璃化的生理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