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定勇  蒋红梅  魏世强 《土壤学报》2009,46(6):1076-1082
分别在酸沉降重污染区、轻污染区和对照区选择代表性的蔬菜样地,对土壤、蔬菜、降水、施肥、渗滤水等的氮素动态进行为时一年的定位、定时监测,研究了不同酸雨影响区氮素在菜地系统中的收支平衡。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由于酸雨影响了蔬菜的正常生长,致使酸雨影响区菜地系统中氮素收支失衡,酸沉降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菜地系统中氮素I/O值分别为1.27和1.19;而对照区菜地系统中氮素I/O值为1.08,收支基本平衡。在酸沉降重污染区,降水输入系统的氮远大于轻污染区和对照区(约3~4倍),同时因酸雨危害,蔬菜产量明显低于对照区,仅为对照区产量的60%,使系统中通过作物收获的氮输出减少,结果导致大量氮滞留于土壤中并以硝态氮等形态淋失,给水环境带来了氮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和外源铝对茶树铝及一些营养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以期为酸沉降区茶园管理提供资料。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铝浓度的增加,茶树根、茎和叶中铝含量增加,在适度浓度外源铝处理下,模拟酸雨促进茶树根、茎和叶对铝的吸收与积累,高酸高铝则抑制茶树各器官中铝的积累。外源铝促进茶树根、茎和叶对磷、铜和铁的吸收与积累,促进茶树茎和叶对钾的吸收与积累,对茶树根中钾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外源铝抑制茶树根对钙、镁和锌的吸收与积累,但不影响它们在茶树中的运输,茎和叶中含量增加。模拟酸雨对茶树根和茎中磷含量没有明显影响,pH4.5的模拟酸雨有利于茶叶磷的积累,模拟酸雨对茶树根、茎和叶中钾、钙、镁、铜和锌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无外源铝处理下,模拟酸雨降低茶树根系中铁的含量,对茎和叶中铁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外源铝处理下,模拟酸雨明显降低茶树根、茎和叶中铁的含量,并且外源铝处理浓度越高,模拟酸雨对根、茎和叶中铁含量的降低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3.
模拟酸雨对龙眼落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试验研究模拟酸雨对 8年生龙眼落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pH≤ 3 5的酸雨处理显著增加落果率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糖酸比显著下降。pH为 2 5的酸雨处理果实出现伤斑 ,单果重和可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模拟酸雨和酸雾(pH2.0~5.6)的土培试验结果表明,低pH酸雨和酸雾处理对水稻产生明显伤害,水稻叶片出现坏死斑点,细胞膜透性增大,汁液pH值明显下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并随酸雨和酸雾的酸度增大、处理剂量增加而加重;叶片N,P和K养分被淋失,生长受抑制,产量明显下降。酸雨和酸雾处理诱导叶片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增高,但不同酶的活性峰值出现在不同的处理酸度梯度上。相同酸度下,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以酸雾大于酸雨。  相似文献   

5.
酸雨对白术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不同pH值(2.5,3.5,4.5,5)的模拟酸雨处理白术植株及其土壤,测定模拟酸雨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pH的模拟酸雨能导致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比例发生变化,微生物总数随模拟酸雨pH的降低而不断减少;模拟酸雨能抑制氮素生理群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当酸雨pH=5时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但pH值过低时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模拟酸雨对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磷酸酶活性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酸雨的监测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山西省21个水文站点13年的监测资料分析,全省除吕梁、忻州外,各市(地)均有酸雨发生,其中以太原为最严重。全省酸雨的发生频率为3.3%。酸雨的酸度不大,对生态可造成明显影响的次数较少。酸雨的类型为硫酸型。大气污染、土壤酸碱性、气象条件、降水量是影响酸雨形成及其酸度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实验,以小白菜(上海青)、大白菜和萝卜为指示作物,研究了酸雨作用下Cu,Zn,Pb,Cd,Cr和Ni复合污染物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吸收与富集情况。结果表明,酸雨-重金属复合污染处理使Cu,Pb,Cr和Ni在蔬菜中积累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Zn和Cd一般只有在复合污染处理中外源Zn或Cd含量较高时才明显高于对照处理。与对照相比,酸雨-重金属复合污染处理使Pb和Ni的富集系数增大,Cu的富集系数多数情况下增大,Cd的富集系数多数情况下减小,Zn和Cr富集系数的变化在不同蔬菜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重金属在不同蔬菜中的富集系数一般表现为萝卜>上海青>大白菜,蔬菜中不同重金属富集系数一般表现为Zn>Cd>Ni>Cu>Pb>Cr。酸雨-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蔬菜中重金属积累量与其在土壤中总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以大宗蔬菜上海青、大白菜和萝卜为指示作物对酸雨地区蔬菜地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基准进行了估算,这对开展酸雨地区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评价、重金属污染修复目标及地方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千岛湖区域酸雨污染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6年以来,千岛湖的酸雨呈现为酸雨频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年度酸雨率均超过80%.酸雨平均pH值降低至接近4.0。大气监测资料表明,千岛湖流域内大气中SO2和NOx的含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以内;其指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与流域内酸雨问题日渐加重的趋势相反;而TSP和降尘在近年中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两项目指标均呈现出较小的波动变化的特征。由于相关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千岛湖流域酸雨的变化与流域内近地大气中污染物的含量变化无关,说明酸雨的来源很可能来自于区域以外其它地区的输入。综合千岛湖流域的地形、风向等因素分析,酸雨污染物可能是来自于浙江省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而对1996年千岛湖无酸雨的异常现象的分析结果则表明,安徽省境内地区也可能是酸雨污染物输入的另一来源。  相似文献   

9.
李平  王兴祥 《土壤》2006,38(4):441-447
采用50cm原状土柱进行模拟淋溶实验,比较研究了模拟酸雨和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Al、Si及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酸雨淋洗后土壤中有极少量的Al和一定量的Si及盐基离子淋出。与去离子水对照相比,pH3.5和pH4.5模拟酸雨处理Si的淋出总量分别增加了6.52%和3.26%;K 、Na 、Ca2 和Mg2 等盐基离子淋出量增加了2.41%~96.80%。100μmol/L的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处理Al、Si的淋出量与模拟酸雨处理相差不大,而10mmol/L的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处理则比模拟酸雨处理有显著的增加。有机酸淋洗后淋出液中各盐基离子含量均要高于模拟酸雨处理,盐基离子淋出总量是模拟酸雨处理的1.58~9.27倍。实验结果说明低分子量有机酸在酸化土壤方面比酸雨有更大的威胁。由于盐基离子的大量淋失,模拟酸雨和有机酸淋洗后淋出液pH均要高于原淋洗液pH。  相似文献   

10.
模拟酸雨对盆栽马尾松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缙云山马尾松在不同强度酸雨(pH 5.6,pH 5.0,pH 4.0,pH3.5,pH 3.0,pH 2.5和pH 2.0)下的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H 3.5~5.6的酸雨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受酸雨影响不明显,从pH 3.0或pH 2.5开始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且pH2.0出现不同于前几种处理的日变化趋势;从水分利用效率分析,酸雨胁迫对其影响不明显;pH 4.0~5.6的酸雨处理条件下,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变化不明显,从pH 3.5开始出现显著降低的趋势,且在pH 2.0时受酸雨影响已经非常明显,无法模拟出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总体分析,酸雨对马尾松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临界范围为pH 3.5~4.0,酸雨对马尾松幼苗致命的影响临界范围为pH 2.0~2.5。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雨水资源化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吉林省水资源特点分析入手,提出了雨水资源的有效集蓄利用是补充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重要因素,探讨了在吉林省雨水资源主要利用途径是首先在小流域规划中作好雨水资源利用规划;其次是建设以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为主的沟道坝系,强化坡面集雨工程和林草植被建设,增大贮水空间;第三是充分利用田间工程和水利工程集雨蓄水,使降雨就地就近被拦蓄,最终使水环境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12.
安徽淮河流域各级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淮河流域安徽省境内多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点面结合、长短期结合的方式,分析淮河流域不同级别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年总降水量、大雨量和暴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显著,但年总降水日数减少,大雨以上级别雨日有微弱增加趋势,夏季降水量和大雨以上级别降水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也有增加趋势;年和夏季的大雨和暴雨强度随时间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呈增大趋势;产量与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为二次曲线关系,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高于降水日数。近年来,平均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均高于农作物获得高产的最适值,涝灾受灾面积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点构架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该文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中部九省为研究区域,以农用地省级汇总成果为主要数据来源,首次将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成果与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相结合,对基于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的耕地质量监测点的选取进行初步探讨,完成中部九省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数据库建设,并分析九省国家级标准样地在不同等别及二级区上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标准样地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点的选取,最后,对标准样地体系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安徽省黄山市降雨型滑坡的降雨强度—历时阈值进行研究,拟为黄山市各区县精细化滑坡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黄山市2004—2019年历史滑坡点及其对应的降雨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经验性阈值Caine模型,通过比较滑坡前有效降雨量的方式确定诱发滑坡降雨历时,建立各区县降雨强度—历时(I-D)阈值曲线。考虑到I-D曲线在灾害预警中的实用性,以歙县滑坡点为例,将该县诱发滑坡的降雨事件按照气象预报的雨强标准分为小中雨组、大雨组和暴雨及以上组。根据雨强的分组情况建立歙县复合型降雨I-D阈值。[结果]黄山市降雨型滑坡多由中长历时降雨诱发,复合型I-D阈值更能体现各雨况对滑坡的诱发作用,此阈值可直接使用气象预报的降雨对滑坡进行预警。[结论]I-D阈值具有强烈的区域适用性,依据气象预报对降雨强度分组的滑坡复合型降雨阈值曲线,可使用气象预报的降雨数据进行区域滑坡预警。  相似文献   

15.
GIS支持下安徽省近35 a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重要的水分资源分量。为了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法,利用安徽省79个台站1971-200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在此基础上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生成基于GIS的安徽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近35a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为,平原大、山区小;由北向南逐渐递减,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从时间尺度上看,自1971年以来,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上呈随年代波动下降趋势,但存在地区差异;年内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逐月变化呈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7月,5-8月份较多,11月至翌年2月最低,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双瑞  相小霞  双书东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130-132,136
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修建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受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因素影响较大,工程造价高,解决问题有限;而雨水集蓄工程,分布广泛,开发利用成本低,技术相对简单,管理维护方便,并且,可以通过对雨水的直接调控,减少降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消除水土流失原动力,减轻水土流失危害。通过对豫西四县典型小流域内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综合研究分析,探讨了山丘区不同部位(坡面、沟道等)蓄水工程开发利用模式及关键技术,供同类型区参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矿业城市生态安全状况,厘清制约生态安全发展因素,为安徽省矿区可持续开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安徽省9个矿业城市水土生态安全为例,构建基于经济—环境—社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乘法归一化法结合优化后的G1和CRITIC赋权法实现主客观赋权,再运用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VIKOR)模型,基于折中规划考虑了群体效应和个体妥协,兼顾不同权重指标实测值的差异性,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其进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 多指标交互作用下的G1-CRITIC-VIKOR综合模型与实际数据匹配良好,安徽省矿业城市水土生态安全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为池州、宣城、滁州、铜陵、马鞍山、宿州、亳州、淮北和淮南地区;其中工农就业人员比例、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人均用水量、土地垦殖比例、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制约安徽省矿业城市水土生态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结论] 安徽省矿业城市应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实施植树造林,做好受损矿区生态修复、重建工作,保障其在水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采煤矿资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安徽省2007—2016年间耕地资源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构建DPSIR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TOPSIS模型测度了10a间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健康状况,同时采用障碍度模型剖析了主要的限制因素。[结果]2007—2016年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健康水平由不健康等级转为亚健康等级,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总体来看,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健康准则层障碍度最高的是压力子系统,主要障碍因子为GDP增长率、农作物受灾面积、农药使用量、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等。[结论]应用DPSIR模型构建的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TOPSIS法分析耕地资源利用系统的健康水平是合理可行的。虽然安徽省总体健康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是受压力子系统的限制,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安徽省土地承载力评价及预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定量评价和预测土地承载力状况并诊断其障碍因子,为提高安徽省土地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区域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安徽省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方法与障碍度模型评价和诊断了2006—2015年安徽省土地承载力状况和关键障碍因素。基于评价结果,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未来5a安徽省土地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2006—2015年安徽省土地承载力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历程;驱动力、压力、状态子系统承载力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态势,影响和响应子系统承载力呈显著波动变化态势;未来5a,压力和状态子系统承载力逐年递减,承载力水平堪忧,需重点关注;研究期内工业废水排放量始终是制约安徽省土地承载力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是重要制约因素。[结论]虽然安徽省土地承载力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受压力和状态子系统承载力水平低的限制,安徽省土地承载力仍处中级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动态研究粮食连增及农业政策调整背景下淮河流域1990—2012年的粮食产量时空变化进程及影响因素,为淮河流域科学合理粮食安全政策构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区域重心计算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技术。[结果](1)淮河流域粮食总产量及县域均值持续增长。高产县域集中在流域中游皖北地区,中高产县域逐步向中上游推进,低产县域日趋边缘化。(2)淮河流域粮食产量重心呈西进南移态势变动,西进速率减缓,南北波动幅度较小,空间格局趋向稳定。(3)县域粮食产量分布呈显著空间聚集性特征,且有持续增强趋势。高产县域聚集于流域中游豫皖交界及下游苏中沿海地区;低产县市逐步集中连片聚集于流域上游豫西北边缘地区;高—低与低—高聚集县域规模较小,空间分布变化剧烈。[结论]水土资源变化、农业新技术及政策倾斜、种粮比较效益等主导因素共同驱动流域粮食产量空间格局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