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病毒(PRRSV)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该病2007年6月传入施甸县,以高热、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被专家称为猪的灾难性疫病。本文针对2007年7月某养猪户一群育肥猪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的诊断和控制,介绍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有效的防控措施,为预防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6月份以来,包括豆粕、莱粕、棉粕在内国内各大型粕产品行情走势多不理想,并未出现前期市场所预期的明显回升行情,其主要压力还是国内养殖业恢复进度缓慢,市场需求增长受阻。今年以来,农业部发布我国养猪业遭遇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2007年1~5月,全国有22个省份发病猪45858头,死亡18597头,扑杀5778头,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高发期,部分地区存栏下降50%,[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2007年以来,我县大部分乡镇相继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情,给我县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一年多时间的防治实践,我们总结出该病的识别和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1发病史 笔者自2005年-2007年在临床诊疗奶牛疾病过程中,发现每年6-10月份经常发生奶牛无名虚热和间歇热,统计共有12头奶牛有不同程度的高热和间歇热反复发生,用西药治疗几天后体温虽然能降至正常,但间隔几天再次出现发热高烧。经过观察发现,由于天气闷热,奶牛圈舍通风不畅,气温升高,  相似文献   

5.
1症状及发病情况近年来,天津市乃至我国许多养猪场户猪群相继发生了以高热、气喘、不食、皮肤发红为特征的疫病,此病死亡率高、治疗效果差,使多数场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2007年1月农业部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对此病进行科技攻关,  相似文献   

6.
为切实加强对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监督管理,确保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在国内生产、销售和使用,根据农业部办公厅下发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农(2007)29号]和上海市农委下发的《关于印发“上海市2007年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管理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沪农委(2007)148号]文件,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全面开展以甲胺磷为主的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监督管理工作,成效十分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2005年以来.猪高热病、猪链球菌病疫情和2003~2004年高猪价的影响,导致2005年下半年猪价急剧下降,大量新养猪户倒闭,猪的生产来个急“刹车”,加之禽流感的影响,猪价又开始缓慢回升,因此,养殖效益持续看好。2006年养猪发展走势如何?有关人士在调研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现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8.
猪蓝耳病又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1987年才新发现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母猪呈现发热、流产、木乃伊胎、死产、弱仔等症状,仔猪表现为异常呼吸症状和高死亡率。因发病猪一般表现出耳朵发蓝,故称为猪蓝耳病。2007年7月首次在永胜县程海、期纳镇的部分村委会相继发生以高热为特征的猪病,从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变化、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料送云南省动物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确诊为猪高致病性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相似文献   

9.
近2~3年来,我国南方的一些地方猪群发生了无名高热病,部分猪场的猪发病率达50%以上.高的达80%-90%.死亡率20%-50%,严重的超过90%,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相关业者急盼了解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6年4月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第632号公告,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仅保留出口和应急所需的生产能力。为进一步加强五种高毒农药管理,确保禁令贯彻落实,农业部4月20日以农办农[2007]29号文印发《2007年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管理工作方案》通知,现将《通知》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对ND疫苗3只高免猪脾脏进行了转移因子(TF)分离,对分离出的转移因子做理化性质检验及含量测定,并与正常猪脾转移因子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ND高免猪脾脏与正常猪脾脏转移因子理化性质基本一致,但高免猪脾转移因子产率高于正常猪脾转移因子产率。  相似文献   

12.
从2006年5月底开始,某些地区猪场的生长育成猪和部分母猪、保育猪暴发“猪无名高热病”,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50%~90%,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明猪“高热病”的病原特点及发病规律,收集河南豫北地区2007年9月至2010年10月15个县(市)189个不同规模猪场及农村散养户1 381份猪“高热病”病料样本,采用PCR或RT-PCR方法并结合细菌培养技术进 行病原检测.结果显示,除7份样本检测结果呈阴性外,共检出猪监耳病病毒( PR RSV)阳性1 202份,猪圆环病毒(PCV-2)阳性1 199份,猪流感病毒(SIV)阳性995份,猪瘟病毒(CSFV)阳性20份,附红细胞体(E.suis)阳性316份,副猪嗜血杆菌(Hps)阳性758份,大肠杆菌(E.coil)阳性1 248份,巴氏杆菌(PM)阳性18份,沙门氏菌(SE)阳性38份,检出率分别为87.04%、86.82%、72.05%、1.45%、22.88%、54.89%、17.96%、1.30%和2.75%;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豫北地区猪“高热病”发病率比2008年上升了115.71%,而2010年前3季度较2009年同比下降42.88%,河南豫北地区猪“高热病”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引起,不同年份的流行特征也不同;此疫情秋季发病率最高,对哺乳仔猪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规模化猪场的危害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张建忠 《河南农业》2007,(20):22-23
一种被称为“猪无名高热病“的疾病在我国由南向北大规模爆发流行,实际上,“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从科学养殖入手,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管理,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2015,(5)
<正>猪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2007年前被称作"猪高热病","三高"(高发病率、高体温、高死亡率)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显著特点。2007年该病曾在我国多地暴发流行,对养猪生产危害极大,为国家强制免疫病种。1.病原体猪蓝耳病病毒为单股正链DNA病毒属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为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我国发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  相似文献   

16.
猪高热病是一种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几年,给养猪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单一病因和混合病因引起猪高热病进行了剖析,包括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最后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期为猪高热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安市原始的杂种猪群经过大型约克夏公猪两次级进杂交,杂种猪的毛色全白,体型长大,在繁殖、肥育和胴体瘦肉率等方面均有提高,接近江西白猪高安系育种指标。此外,本文还对今后的选育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性、高致死性疫病。此疫病传播速度快,流行面积广、死亡率高,给集约化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通过笔者协同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近一年的探索与研究,对该病的诊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完全可以避免此病的发生流行,现将相应的研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许多养猪场户猪群相继发生了以高热、气喘、不食、皮肤发红为特征的疫病,此病死亡率高、治疗效果差,使多数场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2007年1月农业部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对此病进行科技攻关,  相似文献   

20.
汪应梅 《湖南农业》2007,(12):15-15
一般来说,适龄公猪每天配种的次数最多不能超过2次。但在配种高峰季节,由于发情母猪数量多,公猪相对较少,自然交配的公猪每日配种次数多达4次~6次;或在实行人工授精时,采精次数频繁等,这样容易导致公猪发生配种过度症。患猪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废绝,身体逐渐消瘦虚弱,步态不稳,体温下降(36.5℃~37.5℃),耳、鼻端、四肢发凉,严重者卧地不起,反应迟钝,或在配种后即刻倒地,过一段时间才缓慢苏醒。针对此症,采用中草药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