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呼和浩特地区2010年夏季高温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夏季(6-8月),呼和浩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高温干旱,其中7月份高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创历史极值;降水量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为历史最少年份。通过对大气环流和相关特征量的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海洋异常特征主要有: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赤道太平洋发生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又迅速进入拉尼娜状;2010年夏季,西风带500hPa位势高度场整体环流异常偏高;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均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2010年10月之前受厄尔尼诺影响而异常偏强偏西,副高脊线位置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西南地区干旱成因及物理机制,更好地做出预测,使用NCEP/NCAR、NOAA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西南地区的降水、气温、干旱资料,对2009年9月到2010年3月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阻高偏弱使得冷空气不利于向西南地区输送,孟加拉湾的低值系统偏弱使得水汽输送偏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强,面积偏大,脊线偏北,且较常年偏西,使得西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受到明显的阻断,造成西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不足,导致降雨减少。对OLR的资料分析后表明,大规模下沉干区在中低纬度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盛行,对流较常年偏弱,使得降水机制减弱,是造成2009年9月到2010年3月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全省87站降水、气温、MCI监测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Outgo inglongw ave rad iation)资料,分析了2011年和2013年夏季7到8月间干旱实况和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1年和2013年降水偏少,降雨量排位为1981年以来同期第一和第二,气温偏高,2013年7到8月平均气温为1981年以来最高的1年达到25.4℃。2011年和2013年副高和南压高压偏强,贵州等地及其水汽来源区域的对流活动都受到抑制,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较差,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偏弱,西北气流不明显,贵州、四川一带没有明显的冷暖空气交汇带,导致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最终形成了2011年和2013的干旱。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变冷(暖)的现象可引起大气环流的异常相应,可将ENSO事件作为次年预测贵州夏季干旱与否的重要因子。建议在贵州夏季干旱易发区域建设农业生产对策研究试验基地,指导农民改进农业种植结构,加大人工增雨力度应对夏旱。 相似文献
4.
5.
通过2009年义县的特大干旱,试图找出当地多年干旱原因,提出减少干旱带来损失的具体措施,如改善植被防止土壤沙化、多栽植抗旱的农作物品种、增加人工增雨投入,努力开发云水资源等;分析干旱形成机制和应对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为政府制定各种农业决策、抗旱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阿拉善盟2010年夏季干旱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拉善盟2010年夏季干旱的成因。[方法]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盟2010年汛期发生严重旱灾的气候背景、环流特征、副热带高压、海温等进行分析,探讨2010年夏季阿拉善盟干旱的可能成因。[结果]850 hPa阿拉善盟及周边地区流场弱,尤其偏南风极弱,制约南支水汽向内蒙古输送,这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之一;500 hPa高压脊控制阿拉善盟,造成长时间干旱且持续高温。夏季风极弱、到达华北晚是造成阿拉善盟干旱的又一原因。西北太平副高偏大、偏强并非对应阿拉善盟多雨,仅当副高偏强并与阿拉善盟下游130°~140°E附近的中高纬度高压脊合并加强时才可能形成多雨,2010年夏季缺少后者;当30°~50°N、140°~150°E海温分布出现北低南高时,对应阿拉善盟少雨。[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开展旱灾预警预报、旱情监测预警系统、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从产生干旱的天气形势、气候特点、地理位置等因素和补偿原理进行分析,阐述了平潭县产生干旱天气的原因及物理机制,为今后更好地做好旱情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9~2010年NCEP全球逐月的2.5°×2.5°再分析资料,从降雨量、温度、地理、大气环流、厄尔尼诺现象等方面,分析了2009~2010年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同期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探讨此期间干旱的成因。结果表明,2009年11月~2010年5月上旬昭通市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特大连旱,2010年1~4月,昭通市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减少9.O%~74.3%,各站降水量在26.5~215.0mm,50.0~100.0mm的站有10个,50.0mm以下的站有10个,与此同时,自2009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偏高,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这次干旱主要是由于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大气环流异常,500hPa贝加尔湖低压较常年异常偏强,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较强,但我国南方大部地区环流较为平直,位势高度也较常年偏高,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西偏强,印度季风偏弱,印度洋的水汽不能向我国西南地区输送,导致降水偏少,从而导致干旱。 相似文献
9.
10.
11.
徐州市2010年秋冬连旱成因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徐州地区发生了195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连旱,连续5个多月的降水量偏少90%,依据GB气象干旱等级,达到了特旱级别。干旱严重影响了小麦播种和出苗,对小麦的生长和越冬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详实的资料,分析了该次干旱的3个主要成因:①La Nina事件在干旱中伴有主要角色;②秋冬季特殊的环流特征及其异常的演变阻碍了低纬度海面上的水汽向北方陆地输送,秋季盛行高指数环流,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冬季的纬向环流指数异常偏低,有利于强冷空气频繁爆发南下,导致了秋季干热和冬季干冷即秋冬连旱;③降水量分布极端的不均匀也是秋冬连旱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3个成因可作为今后干旱预测的着眼点和预测因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大面积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2011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持续干旱,部分地区干旱程度达到了特大干旱。资料显示,至今旱情仍来得到有效缓解。根据相关资料,分析了干旱发生过程中气温的异常、降水量的明显变化以及大气环流等原因。结果表明,2010—2011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温度偏低、降水量明显减少、大气环流场异常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是造成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并揭示了温度、降水量、大气环流等原因与“拉尼娜”现象的关系,说明“拉尼娜”现象间接地造成此次旱灾。 相似文献
13.
选取广西88个气象站1961~2009年气温、降水量、干旱指数和广西干旱受灾面积等资料,利用线性倾向计算、阶段性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气温、降水量和干旱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9年广西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略呈增加趋势,但年际、年代际变化大,各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春、秋季减少,冬、夏季增加。广西干旱指数、干旱受灾面积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秋旱更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严重干旱灾害的频率明显增多。降水时间分布更加不均匀,少雨年的频率增多是干旱加重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则加剧了干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黑龙江省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农作物抗旱节水四大措施,以提高黑龙江省粮食单产和总产。 相似文献
15.
以2008年12月—2009年2月三门峡市发生的严重冬旱为例,利用1958—2016年三门峡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资料,通过对单站历史资料和大气环流特征分析,初步总结出该地区冬季严重干旱的成因。结果表明,前一年夏季和秋季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是导致冬季严重干旱的诱因;冬季前期(12月—次年1月)长时间持续无降水时,一般对应冬季将要出现严重干旱;西太平洋副高减弱,西风带少低槽活动,是导致三门峡市严重干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