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农田集约化发展,履带式水稻收割机正向宽割幅、大喂入量、高效和舒适方向发展。但水稻收割机大型化后由于质量增加而导致泥脚田通过性较差,是当今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试验及批量验证,履带式收割机底盘采用液压传动,可以提高机器的可靠性、通过性和驾驶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静液压—机械驱动桥式履带底盘分段跟随转向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静液压-机械驱动桥式履带底盘转向的可操作性及安全性,设计了一种分段跟随控制策略及利用转向盘输入的转向电控系统。根据打滑条件下履带底盘转向分析结果,求解出理论转向轨迹,并根据机械驱动桥响应复位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实际履带底盘转向轨迹根据控制策略中所划分的行驶方向角度与位置偏离限控制每一分段时间内驱动桥的离合制动器作用状态,实时跟随理论轨迹。建立了控制策略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算法仿真和电控系统设计及实车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算法履带底盘转向相对误差为5.9%~10%,执行器作用平均频率为2.5~6.6 Hz。实车试验表明,利用转向盘输入的电控转向系统可满足静液压-机械驱动式履带底盘的转向需求,能够实现驾驶人员转向意图,转向过程平稳。同时,电控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履带底盘转向过程中的原地滑转,从而减小对地面和农作物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跨式油茶果收获机在丘陵山地作业时需要较大的牵引力,且要求行走平稳。本文基于机液联合仿真技术对跨式油茶果收获机底盘行走液压系统进行设计,以达到动力匹配及行走性能较优的目的。在RecurDyn软件中建立了跨式收获机履带底盘虚拟样机模型,采用谐波叠加法构建了B级路面谱,仿真分析了跨式履带底盘直线行驶和差速转向的动力学特性。通过AMESim与RecurDyn软件对收获机行走系统进行机液联合仿真,研究底盘在直线行驶与差速转向工况时行走马达液压特性。研制了全液压驱动的跨式油茶果收获机,进行了地面直线行驶与差速转向测试,结果表明:底盘直线行驶偏移率为1.7%;直线行驶时,行走马达流量稳定在23 L/min,压力稳定在1.5 MPa;差速转向时,行走马达流量稳定在22 L/min,压力在2~12 MPa范围内波动,验证了跨式履带底盘行走液压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联合收割机液压底盘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收割机的机械使用性能由其底盘驱动方式所决定。目前,国内联合收割机大多采用皮带无级变速器驱动,存在一些弊端。针对皮带无级变速器的缺陷,对比国内外联合收割机底盘研究现状,探讨我国联合收割机全液压驱动底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晓 《农机化研究》2012,34(8):204-207,212
将可变间距式履带底盘测功机的驱动轴组合划分为轴-键-毂组合模型和滑动花键组合模型,采用接触分析法在ANSYS中对于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对于毂外表面和轴截面进行力矩施加时,分别使用了创建壳单元和质量单元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分析中的应力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6.
根据履带式车辆中履带的受力状态,在一定的假设的前提下分析销轴的载荷状态,应用ANSYS的基本分析方法对履带销轴进行应力与变形分析,然后利用经典Hertz接触理论分析,研究分析结果,得出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对于ANSYS分析的影响。其分析方法和结果可广泛用于机械设备销轴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7.
结合我国果树苗圃与新型矮砧密植果园栽培模式、管理作业要求以及液压传动技术的特点,设计了高地隙果园动力底盘液压驱动系统以及液压升降系统,并且通过对行走驱动系统参数的计算以及动力底盘的性能试验,验证该动力底盘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开发稻麦联合收割机专用底盘的必要性;介绍了4LGT—150型收割机底盘的研制过程、结构特点和性能功用。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我国自走式喷雾机底盘液压驱动系统发展滞后,无法满足自走式喷雾机驱动需求的瓶颈问题,设计一种可应用于自走式喷雾机底盘的闭式静液压驱动系统。系统由1台柱塞液压泵、4个并联的液压马达、驻车制动器和分流集流阀等组成,依靠调节补油压力实现高低速切换和驻车制动,行车制动通过泵和液压马达的反向利用实现。在满负荷、高温和不同行驶速度条件下,对液压驱动系统的性能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液压驱动系统设计原理正确,各功能均能顺利实现;系统最高工作压力39 MPa,壳体泄油压力<0.3 MPa,补油压力2.4 MPa;冲洗阀冲洗流量11~14 L/min,能起到良好的液压系统冷却和清洁功能。配合安装的散热器,液压系统内液压油的温度能维持在系统允许的70 ℃以下。满载条件下长时间工作,液压系统性能稳定、可靠,系统的各主要参数都能维持在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10.
以深海钻机收放机构为研究对象,建立收放机构Solid Works模型并简化,利用Workbench对收放机构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收放机构整体结构以及收放液压缸、支撑底座及各铰接点的连接销轴等关键零部件在最大工作载荷工况下的应力应变云图进行分析,验证了各零件强度、刚度符合实际使用需求,为深海钻机收放机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公司某款电动三轮车车架开发过程中引入有限元分析技术,应用UG NX10.0对电动三轮车车架在弯曲、制动、转弯三种典型工况下进行静态分析,并进一步对电动三轮车车架进行模态分析,分析结果对研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后续车架改进设计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了辅助某自卸车车架的设计,对此车架进行了模型的简化与建立。依靠ANSYS对装配后的车架进行了全局与局部的网格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弯曲工况、扭转工况、制动工况以及过减速带工况这四种典型工况进行了车架应力与变形分析。通过对变形位移图与应力分布图的分析得出了车架容易出现失效的区域,从而为车架强度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车架作为整个汽车的主要承载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车性能的好坏.运用Pro/E软件对货车车架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货车车架在弯曲、扭转工况下的变形情况和应力分布情况,同时对车架进行强度校核及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车架的强度和变形满足设计要求;其固有频率与路面的耦合而引起共振属于低频共振;车架的薄弱环节位于第二横梁和发动机后悬置梁之间.此外,为进一步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华南农业大学FSEC方程式(Formula Student Electric China)赛车为对象,利用三维建模软件CATIA建立车架CAD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静态强度以及运动学模态分析,分析该车架在多种工况下的应力和扭转刚度及不同阶数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验证了该车架设计的合理性,从而确保赛车能够安全参赛。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大学生方程式(FSC)赛车车架进行静态强度分析以及运动学模态分析,在ANSYS Workbench模块下直接建模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车架在弯曲、制动、转弯等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不同阶数下的车架固有频率和振型,检验车架是否合理,并为车架结构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车架是电动汽车整体受力的基体,其受力状态复杂,采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对车架的动态性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为车架设计提供指导。针对某电动汽车的车架结构,首先利用CATIA建立其3D模型,然后以igs格式导入到HyperWorks中,在HyperWorks中进行几何清理、抽取中面以及划分壳网格,最后在Optistruct求解器中求出该车架在自由状态下的前二十阶频率。仿真结果表明,车架的一阶模态频率与激振频率相近,故需要对车架的结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深松机机架模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深松机机架进行参数化实体建模,将模型通过软件接口导入ANSYS Workbench,利用Model模块对机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其前6阶频率和振型。分析结果表明,机架低阶模态频率和震动幅度都较小,机架结构满足设计要求,为机架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ANSYS的FSC赛车车架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架为车手提供保护,同时还是赛车最主要的承载结构,车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用ANSYS软件对赛车车架进行有限元分析,首先在ANSYS软件中建立车架的有限元模型,然后用ANSYS软件对车架模型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强度分析和扭转刚度分析。结果表明,车架强度可满足要求,而扭转刚度不足。据此,提出提高车架扭转刚度的措施。最后对车架进行模态分析,证明其不会与路面激励或赛车其他部件发生共振。  相似文献   

19.
车架作为FSAE赛车的主要承载体,直接影响着赛车的加速、操控和安全性能,车架的强度与刚度在赛车的设计和制造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规则要求,在CATIA中建立车架的三维几何模型,然后将几何模型导入到Hypermesh中,建立车架的有限元模型。再利用Radioss进行弯曲、满载加速、满载转弯和扭转工况下的车架强度和刚度的分析。最后通过钢管尺寸优化等措施进行优化设计与分析,实现了车架减轻质量6 kg;通过结构优化,赛车的整体性能也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