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鉴定山羊脑多头蚴,通过对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并采用PCR扩增虫体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x1)基因,将有效序列进行NCBI-Blast在线比对,利用MEGA6.0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山羊脑多头蚴cox1序列长度为446 bp,与多头带绦虫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与多头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山羊所感染的多头蚴属于多头带绦虫幼虫——脑多头蚴,cox1基因可作为鉴定多头带绦虫的有效分子标记,研究结果为山羊脑多头蚴的分子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河北省山羊多头蚴和犬多头带绦虫的感染情况,本研究对河北省涞源县、阜平县和易县的山羊和犬进行绦蚴虫感染情况调查,并通过PCR技术对多头蚴与多头带绦虫分离株线粒体pnad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扩增与分析,确定多头蚴和多头带绦虫之间的种系发育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山羊多头蚴与犬多头带绦虫感染率分别为2.38%和15.33%,通过DNAStar软件分析,所获得多头蚴和多头带绦虫分离株分别与四川多头带绦虫分离株的相似性分别为98.9%~99.5%和99.5%~99.8%,确定羊多头蚴为犬多头带绦虫的幼虫。  相似文献   

3.
应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第Ⅱ亚基(cox2)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四川省12个山羊源多头蚴样品的cox2基因部分序列(pcox2)进行PCR扩增,分析其种内变异并重建系统进化树。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pcox2序列长度为531 bp,共检测到8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0~1.3%。基于pcox2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多头蚴四川分离株与已知多头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支,且脑源和肌间多头蚴聚在一起,均为多头带绦虫。结果表明,多头蚴cox2基因种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但种内相对保守,与带属其他绦虫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多头带绦虫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标记。这一研究结果也为山羊多头蚴病的分子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6,(8):1450-1454
对于寄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外的多头蚴,有人将其命名为格氏多头蚴,并且认为是区别于脑多头蚴的一个新的株或基因型;也有人将其命名为斯氏多头蚴或认为是脑多头蚴的同种异名。现就目前报道的寄生在绵羊中枢神经系统及山羊中枢神经系统外的多头带绦虫的分类现状进行简要综述,主要依据流行病学从传统形态学及现代分子生物学两方面进行阐述,为多头带绦虫的分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山羊脑多头蚴线粒体nad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阐明脑多头蚴湖南分离株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1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nad1序列重构脑多头蚴与其他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脑多头蚴的pnad1,应用ClustalX 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再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age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DNAStar 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pnad1序列长度分别均为430 bp,湖南分离株与已知多头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枝。由于脑多头蚴pnad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均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脑多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和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阐明脑多头蚴湖南分离株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H)脱氢酶亚单位1基因(nad1)部分序列(pnad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4基因(nad4)部分序列(pnad4)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nad1和pnad4序列重构脑多头蚴与其它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脑多头蚴的pnad1和pnad4,应用ClustalX 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再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age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DNAstar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pnad1和pnad4序列长度分别均为666和887 bp,湖南分离株与已知多头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枝.由于脑多头蚴pnad1和pnad4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均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脑多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和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野生蛇源裂头蚴与其它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本研究采集湖南省8个地区野生蛇肌肉中的裂头蚴,采用PCR方法对其线粒体cox3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8个裂头蚴分离株cox3基因核苷酸部分序列长度均为342 bp,其cox3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8.2%~100.0%,种内遗传差异性为0~1.8%,与其它科绦虫cox3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63.4%~73.9%,种间遗传差异较大,为26.1%~36.6%。cox3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省8个裂头蚴分离株与已知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分支,与其它绦虫所属分支相隔较远。上述结果表明,蛇源裂头蚴线粒体cox3基因序列种内差异远低于种间差异,可以作为研究蛇源裂头蚴种系遗传变异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蛇源裂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其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我国细颈囊尾蚴种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及与其他带科带属绦虫的亲缘关系,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研究了分离自我国四川和云南2省7地区猪、山羊和绵羊共33个细颈囊尾蚴的遗传变异,并用MEGA 4.0程序NJ法和PAUP 4.0程序MP法绘制种系发育树.本研究结果显示:细颈囊尾蚴分离株的Cyt b基因全长为1 068 bp,共检测到22个单倍型,单倍型间核苷酸相似性较高(97.3%~99.9%),其与带科带属其他5种绦虫的相似性均在82%以下.系统发育树显示,7个不同地域的细颈囊尾蚴聚为一支,分为3个亚群,且与地理区域、宿主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呈现混杂的分布格局,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支或宿主分支.研究结果表明:细颈囊尾蚴Cytb基因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但种内相对保守,与其他带科绦虫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并为细颈囊尾蚴的种群遗传学研究及其与其他带科绦虫病的鉴别诊断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阐明脑多头蚴湖南分离株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5基因(nad5)基因部分序列(pnad5)的遗传变异情况.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脑多头蚴的pnad5,用ClustalX 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所获得的pnad5序列长度均为1 153 bp,湖南分离株与已知多头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枝.由于脑多头蚴pnad5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均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脑多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和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线粒体DNA中的NADH脱氢酶亚基Ⅰ(ND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我国甘肃省景泰和平凉地区10个绵羊源脑多头蚴进行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种内变异.结果表明,所有多头带绦虫(T.multiceps)分离株均成功扩增出约0.5kb的ND1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去除引物序列后多头带绦虫的ND1基因片段长为488bp,可以分为9类,共有22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为0.20%~2.66%.基于ND1序列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所有T.multiceps分离株构成1个分支,可分为3个亚群,国内分离株分别处在不同的亚群中.国内分离株中除了与已知的遗传变异型Tm1(AY669089/Tm-JT081204/Tm-JT090331)和Tm3(DQ077820/Tm-JT080526)相同外,还存 在新的遗传变异型(Tm-JT081008/Tm-JT090603/Tm-JT090115-2),独立为一支,与其他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表明ND1基因片段适合作为研究T.multiceps分离株种内变异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了解该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变异情况,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材料。基于线粒体cox1基因全序列(1 609bp)分析中国青藏高原地区47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的序列变异情况,并结合NCBI数据库中已公布的中国青藏高原和中东地区所有细粒棘球绦虫cox1基因全长序列,对比分析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特征。结果显示,47个样品均被确定为G1基因型,分为10个单倍型(C1~C10),其中优势单倍型C1与中东优势单倍型相同,且该单倍型呈世界性分布。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与核苷酸多样性(π)较低,明显低于中东种群,两个地区Tajima’s D和Fu’s Fs检验值均为负值,遗传结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可能是由一个起源于中东的有效种群进入该地区后,经历了近期群体扩张或遗传瓶颈,在高原地区天然的地理隔离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种群。  相似文献   

12.
羊多头蚴病是由于多头带绦虫的幼虫即脑多头蚴寄生在羊的脑内,引起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一种寄生虫病。1病原脑多头蚴,又称为脑包虫,属于绦虫类,是多头带绦虫的幼虫,呈现囊泡状,有的呈现豌豆粒大小,随着长到鸡蛋大小,囊内可以有一百多个原头蚴,一般有芝麻大小,原头蚴直径2-3mm。寄生在羊的脑内,是羊发生疾病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7,(4):85-90
为研究西昌市鸡蛔虫的种内遗传变异和系统发生关系,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Ⅰ(nad1)基因全序列分析了17个鸡蛔虫西昌分离株的遗传变异,并用cyt b和nad1序列构建鸡蛔虫与其他蛔虫的种系发育关系。测序结果显示:17株鸡蛔虫cyt b和nad1全序列长度分别为1 104 bp和876 bp,碱基变异率分别为02.4%和02.3%;分别检测到10个和7个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97±0.056和0.824±0.064,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4 70±0.001 61和0.004 21±0.001 65,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5和0.004。构建的种系发育树均显示17个鸡蛔虫西昌分离株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鸡蛔虫分离株聚类形成一个分支,与鸽蛔虫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其他蛔虫所属的分支相隔较远。研究结果表明鸡蛔虫西昌分离株的遗传变异程度低,且cyt b基因比nad1基因更适合作为研究鸡蛔虫种内遗传变异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鸡蛔虫的种内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自四川省西昌市的15个鸡蛔虫分离株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亚单位Ⅳ(nad4)基因全序列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及分析,并用cox1和nad4基因部分序列构建鸡蛔虫与其他蛔虫的NJ树和贝叶斯树。测序结果显示,所获得的鸡蛔虫cox1和nad4基因全序列长度分别为1 152和1 236 bp,分别有33和40个变异位点,碱基变异率分别为0~2.1%和0~2.3%;分别检测到8和11个单倍型,总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733±0.124和0.933±0.054,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433±0.00153和0.00541±0.00157,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4和0.005。构建的种系发育树均显示15个鸡蛔虫西昌分离株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鸡蛔虫分离株聚类形成一个分支,与鸽蛔虫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其他蛔虫所属的分支相隔较远。研究结果表明鸡蛔虫西昌分离株的遗传变异程度低,且nad4基因比cox1基因更适合作为研究鸡蛔虫分离株遗传变异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鉴定牦牛疑似脑多头蚴病的病原,通过PCR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了囊泡状样品的cytb基因和nad4基因序列,并进行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经分子鉴定,病原确诊为脑多头蚴;克隆的cytb和nad4基因序列分别与GenBank上的多头带绦虫参考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8.7%和99.2%以上;利用GenBank中其他带属绦虫的cytb和nad4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均与已鉴定的多头带绦虫聚在同一支上,但并未形成微小分支,与其它绦虫所属分支相距较远。本研究初步分析了脑多头蚴青海分离株与其他种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丰富了脑多头蚴的群体遗传学研究资料,为牦牛脑多头蚴病的诊断研究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山羊脑多头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是由多头带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它寄生于山羊大脑内,有时也在延脑或脊髓中发现。成虫寄生于犬类动物的小肠中,人也偶尔感染,该病多见于犬活动频繁的牧区。2014年10月,隆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诊了一起山羊出现转圈等神经症状后死亡的病例,诊断为山羊脑多头蚴病,现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隆安县丁当镇红阳村山羊养殖户兰某,2013  相似文献   

17.
正羊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带绦虫或称多头多头绦虫的中绦期寄生在羊脑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脑包虫病。寄生在绵羊﹑山羊﹑黄牛﹑牦牛,也可见于骆驼﹑猪﹑马等其他野生反刍动物的脑和脊髓中,人也可感染,较少见。寄生于皮下﹑肌肉﹑胸腔内则形成囊肿﹑脓肿。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多头带绦虫湖南分离株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18S序列构建多头带绦虫与其他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PCR技术扩增多头带绦虫的18S基因,应用Clustal X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再利用Mega4.0程序进行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结果显示:所获得的18S基因序列长度一致,均为1 080 bp,基因序列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多头带绦虫分离株与已知多头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支。多头带绦虫18S基因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可以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从而为多头带绦虫的群体遗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青海藏系绵羊高原型祁连县种群和山谷型互助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水平,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获得了2个类群共63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全长(1 140 bp)。结果表明:排序后的序列存在35个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7个简约性位点和18个单突变位点,共定义了18个单倍型。高原型祁连县种群和山谷型互助县种群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81±0.05,0.74±0.08,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003 7±0.002 1,0.004 2±0.002 3,比较而言,遗传多样性偏低,与目前的资源量和分布相适应。分子变异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结果均表明,祁连县高原型与互助县山谷型藏系绵羊类群间并不存在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0.
多头蚴是寄生在犬小肠内的多头带绦虫的幼虫,主要寄生于牛羊的脑内,又称脑包虫。近日我站做了一例2岁山羊的包囊摘除术,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最简便的器械和最少的药物并获得成功的一例手术。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