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甘蓝型双低油菜雄性核不育两用系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涛  赵云 《作物研究》1990,4(3):47-49
本文扼要介绍了用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S45AB转育双低两用系,以及用新育成的双低两用系试配双低杂交组合的初步结果。试验表明,用S45AB与双低品种或品系杂交,能有效的育成双低两用系。同时,新育成的双低两用系,具有同样广泛的恢复源,这为选育双低杂交油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武汉气候条件下,对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用陕2B保持的陕ZA不育系的不育性受环境条件——温度的影响。用国内外单、双低品种(系)广泛测交,筛选到3份较好的单、双低保持材料,2份较好的单、双低恢复材料。1989年实现双低三系配套,选育出双低杂交组合7208。  相似文献   

3.
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中,采用复合回交设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杂交工作量,压缩育种试验规模,提高选择效率,有利于解决黄籽、双低与抗性、丰产性、含油量、株型结构等性状间的矛盾。以204A×737,H2A×204B,3231A×613B,81008A×W5B等为基础材料,经4年以上的多亲本回交选育,已育成了系列黄籽双低两型系,所配黄籽双低杂交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和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双低杂交种皖油14的选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皖油14(原C022)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育成的甘蓝型油菜杂交种,具有丰产,稳产,优质(高含油、低芥酸、低硫甙),抗(耐)病等特性,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2661kg/hm^2,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7.2%,比对照中汪821增产22.9%,全国(长江下游区)区试平均产量2149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6%,抗(耐)病性优于秦油2号和中油821,芥酸含量为0.36%,硫甙含量为31.2umol/g,含油量达44.3%。  相似文献   

5.
王华  代凤 《作物研究》1999,13(1):23-26
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中,采用复合回交设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杂交工作量,压缩育种试验规模,提高选择效率,有利于解决黄籽、双低与抗性、丰产性、含油量、株型结构等性状间的矛盾,以204A×737,H2A×204B,3231A×613B,81008A×W-5B等为基础材料,经4年以上的多亲本回交选育、已敢系列黄籽双低两型系,所配黄籽双低杂交组合表现出较强的要种优势和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胞核雄性不育材料H90S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油菜生态型胞核不育材料H90S与甘蓝型油菜品种、隐性胞核不育和显性胞核不育材料的可育株、胞质不育保持系等测交及回交后代育性分析 表明,H90S不育性受3对独立遗传的重叠隐性基因a1,a2,a3共同控制,3对基因同时为隐性即表现不育。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1号的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沪油杂1号(原编号SH-19)是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雄性不育系20118A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品种.20118A的育性由2对隐性重叠基因和1对隐性上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bbRfRf,临保系的基因型为aabbrfrf,恢复系的基因型为AA__或__BB__.沪油杂1号种子含油量42.43%,芥酸含量0.62%,硫甙含量24.23μmol/g.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243.3kg/hm2,比双高对照汇油50增产11.9%,比双低对照沪油15增产3.8%;在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244.0kg/hm2,分别比对照汇油50增产33.6%,比对照沪油15增产15.9%.  相似文献   

8.
将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的临时保持系12-148-204-F14TAM、204TAM分别与双隐性核不育系5A杂交,研究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rf对5A中不育基因ms1ms1ms2ms2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frf基因对ms1ms1ms2ms2的不育性表达没有抑制作用,而对9012A中不育基因ms3ms3ms4ms4的具有专一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20118A的遗传与利用探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测交试验分析表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核不育系20118A的不育性由2对隐性重叠基因和1对隐性上们基因控制,具有广泛的恢复系。当2对基因为隐性纯合体(aabb),另1对互作基因为显性(RfRf或Rfrf)时,植株表现不育(aabbRfRf或aabbRfrf),其相应临保系的基因型为3对隐性纯合体(aabbrfrf)。两型系中不育株与可育株连续兄妹交和可育株连续自交,后代可育株和不育株育性分离比分别为1:1和3:1,利用纯合两型系 AabbRfRf或aaBbRfRf中不育株和可育株成对兄妹交可生产纯合两型系和不育系20118A,不育系和临保系杂交生产全不育系(aabbRfrf),全不育系与恢复系(AA-或-BB)杂交生产杂交种,从而使隐性核不育系20118A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不育系20118A为三隐性上位互作遗传模式,其不育性受两对重叠隐性不育基因(a和b)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互作控制。rf基因纯合时对a和b基因起抑制作用,使油菜育性恢复,可用于核不育三系法育种。为缩短临保系的育种周期,本文利用一个20118A与其临保系M-6029的BC1分离群体获得了7个与rf连锁的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构建了局部连锁图,图距在3cM~17cM。其中距rf最近(3cM)的标记为EA10MC03。用引物对F3和R3成功地将EA10MC03转化成SCAR(序列特异性扩增区)标记,能区分杂合型Rfrf单株和纯合型RfRf单株,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隐性核不育临保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117A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型油菜胞核雄性不育材料117A是不同于显性胞核雄性不育材料的一种新的不育类型。它的不育性是受两对具有相同作用的重叠性基因控制。此种材料恢复源广,转育新的不育系也较容易。  相似文献   

12.
3个甘蓝型油菜雄性质不育系不同播期微量花粉数量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雄性质不育系间和不同播期间的微粉数量有极显著或显著差异。选择不育系和确定安全播种期是提高杂交种制种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比较甘蓝型油菜同一遗传背景组合分离出的黄黑两个品系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若干特性。结果表明:黄籽比黑籽胚体转绿色快,退化胚珠数少,结籽率高。黄籽油菜种皮转色时期为开花后30天。黄籽种子体积增加比黑籽快5—10天,干物质积累速度在花后35天内显著快于黑籽。黄籽含油率比黑籽高7.97%。  相似文献   

14.
油菜与诸葛菜属间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克服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远缘杂交双受精前雌雄不亲和性,本实验采用60ppm的赤霉素、100ppm的甘氨酸涂抹油菜柱头、10ppm的H_3BO_3 5%的蔗糖涂抹去掉柱头的油菜花柱和蒙导法。赤霉素效果最好,获10粒种子,甘氨酸有一定效果得到3粒种子。而截去柱头和蒙导法均未见效果。在获得的13粒发育不全种子中,7粒种子萌发成苗。幼苗形态介于油菜与诸葛菜之间。  相似文献   

15.
该品种是用高产多抗(耐)非优质油菜品种中油821为母本和高产多抗(耐)双低晚熟品种中双2号为父本在隔离区内自然选择受粉,并结合人工接种病害鉴定和多代自交、定向选育而成。中双4号具有双低、高产、多抗(耐)、熟期适宜、适应性广等优良遗传特性,是继中双2号后的一个强抗(耐)菌核病的双低良种,克服了优质高产、抗(耐)病、早熟的突出矛盾。该品种已成为长江上、中游区重点推广双低良种,1993年推广面积达300万亩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一定的低温条件是启动油菜离体枝尖花芽分化的必要条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油菜离体枝尖能在不加任何植物激素的MS培养基上正常开花。高浓度细胞分裂有有促进油菜离体枝尖营养生长并抑制其生殖生长的作用,能使油菜离体枝尖的分枝和每个分枝的叶片显著增多,主枝和分枝出现花蕾的时间明显延迟,花蕾较早败育。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结果表明:1.杂种种子吸水快,水解(脂肪)酶活性强;2.杂种根系伤流量大,合成氨基酸量显著高于亲本;3.杂种光合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但光合速率与亲本差异不显著;4.酯酶同工酶的活性及强度与杂种优势有较密切的关系,出现互补或杂种酶带的组合,杂种的产量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18.
基因型对油菜子叶外植体再生植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细胞核和细胞质基因在油菜再生中的作用,采用MS培养基附加不同的激素,对6个基因型相关材料的子叶外格体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愈伤组织诱导频率、生长速度以及不定芽的生根频率,主要受细胞核基因的影响,细胞质施加的影响不明显。细胞核基因极显著地影响着不定芽的再生,在此过程中,细胞质也起了显著的作用。陕2A与PolimaA的胞质效应表现一致,两种不育材料可能属同种类型来源的细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