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及动物安全的重大问题,多个世界组织及发达国家已发出实施干预控制的倡议或已制定行动计划。本文分析了细菌耐药性的遗传学发生机制、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及控制传播的措施,以期对制定和完善细菌耐药性干预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细菌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是21世纪全球性的难题和关注的热点。抗菌药物长期、广泛和不合理使用以及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等原因使耐药菌株不断增多、耐药  相似文献   

3.
细菌的耐药性(I)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连成 《中国兽药杂志》2002,36(11):41-44,49
耐药菌的危害已遍及全球,耐药性问题成为世界性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耐药现状,耐药性的形成机制,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耐药性的控制,耐药性监测方法和耐药研究的意义六个方面对细菌耐药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尽管抗生素不断更新换代,但是每一种抗生素永远都走不出产生耐药性的怪圈,产生耐药性是细菌生存和繁衍后代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只不过是时间长短和耐药程度的差异不同而已!所以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抗生素不但不是万能药。而且还是一把双刃剑,除了杀灭细菌之外,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管是人医还是兽医对抗生素的使用都必须慎之又慎。抗生素的科学使用具有公共卫生意义。关系到人类与动物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耐药菌的危害已遍及全球,耐药性问题成为世界性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耐药现状、耐药性的形成机制、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耐药性的控制、耐药性监测方法和耐药性研究的意义六个方面对细菌耐药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6.
细菌的耐药性(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耐药菌的危害已遍及全球,耐药性问题成为世界性的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耐药现状、耐药性的形成机制、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耐药性的控制、耐药性监测方法和耐药研究的意义六个方面对细菌耐药性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药复方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消除效果,以从仔猪腹泻病例分离的1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为研究对象,测定杨树花-地榆、杨树花-地锦草、杨树花-马齿苋和地榆-马齿苋4个中药复方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该菌株在中药复方作用后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影印法和RT-PCR法测定各中药复方对该菌株耐药表...  相似文献   

8.
中药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简要介绍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主要是由自发基因突变和获得性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从消除耐药质粒、抑制耐药酶和主动外排泵多方面讨论了中药逆转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和优势。并探讨了中药逆转细菌耐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耐药性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问题,从天然、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中筛选耐药抑制剂是近几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中药消除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对耐药菌具有消除作用的中药;中药抑制β-内酰胺酶作用;中药抑制耐药茵主动外排作用;中药抗菌增效剥;药对耐药质粒(R质粒)的消除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阐述了国内外对中药消除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包括细菌耐药的发生机制,中药消除耐药质粒,中药作为外排泵抑制剂及多药耐药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中药活性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代谢过程(ADME),是一门新兴的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笔者从国内外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发展概况及其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进行阐述,这对中药给药方案、质量控制、新药的开发、剂型的改进等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药地锦草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锦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 ,具有抗菌、抗炎、解毒、增强免疫力、止血与止泻等作用。本文就地锦草的本草考证、原植物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制剂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草药在养殖业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草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型添加剂,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养殖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论述了中草药的作用机理、在养殖上的应用现状等,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对河南部分地区采集的样品(50份)进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及致病性试验,对分离鉴定后的致病性猪大肠杆菌选用12种中药采用K-B法进行耐药性检测,将筛选出来的中药与抗生素进行中西联用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做体外抑菌试验,并分析中西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采集的50份样品有23株菌符合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且23株菌均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耐药性检测,23株试验菌株对测试的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试验菌株对甘草耐药率最高(82.6%),其次为生地(78.2%),而对黄柏(17.3%)和白头翁(21.7%)耐药性较低,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发现,中药与抗生素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其中黄柏、白头翁与抗菌药物联用的抑菌效果最明显。以上结果说明中药与抗菌药物联用不仅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还可以延缓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解研究中药提取物对耐药菌的抑菌作用,采用纸片法和倍比稀释法研究10种中药水提取液对耐氟喹诺酮类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用点种法和药敏纸片法研究耐药抑转作用。结果显示,10种中药水提物中黄芩水提取物对耐氟喹诺酮类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明显。耐药性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只有黄芩水提取物对Sa1的耐药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65%,但对其他菌株的抑制作用则表现不明显;药敏纸片法显示黄芩对细菌耐药性有最强抑制作用。表明中药水提取物对耐氟喹诺酮类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且部分药物抑菌作用明显;黄芩水提取物对Sa1菌株具有耐药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将一日龄艾维因肉仔鸡(雌雄各半)180只在同一舍内饲养,14日龄时将其随机分成4组,其中Ⅰ、Ⅱ组饲料按1%分别添加我们研制的方剂一和方剂二,连续用药15d,为药物预防组;Ⅲ组在饲料中按0.05%添加肾肿腹水消,连用7d(药品要求的预防剂量),为药物对照组;Ⅳ组饲料中不添加任何药物,为空白对照组。Ⅰ-Ⅳ组发病率分别为0、10%、3%和20%,42d时Ⅰ、Ⅳ组体重高于其它组,Ⅰ平均体重为1972.92g,Ⅳ组平均体重为1989.91g。试验表明方剂一为该试验条件下预防肉鸡腹水综合征最有效的方剂,其保护率可达100%,且不影响出栏重。对方剂一预防肉鸡腹水综合征的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sistance to fluoroquinolones and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and control colibacillosis in fur-bearing animals.14 E.coli strains isolated from diseased fur-bearing animals were detected by PCR for the fluoroquinolone-resistant gyrA gene,and then the PCR fragment of gyrA gene was cloned,sequenced and analyzed for homology.Afterwards,the fragment was labeled with digoxigenin as DNA probe for dot-blot hybridization detection.The resistance to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was detected by Oxford-cup test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ositive rates of PCR and dot-blot hybridization were 57.1% and 50.0%,respectively.Only 28.6% of the E.coli strains were resistant to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sistance to fluoroquinolones in E.coli strains from fur-bearing animals was severe,however,the isolates were much more sensitive to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The results would provide basis for control of colibacillosis of fur-bearing anim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