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编制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寿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15(3):45-49
白背飞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采用同步的室内实验种群试验,田间笼罩实验种群调查和自然种群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抗性”,“其他”,“捕食”作用分解开来;采用饲养观察方法,解决了统计螯蜂寄生致死作用的时滞效应问题,实现了对主要生态因子作用的定量分解。由此组建按作用因子组配的自然种群生命表,便于分析自然种群消长机制和评价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黔阳县1980年以来不同类型水稻白背飞虱虫源性质及与本田发生危害的关系,廷入量大和廷入峰次多是当代大发生的关键因素,早晚稻本田各出现3次若虫盛发高峰,中稻区稻田随海拔升高,飞虱若虫峰次减少、海拔900m以上稻田一般只出现1若虫高峰,雌成虫密度低,则繁殖率高,反之则低,不同水稻品种地飞虱抗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4.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密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卵期不存在密度效应,卵密度对卵至1龄幼虫的发育速率也不存在密度效应;(2)幼虫期存在明显的密度效应.1龄幼虫密度对预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寿命及繁殖力均有影响.当每叶(豇豆真叶,平均约9cm2)1龄幼虫数超过7头时,死亡率上升,预蛹重减少,成虫寿命缩短且繁殖力下降.因此,在实验种群饲养过程中,最适密度约0.8头cm-2. 相似文献
5.
泸州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杂交稻的广泛种植,白背飞虱已成为泸州地区水稻的重要害虫。通过对泸州市叙永,合江,泸县和古蔺县1983 ̄1998年白背飞虱灯诱测报资料和田间系统调查资料的分析,结合异地虫情信息交流,天气资料分析,明确了泸州地区白背飞虱虫源主要由黔南,桂北及以南稻区经东南气流迁飞而来。分析了其主要降落范围、害虫田间消长规律和影响其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建立了预测预报模型,为指导泸州地区白背飞虱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白背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以来,在广东省肇庆市设置诱虫灯监测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之间.全年高峰有些年份是早稻高峰,而有些年份则是晚稻高峰.末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24年发生高峰日的日诱获数量、旬平均诱获数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白背飞虱的发生严重,而9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7.
8.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密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卵期不存在密度效应,卵密度对卵至1龄幼虫的发育速率也不存在密度效应;(2)幼虫期存在明显的密度效应。1龄幼虫密度对预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寿命及繁殖力均有影响。当每叶(豇豆真叶,平均约9cm^2)1龄幼虫数超过7头时,死亡率上升,预蛹重减少,成虫寿命缩短且繁殖力下降,因此,在实验种群饲养过程中,最适密度约0.8头·cm^-2。 相似文献
9.
利用种群密度效应模型N=exp(aln2S+blnS+c)对南方铁杉种群密度变化过程进行拟合,其中N为单位面积株数;S为林分单株平均胸高断面积;a、b、c为待定参数,模型拟合结果为N=exp(4.38515ln2S+11.94198lnS+10.73876),相关系数r=0.8895,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对伴生树种的种群密度进行拟合,发现伴生树种的相关系数r=0.5532,拟合效果不佳。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南方铁杉种群密度变化机制既受其自疏作用的影响,也受其伴生树种他疏作用的制约,但自疏是影响南方铁杉种群密度减少的主要原因。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南方铁杉种群密度效应规律,可应用于指导其密度调节与控制。 相似文献
10.
11.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捕食量:无卵囊雌蛛>亚雄蛛>有卵囊雌蛛。其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当猎物数量不变时,蜘蛛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符合E=QP~(-m)模型;当猎物密度随蜘蛛密度成比例增加时,平均每头蜘蛛捕食的猎物数量差异不显著。同一空间内,当白背飞行虱多于褐飞虱时,蜘蛛对白背飞虱有明显的选择性;当白背飞虱少于或等于褐飞虱时,蜘蛛则喜食褐飞虱。 相似文献
12.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六个数学模型预测赣州白背飞虱发生量。结果表明:模型Ⅳ、模型Ⅴ、模型Ⅳ预报准确率最好,历史符合率达100%。模型Ⅰ和模型Ⅲ次之,历史符合率为85.7%。模型Ⅲ最差,历史符合率仅有14.3%。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在自由选择试验中,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ta)在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与接虫12或24h后的栖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抗品种Mudgo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在非自由选择试验中,感虫品种TN1和品系“9101”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抗性和中抗品种(包括Mudgo)。分别罩笼时,Mudgo上的产卵量和取食量分别显著或极显著低于TN1;同罩一笼,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取食量仍极显著低于TN1。稻株内游离氨基酸分析表明:白背飞虱的产卵量与亮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天冬酰氨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LI Xi-ming MA Liang-yong LIU Guang-jie ZHUANG Jie-yun SHEN Jun-hui MIN Shao-kai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02,1(3):319-322
The paper reports the study on resistance in 6 newly-bred rice varieties, such as Nongxiang 16and 9234, to the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In crossing with the susceptible Taichnng Native 1 (TN1), the resistance of their F1 and F2 populations and the back-crossed BC1F1 populations have been evaluated. The resistance to S. furcifera in Zhenongda 6022, 9234 and Zhongjian 96-3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dominant gene, an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in Nongxiang 16, R40 and Shuhui 881, respectively.These varieties possessed good agrono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uld be used in further rice breeding and ric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8.
19.
广西不同白背飞虱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广西不同白背飞虱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白背飞虱种群对噻虫嗪的敏感性最高,LC50值在0.0526-0.3161mga.i./L之间;对吡虫啉也有较高的敏感性,LC50在0.0932-0.7646mga.i./L之间;对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敏感性相对较低,LC50值在0.1951-2.7259mga.i./L之间。不同白背飞虱种群对同一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对氟虫腈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差异超过8倍,对噻嗪酮和噻虫嗪的敏感性差异达5~6倍。 相似文献
20.
白背飞虱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烟草丛枝症病害(Tobacco witches’ broom symptom diseases )的媒介昆虫研究中首次发现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成虫(长翅型)能传播该病,并对其传毒特性进行研究发现:3头带毒白背飞虱成虫便可传毒,每烟株上超过15头带毒白背飞虱传毒率达最大,最短获毒时间为5 min,当获毒时间为24 h传毒率达最大,当接种时间达48 h传毒率达最大。由于云南省多数烟区烟田与稻田混杂,在烟田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背飞虱。因此,白背飞虱是烟草丛枝症病害的重要传毒介体之一。 相似文献